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单元测试(测)(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854440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单元测试(测)(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单元测试(测)(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单元测试(测)(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单元测试(测)(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单元测试(测)(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单元测试(测)(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单元测试(测)(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单元测试【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2019年天津市十二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下图为“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有关此时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B长江中下游出现梅雨天气C我国东海海域风大浪高D华北小麦正值收获季节2有关图中各点天气的描述,最合理的是( )A甲地气温下降,气压降低B丁地出现强降水C丙地天气晴朗转阴雨D乙地风向为偏北风【答案】1C 2D【解析】1图中我国东海海域等高线密集,风大浪高,故C正确。图中信息显示亚欧大陆形成高压,北半球为冬季。北印度洋

2、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应为夏季;长江中下游出现梅雨天气应在6月份;华北小麦正值收获季节应在夏季。故A、B、D正确。2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偏南部位,因此风向为偏北风,故D正确。一般而言,气温下降,气压应升高,故A错误。丁地位于暖锋前,暖锋降水位于锋前,为连续性降水,强降水多受冷锋影响,故B错误。丙地位于冷锋后,冷锋过境后天气转好,因此丙地天气阴雨转晴朗,故C错误。(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模拟)某课题组为研究福建南部地区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水土保持效果,选取当地某径流小区开展实验研究,根据当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别设置3个实验组:(1)实验组I: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植物地上

3、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约95;(2)实验组: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3)对照组: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该实验以每次降雨过程为单位,监测某年5月和8月多场降雨过程的相关数据。下表为各径流小区5月和8月降雨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A气旋B反气旋C冷锋D暖锋4表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A实验组I、对照组、实验组B对照组、实验组I、实验组C实验组、实验组I、对照组D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I5据实验数据推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降雨 蒸发 下渗 地下径流ABCD【答案】3A 4C 5D【解析】3福建位于

4、东南沿海地区,5月份受锋面雨带影响,8月份台风活动较多。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因此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气旋,故A正确。反气旋影响多是晴朗天气;8月份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故B、C、D错误。4根据材料,实验组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约95%,植被盖度最大,根系深长,水土流失最少,对应乙。实验组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植被盖度较小,水土流失较多,对应甲。对照组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最多,对应丙。表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实验组、实验组、对照组,故C正确,A、B、D错误。5据实验数据推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最显著的水

5、循环环节是降雨,降水量大,对地表侵蚀强,对。蒸发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错。下渗量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小,侵蚀越弱,水土流失越少,对。地下径流对水土流失影响小,错。故D正确,A、B、C错误。(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9届模拟)针对多年冻土表面活动层的反复冻融,我国修建青藏铁路时为部分路段安装了两侧透风的面板叠瓦式遮阳棚。下图中曲线示意该铁路某处阳棚在暖季(7月至9月)某日与冷季(11月至次年3月)某日的棚内及棚外气温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6图中表示暖季某日棚内气温变化的曲线是ABCD7此路段冷季A遮阳棚的作用较暖季小B棚内气温日变化大于棚外C棚外日最高气温高于5CD棚内外气温差异出现在夜晚【答

6、案】6B 7A【解析】6首先暖季气温比冷季气温要高,排除;同时棚内气温日变化小,棚外气温日变化大,所以正确错误。故选B。7据上题分析可知,为暖季, 为冷季。且为棚外气温日变化曲线为棚内气温日变化曲线。据图可知,冷季时棚外日最高气温低于5,C错误;棚内气温日变化小于棚外,B错误;据图可知,棚内外气温差异出现在9点-18点的白天,D错误;据图可知,冷季棚内外气温差较暖季棚内外气温差小,说明遮阳棚的作用比暖季小,A正确。故选A。(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最后一模)下图为美国东部地区某月13日天气形势示意图,14日,飓风中心向正北方向移动到华盛顿正东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7、A1月B4月C7月D10月9冷锋系统在甲城市附近停留时间较长,是由于A受地形阻挡B冷气团势力强C距飓风中心近D受暖流影响1013日至14日,华盛顿风向A由偏北风转为西北风B由西南风转为东南风C由正西风转为西南风D由西北风转为东北风【答案】8D 9A 10A【解析】8根据材料,图中东部海洋上出现飓风,则判断为夏秋季节,排除AB;根据陆地上此时的气压值较高,说明陆地的温度相对海洋较低,则最可能是秋季,排除C,答案选D。9根据图中定位,甲城市中位于美国东南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地,冷暖空气或者二者相交形成的锋面受到山脉阻挡,在此徘徊时间较长,A对;若冷空气势力强,冷锋则移动速度会较快,停留时间较短,B不对

8、;飓风移动速度较快,离飓风中心近,则锋面不会持续停留,C不对;甲城市距离海洋较远,受暖流影响较小,且暖流不会影响锋面的移动速度,D不对。故选A。10图示时间为13日,华盛顿的风向为偏北风;根据材料,14日飓风中心位于华盛顿的正东方向,则判断华盛顿风向为西北风;故答案为由偏北风转向西北风,选A。(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9届模拟)科学家们长期在对美国西北部某山科考中发现,该地的自然环境变化明显。下图是科学家们在美国西北部某山拍摄到的地表状况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11936年-2015年期间,上图所示地区地表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气候A变湿B变干C变暖D变冷12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

9、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答案】11C 12D【解析】11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消失不见,说明气温升高,所以影响该地区地表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变暖。故本题选择C。12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A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错;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

10、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D对。故本题选择D。(河南省郑州市2019年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下左图为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下右为石家庄市2015年12月25日气象要素逐时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3该日石家庄市A04时,相对湿度降低B58时,气温降低C45时,由东北风转向西南风D1516时,由东南风转向西北风14导致石家庄市该日58时气温变化的天气过程最可能是A冷锋过境B暖锋过境C反气旋过境D焚风过境15该日58时,该地PM2.5浓度暂时降低的原因最可能是该时段A降雨过程明显,净化作用显著B盛行下沉气流,颗粒物尘降地面C正值上班高峰,汽车尾气排放多D工厂

11、还未开工,工业废气排放少【答案】13C 14D 15B【解析】13读右图可知,45时,风向发生改变,由东北风转向西南风,C正确;04时,相对湿度升高,A错;58时,气温升高,B错;1516时,由东北风转向西南风,D错。14由左图可知,石家庄西侧地势高,该日58时,石家庄的风向为西南风,位于山地背风坡,焚风过境,气温升高,相对湿度下降,D正确。15该日58时,石家庄位于西南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颗粒物尘降地面,使该地PM2.5浓度暂时降低,B正确;焚风过境,降水少,A错;汽车尾气排放多会使PM2.5增多,C错;读图可知0:00工厂还没开工,但PM2.5浓度比58时要高,可推测工厂还没开工不是

12、主要原因,D错。(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模拟)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右图示意北极地区海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6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主要环节是A增强B增强C增强D增强17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16A 17B【解析】16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

13、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A项正确。17夏季气温较高,微生物数量较多,鸟粪被微生物分解的量较多,形成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较多,对降温影响最明显,故B项正确。(天津市河西区2019届高三二模)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2018年11月27日,卫星观测到我国江淮和长江流域被浓雾覆盖,形成了从太空中可见的白色浓雾区,然而这些浓雾区表面却发展出了大小不一的孔洞,仿佛像是被人用手戳出了一个个洞(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下列因素中与此次浓雾形成无关的是A冷空气势力弱B空气湿度大C气

14、旋活跃频繁D大气层结稳定19这些“雾洞”对应的地表最有可能是A城市B农田C湖泊D焚烧秸秆点【答案】18C 19A【解析】18本题主要考查雾形成的因素。雾形成一时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有水汽凝结的条件,三是要是静风或微风的天气。冷空气势力弱,风力较小,有利于水汽凝结;空气湿度较大,水汽充足;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凝结核较多,利于雾的形成;气旋活跃频繁,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不利于雾的形成,因此答案选C项。19本题主要考查“雾洞”形成的主要条件。由材料分析可知,雾主要是水汽凝结而成,由于冷空气空气活动偏弱,天气静稳,在充沛水汽的作用下,很多地方出现浓雾,由于扩散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一些地区物的扩散较快,从而出现薄雾区,从而形成“雾洞”。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聚区域,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使得城市局部升温,从而使得城市的雾更薄,从而比周围地区的雾更容易消散,从而形成“雾洞”景观,A对;农田植被的覆盖率较高,水汽较为充足,雾不容易扩散,B错误;湖泊水汽充足,雾的浓度更大,C错误;秸秆焚烧会使空气污染更严重,凝结核更多,雾的浓度更大而且不易扩散,D错误。故答案选A项。(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模拟)下图为我国某日某温室测得的室内、室外、墙内表面、墙外表面温度变化线,墙体为土墙。读图回答下列小题。20图中表示温室墙外表面的曲线是A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