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培训)消防实务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867710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 页数:101 大小:23.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防培训)消防实务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消防培训)消防实务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消防培训)消防实务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消防培训)消防实务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消防培训)消防实务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防培训)消防实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培训)消防实务(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防实务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1章 燃烧基础知识1、 掌握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链式反应自由基。2、 熟悉固体、液体、气体的燃烧特点2.1气体燃烧1) 扩散燃烧扩散燃烧即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扩散燃烧的特点为:燃烧比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气体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燃烧过程不发生回火现象(火焰缩入火孔内部的现象)。对稳定的扩散燃烧,只要控制得好,就不会造成火灾,一旦发生火灾也较易扑救。2) 预混燃烧:预混燃烧是指可燃气体、蒸气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引

2、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的混合气体不扩散,在可燃混合气中引入一火源即产生一个火焰中心,成为热量与化学活性粒子集中源。如果预混气体从管口喷出发生动力燃烧,若流速大于燃烧速度,则在管中形成稳定的燃烧火焰,由于燃烧充分,燃烧速度快, 燃烧区呈高温白炽状,如汽灯的燃烧即是如此;若可燃混合气在管口流速小于燃烧速度,则会发生回火,如制气系统检修前不进行置换就烧焊,燃气系统于开车前不进行吹扫就点火,用气系统产生负压回火或者漏气未被发现而用火时,往往形成动力燃烧,有可能造成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2.2液体燃烧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

3、时蒸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因此,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高低,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密切相关。可燃液体会产生闪燃的现象。1)闪燃: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引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闪点则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2)沸溢从沸溢过程说明,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密度相差较大。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汽。原油黏度较大,使水蒸气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3)喷溅:喷溅发生的时间与油层厚度、热波移动

4、速度及油的线燃烧速度有关。2.3固体燃烧1)蒸发燃烧硫、磷、钾、钠、蜡烛、松香、沥青等可燃固体,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熔融蒸发,随后蒸气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蒸发燃烧。樟脑、萘等易升华物质,在燃烧时不经过熔融过程,但其燃烧现象也可看作是一种蒸发燃烧。2)表面燃烧可燃固体(如木炭、焦炭、铁、铜等)的燃烧反应是在其表面由氧和物质直接作用而发生的,称为表面燃烧。这是一种无火焰的燃烧,有时又称之为异相燃烧。3)分解燃烧可燃固体,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分与氧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分解燃烧。4)熏烟燃烧(阴燃)

5、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5)动力燃烧(爆炸)主要包括可燃粉尘爆炸、炸药爆炸、轰燃等几种情形;能析出一氧化碳的赛璐珞、能析出氧化氢的聚氨酯等,在大量堆积燃烧时,常会产生轰燃现象。3、辨识和分析各种燃烧物质的燃烧产物及其有毒有害性。燃烧产生的物质,其成分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燃烧条件。大部分可燃物属于有机化合物,它们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燃烧生成的气体一般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丙烯醛、氯化氢、二氧化硫等。第2章 火灾基础知识1、 熟悉火灾的危害性,分析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1.1火灾的危害:(一)危害生命安全(二)造成经济损失(三)破坏文明成果(四)影响社会稳定(五)破坏生态环境.助记口

6、诀:泰森会经文1.2常见原因:一、电气(首位); 二、吸烟; 三、生活用火不慎; 四、生产作业不慎; 五、设备故障; 六、玩火; 七、放火; 八、雷击; 2、 掌握火灾的定义,对不同的火灾进行辨识和分类;2.1定义: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2.2分类1)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A.类:固体物质,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B.类: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C.类:气体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D.类:金属 如钾、钠、镁、钛、锆、锂等。助记口诀:告诉太太哪里美甲E.类:带电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等。F.类:

7、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2) 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 (注:“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1)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2)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3)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4)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3、掌握火灾发生和发展蔓

8、延的机理,提出预防火灾和扑救火灾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3.1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1) 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热量传递有3 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热传播的形式与起火点、建筑材料、物质的燃烧性能和可燃物的数量等因素有关。2) 建筑火灾的烟气蔓延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流动的方向通常是火势蔓延的一个主要方向。一般,500以上热烟所到之处,遇到的可燃物都有可能被引燃起火。(1)烟气的扩散路线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在其内的流动扩散一般有3 条路线:第一条,是最主要的一条是着火房间走廊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第二条,是着火房间室外;第三条,是着火房间相邻上层房间室外。(2)烟气流动的驱动

9、力烟气流动的驱动力包括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烟囱效应,外界风的作用、通风空调系统的影响等。(3) 烟气蔓延的途径孔洞开口蔓延; 2. 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 3. 闷顶内蔓延; 4. 外墙面蔓延;3.2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冷却灭火在一定条件下,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燃烧即会停止。对于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在燃点以下;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在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可能会中止。用水扑灭一般固体物质引起的火灾,主要是通过冷却作用来实现的,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和很高的汽化热,冷却性能很好。在用水灭火的过程中,水大量地吸收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使火焰熄灭、火势得到控制、火灾终止。如:水喷雾灭火

10、系统;2) 隔离灭火将可燃物与氧气,火焰隔离,就可以中止燃烧、扑灭火灾。如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3) 窒息灭火一般氧浓度低于1 5%时,就不能维持燃烧。在着火场所内,可以通过灌注不燃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蒸汽等,来降低空间的氧浓度,从而达到窒息灭火。当空气中水蒸气浓度达到35%时,燃烧即停止.如:水喷雾灭火系统4) 化学抑制灭火化学抑制灭火的灭火剂常见的有干粉和七氟丙烷。化学抑制法灭火,灭火速度快,使用得当可有效地扑灭初期火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抑制法灭火对于有焰燃烧火灾效果好,对深位火灾由于渗透性较差,灭火效果不理想。条件许可情况下,采用抑制法灭火的灭火剂与水、泡沫等灭火剂联用。第3

11、章 爆炸基础知识1、熟悉爆炸的概念及分类1.1爆炸的定义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起的。在发生爆炸时,势能(化学能或机械能)突然转变为动能,有高压气体生成或释放出高压气体,这些高压气体随之做机械功,如移动、改变或抛射周围的物体。一旦发生爆炸,将会对邻近的物体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这是由于构成爆炸体系的高压气体作用到周围物体上,使物体受力不平衡,从而遭到破坏。1.2爆炸的分类1)物理爆炸物质因状态变化导致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叫物理爆炸。物理爆炸的特点是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例如:蒸汽锅炉因水快速汽化,容器压力急

12、剧增加,压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强度而发生的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钢瓶、油桶受热爆炸;等等。物理爆炸本身虽没有进行燃烧反应,但它产生的冲击力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火灾。2)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炸药爆炸(2)可燃气体爆炸可燃气体爆炸是指物质以气体、蒸气状态所发生的爆炸。气体爆炸由于受体积能量密度的制约,造成大多数气态物质在爆炸时产生的爆炸压力分散在510倍于爆炸前的压力范围内,爆炸威力相对较小。按爆炸原理,气体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单分解爆炸两种。(3)可燃粉尘爆炸粉

13、尘爆炸的过程。第一步是悬浮的粉尘在热源作用下迅速地干馏并产生出可燃气体;第二步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被引火源引燃发生有焰燃烧,火焰从局部传播、扩散;第三步是粉尘燃烧放出的热量,以热传导和火焰辐射的方式传给附近悬浮的或被吹扬起来的粉尘,这些粉尘受热分解或干馏后使燃烧循环地进行下去。随着每个循环的逐次进行,其反应速度逐渐加快,通过剧烈的燃烧,最后形成爆炸。种类举例炭制品煤、木炭、焦炭、活性炭等肥料鱼粉、血粉等食品类淀粉、砂糖、面粉、可可、奶粉、谷粉、咖啡粉等木质类木粉、软木粉、木质素粉、纸粉等合成制品类染料中间体、各种塑料、橡胶、合成洗涤剂等农产品加工类胡椒、除虫菊粉、烟草等金属类铝、镁、锌、铁、

14、锰、锡、硅铁、钛、钡、锆等3) 核爆炸2、 掌握浓度爆炸极限的定义及其应用2.1影响因素:1)火源能量的影响引燃混气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2)初始压力的影响混气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的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3)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混气初温越高,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4)惰性气体的影响可燃混气中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宽,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化比较复杂。当加入的惰性气体超过一定量以后,任何比例的混气均不能发送爆炸。2.2爆炸极限在消防上的应用1)爆炸极限是评定

15、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依据,爆炸范围越大,下限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2)爆炸极限是评定气体生产、储存场所火险类别的依据,也是选择电气防爆型式的依据:生产、储存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应选用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生产、储存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可选用任一防爆型电气设备;3)根据爆炸极限可以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层数、面积、防火墙占地面积、安全疏散距离和灭火设施;4)根据爆炸极限,确定安全操作规程,例如,采用可燃气体或蒸气氧化法生产时,应使可燃气体或蒸气与氧化剂的配比处于爆炸极限范围以外,若处于或接近爆炸极限范围进行生产时,应充惰性气体稀释和保护。3、熟悉引起爆炸的危险源3.1基本要素: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爆炸介质,二是引爆能源,两者缺一不可。3.2引起爆炸直接原因:(一)物料原因(二)作业行为原因(三)生产设备原因(四)生产工艺原因3.3常见爆炸点火源:1)机械火源撞击、摩擦产生火花,如机器上转动部分的摩擦,铁器的互相撞击或铁制工具打击混凝土地面,带压管道或铁制容器的开裂等,都可能产生高温或火花,成为爆炸的起因。2) 热火源(1)高温表面生产工艺的加热装置,高温物料的传送管线、高压蒸汽管线及高温反应塔、器等设备表面温度都比较高,可燃物料与这些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