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知识)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521054 上传时间:2020-01-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知识)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信息化知识)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信息化知识)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信息化知识)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信息化知识)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化知识)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知识)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中说:“21世纪将回归到龙的世纪”。这使我们想起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的话,“信息革命可望象上个世纪工业革命那样决定性地改变我们星球的常规。我们的经济基础正在迅速地从工业生转产变为以信息为基础的货物和劳务。”将奈斯比特和舒尔茨两人的话合起来就是: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和中国的世纪。本文不讨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个概念不清的命题。本文讨论的主题是21世纪中国要成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必须加速推进信息化,这是世纪之交国家最重要的发展战略选择之一。 一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由强变弱;信息革命以来,中国由弱开始变强 1.17501900,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

2、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急剧衰落18世纪后半期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科学和技术的进步,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巨匠:牛顿、莱布尼兹、拉瓦锡、富兰克林,1769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此后,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业机械不断发明并用于工业、交通,生产率显著提高,珍妮纺织机提高工效300400倍,工业革命由此拉开序幕。经由英国产业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列强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生产关系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崭新生产力,1750年以来,世界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进入飞速发展时期。18世纪后半期,中国正处于农业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期康乾盛世末期,整体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总量世界第一,人民生活质量位居世界

3、前列。然而,唯一存在于中国的超稳定的适应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封建制度阻碍着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自然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以后近200年衰退埋下了制度的根源。在保罗肯尼迪所著大国的兴衰中列举的数据清楚地显示了中国在工业革命以后逐步落后的脚步。 表1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值中的份额比较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联合王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法国 4.0 4.2 5.2 7.9 7.8 6.8 德意志各邦/德国2.9 3.5 3.5 4.9 8.5 13.2 俄国 5.0 5.6 5.6 7.0 7.8

4、 8.8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日本 3.8 3.5 2.8 2.6 2.4 2.4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巴基斯坦 24.5 19.7 17.6 8.6 2.8 1.7 表217501900年世界工业化的人均水平(以联合王国1900年水平为100)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联合王国 10 16 25 64 87 100 法国 9 9 12 20 28 39 德意志各邦/德国 8 8 9 15 25 52 俄国 6 6 7 8 10 15 美国 4 9 14 21 38 69

5、 日本 7 7 7 7 9 12 中国 8 6 6 4 4 3 印度 7 6 6 3 2 1 150年国力盛衰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在制造业,中国总量从第一降到第六,人均从略低于世界最高水平降到只及1/33。在这样的经济实力和落后政治体制下,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时,中国更加衰微:1894年中日战争一败涂地,1900年八国联军以区区4万余人,横行于中原国土,义和团血肉之躯挡不住钢枪铁炮。难怪乎梁启超在上世纪末展望20世纪时彷徨悲歌:“招国魂兮何方?大风泱泱兮大潮滂滂!” 2.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进一步落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军阀混战,列强入侵,民不聊生,国力进一步衰弱。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

6、的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中,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工业占10,在这10中,使用机器的只占17。农业大国,养不活4亿人口,“糠菜半年粮”。几乎没有机器制造业,造不出铁钉,“洋钉”的称谓道出工业的辛酸,钢产量不足世界千分之一,平均每人只有86度电。17501949年这200年间,工业革命使人类在生产利用材料和能源这两种资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高效率、专业化的大生产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中国失去了这一历史机遇,经历了200年持续衰退的漫漫苦难岁月。3.20世纪下半叶,信息革命悄然兴起,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历史有时常常有极其惊人的巧合,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场新的改变世界面貌的革命已经悄然兴起。19

7、43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在英国战时密码破译中心建成;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的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开始运转;1954年,第一台商用计算机UNIVAC1问世,信息技术革命拉开帏幕。信息技术革命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技术更新速度比以往任何技术都要快得多,大约每18个月性能价格比翻一番,如果汽车工业和飞机工业也同计算机和微电子一样的速度发展,那么今天一辆豪华汽车就只值几美元,一架波音767飞机只值几百美元,用5加仑汽油20分钟就能饶地球一圈。二是其极强的渗透性,经济、社会、科技、国防、生活各个方面无不受到它的影响而改变发展方向和速度。半个世纪以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社

8、会,信息革命带来的国际经济、政治重组已见端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尽管历尽天灾人祸,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重工业增长了97倍、轻工业增长了21倍、农业增长了27倍。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预计,19812000这2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95,这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持续高速增长。根据刘国光教授在“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一文提供的数据,根据实际汇率折算法,到2000年,中国GDP为9300亿美元,列世界第7位,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法(这种折算法通常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GDP),到2000年,中

9、国GDP为36000亿美元,略微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2位。从这样的意义上说,过去250年中国经济发展走过了工业革命以来由强变弱;信息革命以来,由弱开始变强的历史进程。但是,我们迄今取得的进展是在极其落后的基础上补工业革命的课,而且还没有补完。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人均水平很低。 二为什么必须走信息化之路 1.沿用旧的发展模式,中国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去继续以外延扩张方式使中国经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是不可能的。几十年来,富国俱乐部只增加了个别新成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莱斯特瑟罗在其力著二十一世纪的角逐中提出,“在历史上,无论个人、企业还是

10、国家,若要致富,一是要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自然资源,二是要天生富有,获得人均占有资本(包括工厂和设备)高于别人的优势,三是使用更高超的技术,四要拥有更多的技术工人。具备上述条件,加上合理的管理,成功便有了保障”。然而,中国既不是资源大国,水、土地、森林、矿产的人均占有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又不天生富有,资金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使用的技术离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许多国外早已淘汰的设备我们仍在使用;技术工人的技能同样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受教育水平有很大差距。如果没有一种巨大的变革性力量,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无法缩小。中国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能耗、物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工艺、技术、

11、设备、管理落后,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巨大障碍。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每十年降低2倍左右,而我国却在增长。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0,工业发达国家则在50以上。我国的钢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钢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我国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运输都已具备很大规模,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货物周转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在三大资源的消耗中,我国也有低的,那就是信息的消耗,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中信息的消耗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2。据航天部710所的测算,对信息每投入一元,可以得到13元的产出。增加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投入,就可以降低物耗、能耗、减

12、轻运力不足的压力,是唯一的捷径。2.信息化可以实现国民经济各领域跳跃式发展用信息技术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控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敏感制造技术,可以大量节省能耗和物耗,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建材、冶金、有色金属、石化、机械、航空航天等许多工业部门的实际例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金融领域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建设层次、范围不同的各种支付、清算系统,可以大大加快资金的周转效率;先进的电网调度系统可以使电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先进的覆盖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种消费者的流通信息系统可以大量减少库存和货物周转量;功能齐全的市场信息系统

13、、管理信息系统和宏观经济决策辅助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正由于我国基础落后,我们可以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式发展。3.信息化可以加快改变科技落后状态教育和科研的落后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科教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根据美国、日本的调查统计,重复研制、研究的比例高达3040,有的行业高达80,这是在竞争条件下,信息工作基础十分雄厚的发达国家的情况。我们国家缺乏统计资料,由于竞争机制不发达,部门所有制,科研管理体制和信息工作落后等

14、综合因素。重复研究、重复开发的比例不会低于5060,有的行业可能超过90。与研究开发相比,信息是最廉价的。统计数据表明,如果以一项科研成果的研究费用为1,发展推广费用则为10,生产费用达100,而信息获取的费用只有005。日本战后二十年中,共花了57亿美元引进国外的信息专利和设备,若全由日本自己研制,则需要2000亿美元,还不计将人力、物力、稀缺的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投向这些项目后对其它方面科研带来的间接影响。重复研究既浪费了科技经费和科研人员的时间,也影响了科技发展的整体步伐。通过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中国的科研技术人员可以及时得到最先进的科技信息,正由于中国的落后,可用的信息也就越多,可以超越

15、许多陈旧的技术阶段,实现跳跃式发展。4.信息化可以使中国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在今天的全球竞争环境中,无论是军事的、经济、科技的竞争,最终体现为人的素质竞争;无论是军事的、科技的、经济的实力,最终落实在人的素质的高低。中国是一个12亿多人口的大国,12亿人口的素质关系着国家的兴亡。而恰恰在这个关键的问题上信息化可以给我们带来极好的机遇。中国12亿多人口中,有2亿多文盲,高等教育普及率排在世界第90位左右,全国平均的中小学普及率极低,我们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教师队伍大幅度提高教育普及率,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今天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环境中,普及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是国民素质提高的

16、必要条件。我们的教育系统要满足现代化进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要有大的突破,那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来承担传统的学校教育功能的部分或大部分。电视的普及产生的电视文化对信息传递和知识普及所起的作用已受到各方面注意,但电视仅是今天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一个初级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到本世纪末,随着宽带ISDN网的普及,数据、声音、图象的双向传输通道将连接到每个家庭。通过数据通信、传真,可视电话、可视图文等服务形式,将大量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课程及其它科学技术、生活、市场、金融、体育、娱乐、医疗等信息以联机方式存放,用户可有选择地获取信息。当这样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同家庭信息系统相连接,就彻底地改变了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方式,进而也改变了社会的教育模式。全中国12亿人口,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教育和各种知识信息,经过一、二代人的努力,全民文化素质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中国的腾飞也就得到了最基本的保证。历史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只有那些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