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县民俗文化梳理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92193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寨县民俗文化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寨县民俗文化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寨县民俗文化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五寨县民俗文化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五寨县民俗文化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寨县民俗文化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寨县民俗文化梳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寨县民俗文化梳理民俗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它是创作和锤炼高雅文化的前提。凡属生产活动、衣食住行、人际礼仪、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作为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永恒产物民俗。它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切民间文化的载体。民俗源于原始社会的末期,是各部落对图腾崇拜的延续。因为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力不明真相,产生了对图腾的顶礼膜拜。在当今时代,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首先熟悉和掌握自己民族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份。特别是在卫星登月、科技治国、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正在中国升温,我们不能数典忘祖,更不能丢

2、掉我们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不能忘记那些民俗文化的精彩内涵。这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增强社会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此,我把五寨民俗文化进行梳理,以期抛砖引玉。节日篇节日是一年当中由各种民俗传承形成的,它有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有约定俗成的,在特定时间内开展或进行的有主题的活动。节日如同舞台,人们在台上表演;节日又像窗口,可看到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群体(或某一地区) 的整体素质、精神面貌、凝聚力和生命力。五寨地区的节日大体可分为四个系列。一、春节系列谚语: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凡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过春节的习俗。举目神州大地,放眼五湖四海,每逢春

3、节,全家团圆,张灯结彩,礼花绽放,龙飞凤舞,饭菜丰盛,把酒碰杯,欢声笑语,气氛热烈。春节!不但沸腾了中华大地,还正在波及到全世界。过春节,五寨俗称过大年。相传太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隐居深山。每隔365天就窜到人群居住的地方,肆意残害人民。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年” 。久而久之,人们谈”年” 色变。每到”年”出没的日子,便是人们的一大难关”年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关闭院门,拴好牲畜,躲在家里吃”年夜饭 ”。因为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人们的心情就格外兴奋、紧张,好像有一层生离死别的意思。所以人人都要穿新衣裳,饭菜也置办的相当丰盛,饭前要供祭祖宗牌位,祈求祖先

4、神灵保佑子孙平安地度过这个“年夜”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说话都不许声音大,更不许说一些不吉利的话,全家人挤坐在一起聊天以壮胆,这就是五寨地区的”熬年” (全国各地普遍叫”守岁”)。年复一年,年年如此,便形成了春节。五寨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爷升天,到次年二月二龙抬头,中间所有大小活动仪式,都属于过年的范畴。家家腊月事儿多,主要忙于置年货。蒸下馍馍捏下糕,还得做点起窝窝。写春联、请灶王,爆竹烟花赠娃娃。粉涮家、扫庭院,孝敬长辈做衣裳。煮三道子烧猪肉,洗净鸡鱼放冰箱。重在参与掀气氛,进入腊月人倍忙。置办年货用现今时尚的话来说,既是全民重在”参与” 的活动,又是一个”炒作” 的过程,所以

5、春节就显得更加隆重。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灶王爷在住户家中”身居”一年,出任”一家之主” ,腊月二十三这天,要回天宫参加玉皇大帝召开的年例会(相当于现在的”三干”会)。例会时间一般67 天,到腊月二十九( 或三十 )散会,诸神连夜返回岗位。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副对联所描述的就是这件事情。为此,过小年这天,家家中午要吃油炸糕,而且必须包上麻糖,叫做糊灶王爷的嘴。叫他回天宫不要乱说话,唯恐将家中丑事泄露出去。做法是:将灶王爷画像从神位上取下来,用麻糖将其嘴糊上,是不让其说话的意思。晚上(约八点左右) ,烧香敬纸、放爆竹后,将灶王爷画像用火烧之,让他从灶火钻炕洞、出烟筒

6、上天参会。为什么呢?有民俗相传,灶王爷当年在天宫抢走了武道爷的老婆,害怕武道爷在十字路口将他拦住,所以抄小路。有打油诗一首讽日: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忙得欢。要送灶王回天宫,麻糖要将他嘴沾。怕他言说家中丑,善美不谈也枉然。祖祖辈辈沾下去,人间疾苦神知难。腊月三十( 小月为二十九 )叫除夕。除夕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因为是辞旧岁迎新春,所以这一天的事情就特别多。男人们清扫庭院,张灯结彩,室内挂画,门贴春联。女人们清理灶具,准备饭菜。五寨地区除夕中午,一般为煮猪头或炖猪肉,做接年捞饭。三岔有句歇后语”大年三十吃猪头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人们一年忙到头,平时外出打工的,天南地北读书的,春节一般都要回家

7、,欢聚一堂”把酒酹滔滔,心情逐浪高”。父子两人,祖宗三代,四世同堂尽享人间温馨,共度天伦之乐。这种欢乐同金钱、权力无关,是骨肉亲情合家欢乐。除夕下午男人们垒火笼,女人们包饺子,做好晚上吃年夜饭和”熬年”的一切准备。近二十多年来,随着1983年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 飞入寻常百姓家 ”,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边吃饭边看春节晚会,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共享的” 盛宴 ”。“ 熬年 ”(守岁 ),就是合家坐在一起,通夜不睡觉。吃各种春节佳品,如花生、核桃、黑枣、大豆、水果、糖块等谈论一年来的丰硕成果,展望未来的幸福生活。年轻人相约聚在一起,搞一些娱乐活动。往年有打扑克、搓麻将等,近年来有唱歌、跳舞、卡拉 O

8、K、听录音、看录像等,通宵达旦,丰富多彩。中老年人一般不外出,只在家中与子女们一起”熬年” 。“ 接神 ”,也叫接喜神,是迎接灶王爷“回宫降吉祥”的喜庆仪式,也是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划界时刻。一般在除夕午夜(12点)至清晨6点之间进行。每年的具体时间不固定,过去由” 风水”先生根据历法推算确定,如今逐渐变为中央台春节晚会零点钟声敲响就开始接神。有留心者事先打听具体接神时间,但大多数人是”称打沟家过年 看大待例哩!”。往往是一家响炮,大家附和,从入夜到天明,火光映天红,炮声响连环具体做法是:先响开门炮(因昨天晚上响过关门炮),然后发火笼( 有的是燃硬柴火叫点旺火)、净手、上香、敬纸、放

9、爆竹将灶王爷神像绕火笼正转三圈、左转三圈,再请在锅头墙子正中喜神便算接回自己家中,充当一家之主,主宰一年事务。放爆竹的习俗始于汉代,据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妖恶鬼。 ”古时放爆竹是将竹杆放进火内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因此叫爆竹。到了唐宋以后,发明了火药,才有现在的各种响炮和礼花。解放初期,只有鞭炮、连二炮、麻炮、起火等。现在各种 盘火、礼花应有尽有。 ”丰收谷穗 ”、 ”大地开花”、 ”串串红”、 ”火树银花” 名目繁多,家家燃放,满天异彩。大年初一,晨曦中全家吃早饭团圆饺子。饺子里包着一枚“喜钱”,谁吃到谁好。近年来,为了增添节日喜庆气氛,全家有几口人

10、饺子里就包几枚钱。你看吧,在节日欢愉的亲情气氛中,众人争抢着往出吃“钱 ”,特别是小孩子们,吃饱了还要扎挣着再吃几个,惹得大人们笑声不断。拜年是大年初一的主要活动。新年新岁,相互祝愿 四季平安、身体健康,买卖兴隆、万事如意。拜年的习俗,最早始于西汉,那时没有纸张,文人雅士,在竹片或锦帛上写上名字,送给挚友叫“年贴”,表示拜年的意思。到了唐宋,从初一到初五,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互相参拜。明清以来,这一礼节逐步传到民间,形成拜年。亲朋好友之间互拜,一般是小的先给长者参拜。本家人拜年在初一早晨吃团圆饭前,饭前先上炒菜,喝点白酒、饮料之类。这个时候全家依次给最长者拜年,从小辈开始,依辈类

11、推,依次跪拜。口中念有拜词:祝长者“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新年新岁、健康愉快! ” 等等。然后起立,作揖后退。长辈要有红包赠送小辈,叫“压岁钱” 。初一至初五期间,十五岁以下的儿童都要在本村或邻近村庄,专程登门给长辈、亲朋拜年,长辈自有“压岁钱相赠,也有赠点心糖果等物的。 长辈心旷神怡,晚辈喜于心间。本村邻里及走亲访友的外村人,见面时都要双手作揖,互相拜年问好。一般拜年词为:“某某过年好!给你拜年啦!“恭喜发财啦!”,答日:“发财! 发财!大家发财! ”气氛热烈,互相敬重、和谐友爱、节日愉快。即使是平时有点意见分歧的人,值此新春佳节,互相一拜也得到和解,这就是新年新岁新气象,人杰地灵喜洋洋

12、。特殊拜年形式三例:刮庭:是民间八音艺人大年初一给各家拜年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由2至3 人组成,锁呐、小鼓、小叉各一人。进院先简短吹上一曲,叫声主家名字:“某某掌柜,拜年啦!恭喜发财啦! ”,主家答日:“同喜、同喜,请进家,喝两盅!”, “谢谢 !”。主家赠与烟、糖、钱等。如果是在接神时登门拜访,主家赠送的礼品就更丰盛。近年来三岔八音艺人给煤台刮庭,得到的赠礼是6条香烟,600元钱,主人取六六大顺之意。社火拜年:有的村中,春节闹社火秧歌、船灯、龙灯等。每年腊月二十三后排练,正月初三出班。首先在村中拜庙,如拜关帝庙、河神庙、土地庙等。现在是给军烈属、离退休老干部,复原退伍军人,德高望众的长者,一

13、家一家进院拜年。表演一番,锣鼓刹住,领班致词,主家赠烟、酒、糖等。有时还要到邻近各村去拜年,小村子家家进院,大村社重点关顾。一直要过了“破五”。县城周围的村子社火都要进城给各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及居民拜年,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团拜:是机关、学校、部队以及大型厂矿企业等组织的集体拜年活动。内容一般为首长讲话、互致新春贺词,然后进行文艺演出等,在欢庆热烈的气氛中结束。现在是信息时代,年轻人多是在网上拜年,或发手机短信拜年,将拜年这一古老活动形式,搞得灵活方便,加快礼节往来,妙哉!妙哉 !至于说到“有心拜年,二月里不迟 ”,那是指老朋友、老部下、老战友、莫逆之交不讲究的“拜年” 了。“ 出行 ”是

14、初一上午男人们的事。事先打听好今年太岁( 主平安之神)在哪个方位。东、西、南、北四个主方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辅方位。提着灯笼(或者马灯),拿上香、表、鞭炮,牵着牛、驴、骡马等大牲畜,到村外指定的方位去祭祀。上香、敬纸、磕头、响炮,人畜绕场三圈,将家中剪好的红布小条,每人扣子上拴一条,给牲口的角角上,尾巴上也拴一条,表示出门通顺,四季平安。近年来,也有驾车出行,取平安保险之意。初二接“财神 ”,形式与初一接神相同。主要是做生意的人,为祈求一年“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初五送“穷神 ”,三岔地区叫送穷媳妇子。家家不见太阳就打扫庭院,然后悄悄地将垃圾送到野外。口里念到:“穷媳妇

15、子、穷媳妇子快离我家门,外面的世界有花红,山东有个济南府,河北有个宣化城走吧,走吧,快走吧!盘缠路费自己寻 ”。从初三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其间家家户户都要请客人。亲朋好友,姑舅两姨,隔壁邻居,只要有往来的,就互相请叫,有请男人的,也有请全家的,根据交往不同,有所区别。饭菜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开始为:四凉四热,六人一桌,后来的八八、六六叫座席;现在十人一桌,饭菜十八;更有盛者,二人一桌,满汉全席。正月十五为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 。据传说,嫦娥奔月后,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夜,恍惚中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的使者:“夫人知君怀念成疾,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时,君以糯米制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

16、方,轻声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之”。羿照法而行,三日后嫦娥果降临。后人为纪念和同情这对情人,于是便有了吃元宵、闹元宵活动,正月十五就成了元宵节。元宵一般用糯米(软大米) 面做成,内包糖饴。也有用粘高梁面,软米面做的。馅子一般有桂花、山楂、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式一般为核桃大小。也有小如黄豆粒的“百子汤圆”。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取“团团如月” 的吉祥之意。元宵有闹社火的传统,各地形式不同,花样繁多。主要有八大角秧歌、旱船、龙灯、狮子灯、九莲灯、抬阁、挠阁等。无论哪种形式,正月十五都要有三至五班集中到一起,进行传统表演,叫做“ 会班 ”。县城机关及附近乡镇要到县城表演,通过主席台,台上设有评比委员会和奖品。十三至十五,每晚有观灯会,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门外垒火笼。新建路、政府路、阳岢路花灯吊满街道两旁,西瓜灯、白菜灯、芫荽灯、黄瓜灯、狮子灯、跑马灯、宇宙飞船灯等等,形式多样,色彩鲜艳,观灯者络绎不绝,人山人海,喜笑颜开。灯笼上还制有耐人寻味、富有趣味的灯谜,游览者开动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