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项脊轩志》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958133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项脊轩志》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项脊轩志》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项脊轩志》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项脊轩志》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项脊轩志》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项脊轩志》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学案:《项脊轩志》 Word版含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脊轩志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八岁丧母。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

2、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曾说:“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沈次谷先生诗序又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而“至情”就是“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泰伯至德)。正因为归有光肯定“匹夫匹妇”的“至情”,所以,他的一部分散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写得相当感人。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背景知识“项脊轩”

3、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远祖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项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归有光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年手植的枇杷树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字词汇总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的珊珊可爱 “珊珊”通“姗姗”,美好的样子以当南日 “当”通“挡”,挡住一词多义(1)始 室

4、始洞然 方,方才 庭中始为篱 起初,先(2)过 日过午已昏 偏过 大母过余曰 探望,看望 从轩前过 路过,经过(3)每 每移案 每逢 妪每谓余曰 常常(4)得 又北向,不能得日 得到,获得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能够(5)当 他日汝当用之 应当 以当南日 挡住(6)为 轩东故尝为厨 作为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余既为此志 写作古今异义词(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方丈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或道观的住持(2)往往而是往往 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出现(3)凡再变矣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4)后五年,吾妻来归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回来(5)余久卧病无聊无聊 古义:无所依靠 今义:

5、精神无寄托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下,往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上,从上面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手东犬西吠 西,向西前辟四窗 前,在前面2、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乳,喂养客逾庖而宴 宴,吃饭、用饭执此以朝 朝,上朝3、形容词用作名词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4、数词用作名词庭中通南北为一 一,一体、整体文言虚词(1)以以当南日/以手阖门(介词,用)能以足音辨人(介词,凭)持此以朝(连词,而,来)(2)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名词,地方、处所)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用在动词前,与之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3)之儿之成,或可待乎(助词,取独)

6、顷之,持一象笏至(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凑足音节)抚之甚厚(代词,她,代指老妪)吾妻死之年(代词,那)三五之夜(助词,的)重点句式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被动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意念被动)状语后置句鸡栖于厅其制稍异于前而母立于兹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略句以(之)当南日(妪)语未毕,余泣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作者借一间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理清结构这篇文章写于两个时期,开头至“殆有神护者”是前一个时期,作于十

7、八岁;以下是后来补写的。就全篇结构看,前一部分是主体,后面的补记充实了前面的内容。据此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3段),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层用“喜”贯穿。第二层(第2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这一层

8、先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第三层(第3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第二部分(4-5段),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把

9、握重点题目与文眼“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枢纽。“可喜”承接上文,“可悲”开启下文。从作者对可喜、可悲两种情感的篇幅和全文的情感走向来看,可悲之事是主要的,是归有光写作本文的主旨。可喜从在文章全局来看,可喜是对可悲起到铺垫、衬托的作用。其实,在文章的局部,在第一段写可喜的时候,同样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归有光以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样态、给人的感受做了一个对比,用项脊轩修葺前的老旧、破败、阴暗,对比衬托了修葺后的明亮、清雅。项脊轩修葺前的状貌1、旧:“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作者在这里下一个“旧”字,需要揣摩。旧,首先说的是,项脊轩是一个老屋。老屋伫立在那里,它是一个

10、物象。进入作者的视野,行诸文字,写成文章,那老屋便笼罩上了作者的情感,成了笔下的一个意象。所以,项脊轩前下一个旧字,使得文章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2、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3、漏:“百年老屋,尘泥渗(shn)漉(l),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下雨屋漏,雨水下漏,必须移动桌案,以免书籍、纸张被淋湿。这一句其实有着双重的含义。一,屋子漏雨,二,承上文,再次言说项脊轩小。4、阴:“又北向,不能得日, 日过午已昏”项脊轩修葺之后的状貌1、物理意义上的修葺。(1)不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2)明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修葺项脊轩,实现了两

11、个物理学意义上的提升:不漏雨,明亮起来。其实,这两个条件都不足以使一个士大夫对其怀有念旧的情怀。正如刘禹锡说的那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项脊轩之所以能够成为作者怀念的对象,成为可喜之物,最主要的他是作者精神的故乡。 2、成为精神的故乡。(1)佳木增胜:“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归有光种什么样的植物是有选择的,是讲究的。兰桂,二者皆有异香,常用以比喻美才盛德或君子贤人。竹,气节的象征。中国从屈原开始,便有香草彰显内在品德的传统。(2)书香满轩:“借书满架”(3)舒展怀抱,思接天地:“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4)生活闲趣可悲亲族疏远淡漠之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

12、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个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其乐融融地聚居在一起,这是中国人的理想家族的居住方式。但是,世间之事往往事与愿违。归有光这里深深感受到了族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深深为家道中落感到失落,甚至羞耻,觉得愧对祖宗。所以,他本人一生都努力读书,科场屡败,但百折不挠,屡败屡战,即使60岁才中进士,也要坚持下去。幼年失母之苦情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

13、未毕,余泣,妪亦泣。这一段,是文章应该玩味的一个地方,也是体现归有光文风的重要环节。第一,作者回忆母亲,没有轰轰烈烈的事情,只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个问寒问暖的细节,然而,这却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最常态的关怀方式。用最常态的方式表现母亲,这是最恰当的。第二,作者表现对母亲的怀念,并没有声嘶力竭的干嚎,而是在低低的问答声中触动、牵扯着作者,每一位读者的心底最柔软,最深情的一根线。归有光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令每一位读者,都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另外,我们通过这个情节还可以看出作者当年的家境。作者的姐姐并非是自己的母亲喂养,而是由乳母喂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小时候家境尚好,但此时已经家道中落。所以,作者在思念母亲的同时,也有对家境衰落的悲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一个富于象征意义的细节母亲在问“儿寒乎?欲食乎”时,是隔着门板问的。这层门板也预示着孩子与母亲之间的隔绝。当时是隔着门板,现在是一个人间,一个已入黄泉。门里门外,是母亲早逝生死永隔的人生隐喻。这一部分,是由老妪对女主人的回忆,触动作者幼年失母之苦情,此可悲者二。长辈遗训迄今未酬的慨叹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