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0003018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古有所谓“兴灭国、继绝世”的说法,书传以美谈,吕思勉通过研究认为这”宓则贵社族之互相回护而已”,是受“鬼神求食”思想的影响、这说明“兴灭国、继绝世”A.以祭祀周朝祖先为目的 B.对后世地方制度的推行有直接影响C.以维护贵族利益为目的 D.体现“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25.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

2、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揭示出A.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 B.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C.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 D.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26.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27.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

3、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A.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 B.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D.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28.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出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29.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打开,一方面中国政

4、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A.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 B.城市环境的改善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 D.租界开放的差异30.1930年,滕代远在报告中称,“红军每次作战均有(群众)热烈的参加少有二三千,多者一二万,爬城时同我们扛楼梯、烧城门”,因此“每次都能以少数枪支汇合群众力量可以战胜较多枪械之敌人”。群众积极性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A.国共合作后大革命进入高潮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C.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 D.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军事错误31.如表为20世

5、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C.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32.所有陪审员必须宣誓“决不投票赞成废止私人债务,或赞成分配属于雅典人的土地或房屋”。每年当首席执政官就职时,由传令官颁布告示:“物主将永为其所有物的持有者与绝对主人。”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私有财产受到城邦保护C.严格履行契约制度 D.法律注重保护平民利益33.美国法学家卡尔文达伍德在谈到某国宪政的特点时说:“没有(宪政)传统的支持,一部成文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

6、就没有必要了。”这一评价是基于A.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B.近代德国帝国宪法暴露了军国主义传统C.美国成文宪法未能有效贯彻实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晶34.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高有阶级的特权。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C.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 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35.罗斯福在1932年的一次竞选演讲中指出,六百家大企业现在掌握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工业,一千万家小企业才占有了其余的三分之一大企业家大金融家的私人权利已经凌

7、驾于公共权力之上,他们的经济专制束缚了人民的自由。这表明罗斯福A.反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B.对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C.代表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 D.认为美国民主制度已经名存实亡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1.(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勾结倭寇和荷兰、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松弛,明王朝派了郑和下西洋,但目的是“宣布纶音”“耀兵异域”,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带有政治色彩的远航而不是进行商品贸易。西行给友国带

8、去大量的陶瓷、丝绸和茶叶等物品,堪称散财之举。中华民族的大陆地域广阔,丰富的物产、成熟的内部商品循环体系,人们对外经济拓展的需求并不急切。中国人注重伦理秩序和理想人格、气节、情操的文化性格,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平和性。在远航和自由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人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要塞,没有掠夺一份财富。面对荷兰殖民者对南中国海的侵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多次打败荷兰,然而明政府亲手剿灭了这支军事武装的民间力量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年间又开放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地中海地区缺乏发展农业的充分条件,具有充足的海洋资源和贸易资源,在双重因素的合力之下,使得地中海周围的国家开始向海

9、洋发展。在西方,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最早是由探险家们开始的,但殖民地的主权则是由王室掌控,事实上西方的航海家的愿望与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在西方的文化中,海洋不过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舞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在海洋的冒险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勇敢。摘编自宋海洋试论海洋对中国的战略意义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1417世纪中外海洋活动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17世纪中外海洋活动特点的成因并说明当时中国这种海洋活动的影响。(15分)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

10、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年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史的具体史实,就所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请考生在第43、44两道题中任选

11、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康熙时规定,“小民肩挑背负尺布、斗米、蔬莱、食物贸易者,地方官不许征税”。雍正时,特令各关征税,不可定求足数。1724年谕令:“嗣后将上税课之货物,遵照则例,逐项开朗。其关前所有刊刻则例之木榜,务令竖立街市,人人共见,不得藏匿屋内,或用油纸掩盖,以便高下其手,任意苛索。”1795年山西潞安府治铁税课的道员,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在税收定额之外多征“溢额”白银5万多两,被朝廷认为“若非腹削商民,何以得此多资”,因而革职查办。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古国,又是伦理本位国度,且

12、王权至上,封建统治者仍然试图对手工业和商业加强控制;经济政策不只是纯粹的远离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满清王朝就是在这种艰难选择中走向了它的末日。据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和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商业管理政策调整的内容和影响。(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封建统治者加强对商业控制的原因,并评价清朝前期的商业管理政策。(9分)46.【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43年3月21日晚,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称:“吾人可击败希特勒,余作此语,即表示希特勒及其作恶之力量,将被粉碎,了无余存,然后吾人终将前往世界之另一方面,惩处贪残暴之日本帝国,拯救中国于长久磨难

13、之中,解放吾人本身及荷兰盟友之海外领土,并使日本对于澳洲、新西兰及印度海岸之威胁,永远解除。”(中央日报,1943年3月23日第2版)。丘吉尔这里明确提出,在彻底消灭希特勒的法西斯力量,使之“了无余存”之后,才能前往“世界之另一方面”,向东方的日本法西斯进攻3月24日,蒋介石日记云:“丘吉尔前日演词,专以先解决欧战为唯一算盘,而称英、美、俄为三大战胜国家,实无视我国与轻侮亚洲之观念毫无改过,更无觉悟。”摘编自杨天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宋美龄与丘吉尔(1)根据材料,指出丘吉尔关于战争进程的主张及目的。(9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述蒋介石对丘吉尔演说认识的合理性。(6分)47.【中外历史人物评

14、说】(15分)材料 1918年,在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中国科学社(1914年成立)总部由美国迁回国内,机构发展。许多著名学者如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等纷纷回国,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在教学、研究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一些世界瞩目的成就。1922年5月,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李四光发表了著名学术演讲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向瑞典地质学权威安特生发起挑战。李四光一生在地质学方面的其他重要贡献,如古生物科鉴定方法、地质力学的创立,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他还鼓励学生“不能为已成的学说压倒”要“为真理奋斗”,告诫他们,真正的做学问,既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尊重事实根据,又要允许怀疑,提倡怀疑,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些活动正是新文化运动“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的科学成就。(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四光科学研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9分)-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