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980950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1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发展战略)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发展战略)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发展战略)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发展战略)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O一O年十一月26目 录前 言1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2(一)发展现状2(二)面临的形势4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三)发展目标8三、重点领域和任务9(一)节能产业9(二)环保产业13(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18四、产业布局19(一)总体布局19(二)产业基地19五、保障措施23(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逐步建立长效机制23(二)加大财政政策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23(三)加强监督管理服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24(四)加快人才培养引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5(五)建立组织协

2、调体系,促进规划有效实施25前 言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保障的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紧密结合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具有跨行业、宽涵盖面的综合性特征。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装备、节能环保产品、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以及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加速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

3、201032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皖政2009119号),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1、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十五”以来发展迅速,产值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0%,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2009年我省节能环保产业从业人数9.5万人,总销售收入428.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8.1亿元。其中,节能装备和产品生产总销售收入166.9亿元,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总销售收入29.9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总收入12.8亿元,资源综合利用总销售收入218.4亿元。2、科技实力显著增强我省拥有包括

4、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水泥研究院、蚌埠玻璃工业研究院及安徽国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单位;拥有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瓦斯治理工程研究中心、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研究开发出智能电网技术、电动汽车技术、余热利用设备、烟气除尘设备、水处理设备和药剂、环境监测仪器、高效曝气等多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铜陵有色通过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矿产资源回收率超过60%,冶炼硫回收率超过98%,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100%。2009年,阜阳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占全

5、国三分之一,成为国家级第二批有色金属资源再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海螺集团高效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使得每吨水泥熟料节电38千瓦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3、区域集聚度有所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的地区分布特色鲜明,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据2009年不完全统计,合肥、芜湖、马鞍山和蚌埠四市节能环保服务业总收入占全省的77.6。合肥、芜湖、蚌埠三市2009年环保产品生产和环保服务业两项销售收入占全省的61.5,其中,合肥、蚌埠市集中了全省环境保护装备和产品总销售收入的59.5。目前,全省较大的高效节能装备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合肥和芜湖,两市节能变压器、高压智能节电系统、节能电机、低温余热发电设备制造等行业在国内具备一

6、定优势,产业化较为成熟。蚌埠市玻璃窑炉低温余热发电工艺技术优势明显。合肥、蚌埠、马鞍山、淮北及安庆五市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生产企业。铜陵、阜阳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产业已成规模。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化不足。目前我省虽然已经发展出一些具有研究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开发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产品,但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平台,产业规模效应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尚未形成具备一定综合实力的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节能环

7、保的规模效益有待提高。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多数企业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开发能力差,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环保装备总体上仅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部分关键技术与装备还依赖进口。产学研互动性不强,产业、科技“两张皮”现象仍较突出。激励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动力不足。三是配套政策机制不完善。能源资源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价格体系不能支撑市场回报,税收优惠激励力度有限,生产者责任制尚未建立。投融资渠道不畅,信贷成本过高,节能环保企业融资困难。(二)面临的形势1、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全球金融危机后,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发达国家正在着手研究征收“

8、碳税”、“碳关税”,实施绿色壁垒、贸易保护。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相关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把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发展转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安徽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抓手。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省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没有改变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产业链短,层次较低,结构体系不完善,资源环境压力大。安徽要实现快速崛起及又好又快发展,沿袭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

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成为当务之急,对我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产业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为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节能环保产业是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朝阳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节能和环保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税收优惠和节能改造财政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大城镇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工程的资金投入,刺激节能环保市场的形成和

10、发展,为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预计“十二五”末全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以上。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4、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加强资源环境支撑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为国家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为保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顺利实施,我省必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大工业节能、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示范区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建设,腾出和扩大环境容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成功典范

11、。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水平为重点,以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我省科技创新优势和政府的推动作用,强化政策引导,健全技术标准,培育规范市场,加快形成市场竞争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着眼于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

12、联度高的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产品,加快做大做强,优化节能环保产业结构。2、坚持产业集聚,发挥优势。促进节能环保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布局的产业基地。3、坚持自主创新,培育特色。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重视技术标准的研制,加快实现产业化。缩小在重点领域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设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国节能环保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和产品品牌。4、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13、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本地市场资源来培育本地节能环保产业,引导产业规范有序发展,构建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5、坚持创新服务,引导消费。推动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市场化,鼓励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服务外包,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和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倡导绿色环保消费理念,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扩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消费市场。(三)发展目标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飞速发展,预计年产值可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40%以上,约占当年

14、GDP的25%。其中,节能产业450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1000亿元,环保产业500亿元。2、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2015年,在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形成5-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以上,2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具有一定核心竞争能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扶持和壮大一大批中小企业;创建510个中国名牌产品、15个中国驰名商标,建成布局合理、品牌效应明显,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基地。3、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研究开发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组建1520个国家级、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0个以上技术创新

15、和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攻克15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50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10项。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部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4、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依托现有产业优势、特色和发展趋势,统筹布局,打造8个各具特色的国家级或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地,加快节能环保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以及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行业服务体系,使节能环保服务业占全省节能环保产业的比重大幅提高,年均增长50%左右;加速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标准和市场体系。打造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较强的国际及区域合作和竞争能力。三、重点领域和任务(一)节能产业重点发展余热余压利用、高效变压器、智能电网、节能电机、清洁煤等技术和设备制造,大力推进节能汽车、节能家电、绿色照明以及节能建材的使用和生产,着力推动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打造我省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涵盖技术、制造、产品和服务的节能产业体系。到2015年,实现节能产业年产值4500亿元,其中,节能技术装备制造业500亿元,节能产品生产3800亿元,节能服务业200亿元。1、 节能技术与装备领域余热余压利用。重点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