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32讲“顺乎世界之潮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930272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32讲“顺乎世界之潮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32讲“顺乎世界之潮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32讲“顺乎世界之潮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32讲“顺乎世界之潮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32讲“顺乎世界之潮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32讲“顺乎世界之潮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高考历史第32讲“顺乎世界之潮流”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2讲“顺乎世界之潮流”一、选择题1.“但比较起来,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他的海国图志第一稿脱稿,他在书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材料体现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夷之长技以求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A.B.C.D.2.(2016江苏单科)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

2、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3.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4.(2016课标)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5.(2015课标)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

3、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6.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7.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

4、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8.某时期梁启超提出了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的新国家观念;他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主张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梁启超提出新国家观念的时代背景包括()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动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主流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A.B.C.D.9.谭嗣同说:“君臣朋友也;父子异官异财,父子朋友也;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情自愿,而成婚于教堂,夫妇朋友也;至于兄弟,更无论矣。”其根本意图是()A.提倡天赋人权强调德治B.宣

5、扬西方思想鼓动社会革新C.主张改变社会经济观念D.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10.在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时,某思想家依据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把社会进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每一世都有它相应的政治制度,君主专政适于据乱世,君主立宪适于升平世,共和制度适于太平世。当人类从较低的社会层次发展到高层次,政府的形式也要相应改变。这反映了其思想的特点是()A.利用西方共和思想挽救民族危亡B.利用儒教名义宣传维新变法理论C.运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变法图强D.传播君主立宪思想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11.(2017浙江11月选考,9,2分)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

6、,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12.(2018浙江4月选考,27,2分)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

7、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C.呼呼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13.(2015浙江10月选考,27,2分)某学者在19世纪末提出:“博矣哉,春秋张三世之义也。治天下者有三世:一曰多君为政之世,二曰一君为政之世,三曰民为政之世。大地之事事物物,皆由简而进于繁,由质而进于文,由恶而进于善既有民政,而旋复退而为君政,此于公理不顺。”这一言论旨在()A.寻求治国平天下的公理B.揭示世界文明史的线索C.说明“君政”与“民政”相互依存的道理D.借进化论

8、和儒家思想表达政治改良的愿望二、非选择题14.(2018浙江4月选考,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材料二戊

9、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5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5分)15.(2018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

10、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材料三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

11、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5分)(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分)(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D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正确;洋务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求富”,错误;魏源的主张以“制夷”为目的,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正确;魏源海国图志中的这些主张引

12、导人们了解西方世界,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2.B19世纪,中国已出现近代报刊,如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A项错误;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国内外采访,表明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提到了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出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C项错误;对国内的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并不能说明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D项错误。3.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海国图志是晚清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所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主要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其本质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

13、来侵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由此分析,A、C、D三项错误。题干信息“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反映的是西方政治体制,说明海国图志对西方政治体制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4.C甲午战后的“诗界革命”反对长期以来诗坛的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梁启超的这首诗反映了甲午战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应选C项。民主革命的思想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D项错在“开端”。5.C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

14、府的禁毁,C项符合题意。6.B从材料信息看,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梁启超等人建议“废八股取士之制”,并不是要废除科举取士制度,A项表述本身错误;材料仅说明许多举人对“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而不能说明知识分子政治保守,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7.A题干材料中“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启发民众的智慧和觉悟,故A项正确。B、C两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可排除。D项表述本身错误,戊戌变法并不是发自民众的运动。8.C材料“兴民权”“国事决于公论”“君和臣都

15、是为民办事者”说明梁启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应为维新变法时期。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属于维新变法的时代背景,故正确;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动,故错误;西方民主政治有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两种政体,故错误;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故正确。因此本题选择C项。9.B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从材料信息看,谭嗣同否定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其根本意图是宣扬西方思想鼓动社会革新。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赋人权,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改变社会经济观念,故C项错误;谭嗣同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10.B根据材料中的“宣传维新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