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想象点培养创新力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90663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掘想象点培养创新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发掘想象点培养创新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发掘想象点培养创新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发掘想象点培养创新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发掘想象点培养创新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掘想象点培养创新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掘想象点培养创新力(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掘想象点培养创新力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小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理所当然应该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加强创新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渠道丰富多彩。其中研读教材,发掘想象点,激活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一条行之有效之举。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展开,创新能力发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2、,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可见,想象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载体。所谓“想象点”是指语文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字、词、句、段等地方。简言之,是指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想象的地方。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彰显主体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发掘课文中的想象点,诱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提高创新力。 一、批判性阅读 发掘扩散求异点 小学语文教

3、材中,有这样一类课文,它们都是介绍某人(或动、植物等)在偶发事情面前,如:跳水中的船长、 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等;在困难问题面前,如:称象中的曹冲、 捞铁牛中的怀丙和尚等;在特殊情境中,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等如何急中生智,如何镇定自若,寻找到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课文中的“扩散点” ,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即围绕他们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进行扩散,引导学生想象:他们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是最科学、最实用的吗?还有其它可行的办法吗?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

4、自己的独特的见解。然后将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见解,结合课文情境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的做法再进行比较,看谁的办法更科学、更实用!学生的想象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比如:有位教师教称象一文时,扣住曹冲称象之法,启发学生想象: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可以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一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退一步讲,即使学生否定了自我的想象,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锤炼了思维! 二、探究性阅读 发掘发展延伸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进入高潮后,由于作者处理的匠心,嘎然而

5、止,留下空间让读者去体会、去想象、去发展、去延伸。诸如穷人中桑娜拉开帐子后、 凡卡中凡卡信寄出后、 草地夜行中小红军追上大部队后、 狼和小羊中狼扑向小羊后等等。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入情入境,自发地去发掘发展延伸点,去想象故事的发展,去延伸故事的情节。具体的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利用思维惯性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去发展、去升华。如:凡卡一文中,凡卡信寄出之后,照着作者的思路,因为地址不详细,爷爷肯定收不到信。那凡卡非人的生活该怎样继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打破思维的定势,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依托发

6、展延伸点,多角度、多层次大胆想象。还拿凡卡信寄出之后来说,爷爷不也存在收到信的可能性吗?假如无巧不成书,那位醉熏熏的邮差正好与爷爷是同一村子里的呢!那凡卡的命运又该如何呢?爷爷会接他回去吗?他能过上好日子吗?同理, 狼和小羊中狼扑向小羊后,小羊就一定会被吃了吗?三、融入性阅读 发掘换位情境点 宋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就是要求读者潜心阅读,深入到字里行间,与文中万物同喜同悲,把自己融入其中。从练习想象力的角度看,这其实道出了文中可供发掘的想象点: 1换位想象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易于读者与文

7、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身在此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如教学古诗古风第一句“春种一粒粟”时,可引导换位想象:假如你是农民伯伯,你有什么希望?第二句“秋收万颗子”时,又可引导换位想象:此时,你有什么打算?经过两轮大胆想象,再学下两句时,学生的感受必然更加深刻。二是易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与读者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想象假如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来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中,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紧扣小女孩飞走了,引导学生换位想象:假如小女孩飞到了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来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情境点。即教材中

8、能够引发学生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通过放大形象思维,能够想象出当时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白杨一文时,抓住作者描写大戈壁用的“浑黄一体”一词,可引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想象大戈壁的恶劣环境。 3换位情境点。即教材中既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又易于想象当时当地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草原一文,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就可引导学生既换位,又想象情境。换位想象:假如你是主人,你会说些什么?你是客人会说些什么?东西南北中的客人又会说些什么?情境想象:当时,环境如何?人们的神态、语气、心情如何? 4图画还原点。即教材中可还原成优美或直观图画的

9、地方。通过阅读,想象还原作者所见或所示。如:林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可引导学生还原图画:作者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教学詹天佑可引导学生根据相关段落,想象画示意图。 四、质疑性阅读 发掘空白拓展点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阅读中常有疑问和问题,才能够常有思考,才易于引发想象。所谓“空白处” ,这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文章中的简明处、省略处、概括处、暗含处等。它是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结果。这些地方往往能够引发学生质疑,从而使他们有想象的空间和创新的余地。注意发掘,便于学生历练想象。 简明处。即文章的略写之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

10、象、去扩展。如:教学赤壁之战 ,抓住黄盖写信给曹操诈降,引导学生想象:谁能想象出黄盖信的具体内容呢? 省略处。即文章中可能发生的情节、细节、结局等。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还拿赤壁之战来说,开战之初,可让学生补充想象:周瑜和曹操会分别怎样鼓动手下兵士呢?战斗结束之后,周瑜和曹操又会分别怎样小结经验与教训呢? 概括处。即文章中总写、归结之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具体。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就可抓住“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引导学生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你能说具体,说清楚些吗? 暗含处。课文中有些地方看似平淡,但仔细琢磨,却言语浅显而意义深远,操持简单而意

11、义广大。此即文章的暗含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明朗。如教学丰碑一文,第 13 自然段讲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让你为这座“丰碑”刻上一段碑文,你会写些什么呢? 考试命题成为引领教师教学的航标一张小小的试卷,衍射出的是大大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命题发挥引领课堂的导向功能?如何让命题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让命促进课程改革,成为引领教师教学的航标?一、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皮毛关系。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 “皮之不附,毛将附焉” ,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的人文性?而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会失去灵魂。在试卷上,我们发现,过去那种把只

12、言片语抽取出来的单项训练,如今已悄然消失,因为这些单项的文字训练题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收效甚微的。如试卷中的“根据拼音写词语”一题,创设了“观看国庆阅兵仪式”这一情境,很好地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也不可置人文性的感悟于一边,忽视对文本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性的体验。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相得益彰,同生共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二、重视语言

13、文字的积累和运用2011 版课标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试卷中“语言文字”这一块无非是“积累理解运用” 。运用是积累的目的,也是最高境界。六年级的试卷,考查积累与运用的分值不宜过大,一般在 25 分左右,考查的应是小学六年的积累。如书上的精华思想,优美片段和古诗词,园地里的格言等。尽管试卷中出现的是基础题目,但不要简单机械地呈现。因为,我们要考查的是学生有没有掌握,而不是有没有记住。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的:教育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思维僵化,使儿童透过树木见到森林。教学时还要在“活”字上下功夫。

14、例: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璀璨的珍珠,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请根据给出的作者,写出你印象最深的诗句。(1)钱鹤滩:(2)杜甫:(3)王安石:其中你最喜欢的诗句是:( )喜欢的原因是:() 。这样的试题明显是考查学生的阅读面与积累的量。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少一些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扎扎实实抓语言文字训练。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四字”积累法。1.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媒体,组织学生听、看美文、童话故事等。利用午休时间,让学生轮流读些优秀的富有儿童情趣、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给同学听,以此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这样,由“听”到“看” ,水到渠成。不仅如此,还要把“听”从校

15、内延伸到校外,平时督促家长指导孩子听一些新闻报道等。2读。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要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得琅琅上口,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忘我境界,熟读成诵。不熟,书是书,你是你,书没有进入你的心里;熟了,语言储备丰富了,张口提笔,词句就会从你胸臆中自然流露出来。道理很简单:书面语言是精致的智慧的,发展语言主要依靠书面语言的内化。如果学生把书面语言读得“皆若出于吾之口” , “皆若出于吾之心” ,那就内化了。读不仅指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学生如果能多读多背,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必“冰冻三尺” 。待到用时,便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6、3.记。语文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更应该培养学生“记”的习惯,做读书笔记就是一种很好的习惯,老师们可以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把好词、好句、好段等分门别类地摘抄、或剪贴下来,随时查找、翻阅。4.用。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开展课前 3 分钟演讲(诵读)活动;午间“精彩瞬间” ,请学生轮流上来朗读或背诵课外美文选段等,既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又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语言材料的目的。三、坚持从整体着眼进行课堂教学阅读教学一般遵循的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第二个“整体”情况的落实。根据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它的表达特色,并逐步上升到对作品、作者等的评价上,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提高。例:少年闰土的开头(略) 少年闰土的结尾(略)鲁迅原文的结尾(略)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