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走廊崛起宜居新城--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91312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津走廊崛起宜居新城--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京津走廊崛起宜居新城--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京津走廊崛起宜居新城--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京津走廊崛起宜居新城--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京津走廊崛起宜居新城--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京津走廊崛起宜居新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津走廊崛起宜居新城--(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京津走廊崛起宜居新城 廊坊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2011 年 1 月 13 日近年来,无论是廊坊市民还是外来的客商都会惊喜地发现,廊坊变了:一幢幢粉刷一新的楼宇熠熠生辉,一户户街店招牌赏心悦目,一块块崭新的道砖在脚下延伸,一盏盏漂亮的路灯在路旁耸立。夜晚华灯初上,闪烁的霓虹与城市主次干道灯光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片璀璨夜空不夜城的壮美景象。“十一五”期间,廊坊市把三年大变样活动作为城镇化追赶补课和城市既有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通过不懈努力,城乡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建设进入了系统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塑造城市特色的“上水平、出品位、生财富”阶段。在城市化茧成蝶的美丽蜕变中,

2、一座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生态休闲商务名城崛起在京津之间。A 城市规划得到大提升廊坊坚持把规划放在城市发展首位,秉承“规划即法、执法如山”的理念,坚持先规划后拆迁、先规划后建设,聘请权威人士和机构,参与城市规划设计。2009 年,投资 1.45亿元集中开展了“百日攻坚行动”,共完成 6 大类 192 项规划设计任务;2010 年,投资6000 万元,继续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完成了廊坊生态智能城市概念性总体规划等重点项目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以及市民广场区域城市设计、奥林匹克环城公园项目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等一批城市设计和景观整治规划。在工作中,由市规划部门牵头,把全市 6400 多平方公里作为一

3、个整体通盘考虑,规划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框架。各县(市、区)在总体框架下分别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城乡发展规划,做到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民居示范村村庄建设规划“四规合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全市打响了大拆迁、大建设的攻坚战,为城市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拓展了空间。B 城市功能得到大增强几年来,围绕“生态、智能、休闲、商务”的城市发展定位,一批提升城市品位和功能的支撑项目全力推进,全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到 134 亿元,创造了基础设施投入的历史性高峰。重点实施了出入口改造、路网提升、交通便民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市区对 28 条街道进行了路网提升改造,打通了

4、金光道、建设路、新开路等断头路,整治背街小巷 34 条,雨污分流、管线入地等工程也同步实施,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了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不断加强环境治理和景观建设,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区累计新建改造提升城市游园 92 个,启动建设了新世纪公园、体育公园、自然公园二期等多个综合性公园,对城市主要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绿化提升。市区绿化覆盖率达 46.5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71 平方米,成为京津之间的一座绿色生态城。C 城市魅力得到大凸显几年前,市人民公园周边的文化局、检察院、调料厂等单位进行了搬迁,很多地产企业盯上了这块黄金宝地,竞相给出

5、高价。出人意料的是,廊坊市拒绝了商业开发,理由很简单:广大群众需要一个高标准的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文化中心关乎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廊坊投资建起了时代广场,增添了水幕电影、超大屏幕、塑胶运动场等设施,为群众提供了一个文化娱乐的好去处。同样的,还有占地 600 亩的文化艺术公园,廊坊市拒绝了商业开发, 投资建设了新的博物馆、图书馆,成为市区面积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城市建设寸土寸金,要想让城市有内涵,让群众生活有品位,就必须舍得为文化留足空间,这要比单纯搞几个商业项目更有现实和社会意义。基于这一理念,廊坊先后修建了文化艺术公园、自然公园、时代广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

6、,为市民提供了娱乐休闲、运动健身、阅读学习的场所,城市文化品位显著提升。2010 年,廊坊加快推进“一轴一廊两环八中心”功能框架,创造性地挖掘和体现“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努力构建“三点组团、轴廊串秀、环绿争春、龙凤来朝”的城市特色风骨。在精品工程建设方面,廊坊投资 98.89 亿元兴建了 9 项精品工程,建筑总面积达 126.52 万平方米。其中第六商贸街、体育场、阿尔卡迪亚国际酒店、廊坊壹号时尚购物公园 5 个精品工程竣工,城市整体建筑特色得到凸显。D 城市管理迈上大台阶为加强城市管理,廊坊制定出台了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在市区基本建立起以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

7、道社区为基础的城市管理体制,重点开展了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等多项工程,着力打造简洁、明快、大气的城市景观。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对各类违章摊点进行整治,实现了全省第一个主城区无占道市场。按照“精细化、全覆盖”的原则,在全省率先推行“数字城管”建设,形成了“一级监督、两级指挥”的管理网络,覆盖了城区 125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居民社区,累计处理各类问题 39 万多件,办结率达 98.42%。2010 年,又投资 1300 万元,在霸州市区、三河市区和燕郊开发区推行“数字城管”。几年来,廊坊城市管理工作保持全省领先。全力推进街道景观整治工作。2008 年以来,廊坊共对市区金光道、光

8、明西道、新华路、和平路等 12 条主要街道两侧既有建筑和景观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其中,金光道以科学规划、匠心施工、讲求品味、多元融资等先进经验,创造了街道景观整治的“金光道模式”。E 民生得到大改善民生,是廊坊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打造“惠民工程”,是廊坊城市建设始终如一的基本标准。廊坊在推进三年大变样工作中,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优化群众生活环境,作为推进三年大变样的重要目标。全市累计住房保障 11194 户,实现了应保尽保。2010 年通过配建、回购等方式,筹集廉租房 3015 套,新开工廉租房 2248 套,新开工经济适用房 2377套,经济适用房已销售到户 24

9、15 户。大力开展旧住宅小区改善工作,对市区新华小区等52 个旧小区进行了改善,实施了外墙保温、供热分户改造、绿化补植、墙体粉刷等工程,改善面积累计达 100.1 万平方米,受益居民 1.1 万户;投资 26.3 亿元,完成光明西道、李桑园、清河街等 8 个棚户区改造工作,共完成 46.73 万平方米、6659 户的拆迁任务,其中,共涉及低收入住房困难户 2928 户。通过实施拆迁整治、旧城改造、新城开发三大战役,城市生态环境和百姓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在光明西道片区改造中,部分拆迁户曾对能否早日回迁存在顾虑。廊坊积极探索多种回迁安置渠道,将回迁安置与盘活存量结合起来,由政府出资购买了 889 套

10、现房,专门用作安置回迁户“人等房”变成了“房等人”,群众彻底消除了后顾之忧。在城中村和旧片区拆迁改造中,廊坊市将保证拆迁群众利益作为“第一目标”,对开发商明确了回迁安置时限,并规定未按时完成回迁的,不能进行商品房销售,同时要求开发企业缴纳信誉保证金。银河大桥西侧等棚户区改造,涉及低收入住房困难户 386 户。为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廊坊市政府认真研究决定:对认定的拆迁面积不足 60 平方米的特困户,全部按 60 平方米标准安置回迁楼;比原居住面积多出的部分有居住权,在办理房屋所有权证时,给予办理有限产权;只要特困户有能力按成本价补齐差额面积房款,就可申请办理全部产权,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广大群众的

11、利益。F 信用廊坊成为金招牌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也是政务、商务、金融生态的基础。从 2004 年开始,廊坊就全面启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且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政府搭台、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共赢发展”为思路,强力推动“信用廊坊”建设。目前,由政府信用办牵头,归集整理发布信用信息,搭建起涵盖政府、企业、重点人群三大部分的社会信用监管平台,有效破解了现阶段信用信息割裂使用的发展难题。全市已征集各类信用信息近 600 万条,内容涵盖政府、企业和重点人群三大部分,其中失信信息 70 多万条。市民、企业可随时登录监管平台进行查询。自上线运行以来

12、,不到 4 个月的时间点击量就突破了 6 万人次。“要想让信用廊坊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关键还得运用好信用评价的成果。”市长王爱民说,“信用体系建设是最重要的社会生态,我们用了 7 年时间,费了这么大气力建设信用体系,就是要让有信用的好企业在廊坊大发展,让不讲信用的企业在廊坊寸步难行。”从 2010 年 6 月份开始,廊坊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建设工程、政府采购招标投标三大领域全面使用信用报告,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有 10 多家欠税企业主动补缴税款 130 多万元;地税与房管部门信用信息互联不到 5 个月时间,廊坊市区就增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10122 万元;由于担心列入“信用黑名单”而失去竞争机

13、会,很多企业自觉加强守信行为。据税务、信访、安监等部门统计,企业恶意欠税、建设领域拖欠工资、安全生产事故等失信行为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社会、经济效益逐步显现。2011 年 1 月 1 日起,廊坊又在全市所有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中实行了“信用准入制”。七年磨一剑,今朝铸辉煌。2010 年 4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信用高峰论坛”上,廊坊被授予全国唯一一家“中国信用共建特别贡献奖”称号;9 月,在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商务部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诚信企业家大会暨 2010 信用管理国际论坛上,廊坊又从全国 200 多个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膺全国唯一“2010 中国最佳信

14、用环境城市”奖。11 月份,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河北日报等国家和省级主流媒体先后报道了廊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信用廊坊,成为该市对外开放的一张新名片。G 新民居开启农民生活新篇章“十一五”期间,廊坊把新民居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和现实抓手,因地制宜,凸显优势,强势推动,成效明显。目前,全市已启动建设 330 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累计完成投资 82 亿元,已建成多层公寓式和别墅式新民居 2.77 万户、面积 382 万平方米。廊坊以大统筹的理念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定位,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实现城乡

15、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新民居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京津之间城乡协调发展、产业聚集发达、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健全、文化特色凸显、社会政治稳定、生态环境宜居、人民生活幸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田园式新农庄的新格局。“组合拳”打出新天地。廊坊立足环京津区位优势和平原村人口规模小、相对聚居、民风相宜的特点,本着节约资源、提升标准、集约高效的原则,将一些布局不尽合理、村落之间距离较近、占地面积较大的自然村进行合并,大力实施多村组团建设新民居。目前,全市已谋划和启动 47 个新民居建设组团,将整合村街 428 个,其中 17 个组团、93 个村街取得了明显的形象进展,完成投资 20 多亿元,完成建筑面积近 100 万平方米,4.2 万农村人口已经或即将迁入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型社区。市场化运作“破解”资金难题。廊坊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与村庄整理有机结合,创新投融资机制,用市场化的方式破解资金瓶颈问题,为大规模推进新民居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区位资源优势的示范村,积极招商引资,引入企业进行土地综合整理和产业开发。香河县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了广东富力、珠江、北京万通、上海绿地、深圳万科、河北建设等 44 家国内实力型企业参与新民居建设,将全县 300 个村街集中整合为 31 个大型农村社区,让全县广大农民搬进新民居变成新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