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902724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发展战略)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发展战略)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发展战略)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发展战略)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六个为什么第五章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威海一中 杜鸣 尹言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才是合适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中,私有制是必然要被消灭的。按照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最适合我国的经济制度。一为什么要重视经济制度详细的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等等的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是本国政治、文化等一切上层建筑的根基。纵观

2、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社会制度的演替无不以经济基础适应物质生产力的变化所做的变化为幕后推手。例如,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战国时期商鞅推行变法,加速了直至确立了土地的私有化,这些私有的土地流转到了一些人手中,形成了当时的地主阶级,他们开始把自己拥有的土地租给农民耕种,使之前奴隶和奴隶主的对立转化为农民和地主的对立,即由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转变为封建生产关系。这种转变能够在春秋时期实现的原因,是由于铁犁牛耕和先进的耕作方法传播而引起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所以引起了直观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即生产物质产品

3、的速度、质量。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做个假设:100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流落到了一个荒岛上,这里没有拖拉机、耕牛甚至铁农具,只能打磨石头或者劈削木头,制作最原始的农耕用具,而且没有化肥,也没有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一切都表明该岛上这个由100个人组成的小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低。在这种条件下,耕地作为一种简单的劳动,谁都可以做,而且又需要很多人去做,共同开发岛上的荒地,因此说这100个人在进行共同生产。生产资料所有制为这100个人的公有制,可以在这个群体内部自由地调配,自然能够组织起共同生产,这样便确保了这个社会能够以一个整体的姿态进行生产活动。同时,由于生产资料是共有的,没人占有更多的一份,而在社会

4、成员的制约之下,所有人付出的劳动量不会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这个群体的产品的分配,可以平均化。综上所述,这种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既可以适应在荒岛上生产力极端落后、需要社会成员共同生产的事实,又能让付出了具有相近的“量”(注:由劳动的二重性可知,劳动可视为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即劳动的“质”和“量”。具体劳动,即劳动的“质”,指劳动的具体种类,如拖地、缝衣服、纺纱等等,而抽象劳动,即劳动的“量”,指抛开劳动具体形式后,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力的消耗量,劳动的持续时间。在存在商品交换的情况下,抽象劳动对应着劳动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的劳动者个个心理平衡,不会因多占或少拿而闹别扭。如果在这种生产力

5、条件下,大规模地引入私有制这种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所有制会怎样?我们假想,B凭自己一个人做了一把锄头,这把锄头并不是共有的,而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这样,B用自己生产的生产工具劳动完后,再与其他人分到等量的粮食,心里就会不平衡他用的那把锄头是他自己的,而别人用的工具却都是公家的;B用的是自己的东西,别人用的不是自己的东西,这使得B认为自己与其他人的付出显著地不同。如此一来,B就会产生对这种“不公平”的抵触情绪,导致生产积极性的下降。B要求多占有一份产品,使当前的分配制度被打破。人们或丧失生产积极性,或继而相仿,导致私有制成规模地出现。既然生产工具大量地转入了私人名下,生产的共同性势必受到影响。然而,

6、生产条件、技术的落后又是既定的,在这种条件下打破了共同生产的格局,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使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必将极大地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使生产力发生衰退。通过这个荒岛的例子,我们已经可以大致地理解“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这一原理。由此,我们已经可以大致地理解“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这一原理。现在,把相似的道理应用到其他社会环境中去,所能分析得出的结果也是一样的。将这一原理与中国现状相结合,我们将了解到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之处。二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7、制度是在实践中得出的认识。实践证明,只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制度。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而言还不发达,具有多层次性,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所有制关系的多样性。以下是决定中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现状:1、经济总量巨大,人均不足2009年中国GDP总量居美国、日本之后,2010年有望赶超日本,达到世界第二位。2008年,中国GDP成功保八。然而,在巨大GDP总量的背后,却是处于世界低水平的人均GDP数值。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定数据,2009年,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第98,处于落后水平。我国市场经济的

8、建立与发展,是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与组合。对于市场调节的功能,已是家喻户晓。但作为一个巨大的经济体,中国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一旦缺乏调控,必将引发混乱。为了避免由此引发的混乱,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将以发挥其经济控制力的途径总揽全局,保持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公有制由国家引导,在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民众的创业创造有利条件,使人人都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增强市场活力,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并有利于人均经济水平的提高。2、地区发展不均衡中国经

9、济在空间上的发展失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地区间经济总量不平衡。例如,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二是地区经济结构相差甚远。例如,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而中国中西部则以农牧业为主。这与先天的地理因素存在关联,但也受政策、社会等因素影响。三是人民生活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定量地衡量生活水平,我们可以引入恩格尔系数这一概念。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般来说,系数数值越低,则当地人对以发展、享受为目的的消费相对于对基础生存资料的消费的比例越大,生活水平越高。2003年,北京的恩格尔系

10、数为32.1%,为中国大陆的最低值,而最高的西藏则有65.0%,足足相差两倍。四是人均收入差别明显。如2007年上半年中,上海市人均收入为12278元,排大陆第一位,而位居最后的青海却仅有4855元。各个地区之间,自然资源(如矿产、能源等)、区位地理特点(如地理位置、降水、气温等)、市场资源(如产业集聚状况、历史文化资源等)千差万别,在过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中势必造成缺乏先天优势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劳动力、人才外流阻碍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公有制能够,因此,发挥公有制经济的控制作用,配合以必要的计划手段,对于弥补地区先天不足、协调地区间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

11、优惠政策又能更大程度地允许当地人在了解本地情况的基础上自主创业,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自己掌握致富的方略,而免受统一经济调令造成的政策不对口问题的干扰。3、贫富差距严重多年来,由于资源分配不均等诸多原因,中国国内私人垄断现象出现膨胀,使大量社会财富向小部分人过度倾斜,并开始造成不健康的、过大的贫富差距。同时,由于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仍未能根本消除,也造成了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的不正当集中。净化公有制经济,加强对公有制企业的监督制约,加大国有资产监控力度,从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调节过高收入,减少贫富差距,是我国的必由之路。同时,国家需要通过各种适当的手段,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

12、更多人作为主动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增强市场活力,以打破过度垄断的局面。4、国有资产的不正当流失和私营企业的不良市场行为明显监控国有资产和约束市场行为,不能仅仅局限于道德因素,根本原因是要确立起适当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可以一定程度上地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起到互相制衡作用,以防其中一方过度膨胀而形成垄断,同时,因为在收益分配方式方面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差异,公有制经济的特性也能在更大程度上避免不良市场行为的发生。但是,这种制衡并不是简单的、完全对等的,而是在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公有制经济居基础地位,以对市场实行科学调控的前提下进

13、行的。5、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根据测算,1979年到2005年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第二,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按可比价计算,在1979年至2005年GDP增长的9.6%中,有5.3个百分点来自第二产业的贡献,3.1个百分点来自第三产业,1.2个百分点来自第一产业。其中,制造业在中国产业中占有极大比重。中国制造业由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一带出现的工业企业发展而来,其蓬勃发展的背后,隐藏的是对廉价劳动力的极大依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把制造业产品作为出口的首选。在质量上,中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相比并无多大优势,要想在

14、国外市场上开辟疆土,就要在价格上占领高地。为了压低价格,出口企业一方面压低工人工资,另一方面缩小利润空间,试图以数量和价格取胜。大家只需稍微一想就可以判断,这并不是一种良性的经济模式。压制劳动力价格必将侵害国内工人的利益,而仅凭低价格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也终将会被质量更好、技术更高的产品击败。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加大不依赖劳动力的、高利润的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是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由于市场的固有弊端,许多制造业企业仅图当前尚好的利润,不顾长远利益,仍然保守着传统的生产方式。这就需要国家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一方面借助市场利益杠杆,通过制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惠政策等等方式,引导生产者转型,另一方面

15、从其可以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着手,改进国企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也会受到国家所制定的合理政策的引导,向先进产业靠拢。如此,既可以发挥国家的导向职能以对抗市场的自发性弊端,又可以动员全国力量进行大市场的转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民经济就快速发展。 “一五”时期,我国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11.3%,是从1953年至1980年5个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GDP总量到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有200多种产品产量排在世界第一

16、;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不仅超过了我国改革开放前29年6.1%的年均增长率,而且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这充分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够创造出比其他制度更高的生产力和发展速度。经济学家郎咸平在2004年8月28日举行的“国有资产流失和国有经济发展研讨会”上说:“今天的自由主义学派,看到的是一个自由经济,是一个民主制度。我现在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这是错误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靠政府的力量达到富强,政府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在未来经济结构的预期上,他说:“未来的中国,我期待大型企业必定是国企,中小型企业会是民营企业。”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必将携手共进。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关系到中国改革发展的前途与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那么,经济上大规模的私有化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又为什么不适合国情呢?我们不妨分开来看。三为什么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