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节理解--课件共43张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9434824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节理解--课件共43张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节理解--课件共43张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节理解--课件共43张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节理解--课件共43张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节理解--课件共43张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节理解--课件共43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节理解--课件共43张(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高三一轮总复习,语 文,第一章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一节 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文中含义丰富深刻,体现文章中心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 主要类型有:文中主要术语,文中作为写作对象的概念,文中具有深层含义的概念。 2正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篇章结构、内容、形式有重要影响的句子。 往往包括:内容上:含义丰富,表达含蓄,有提示性的句子。结构上:过渡句、总结句和总领句。作用上:文章的主旨句,某一方面主要内容的中心句和观点句。修辞上:运用比喻、借代、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1下列对某一内涵的理解,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某一概念的

2、表述,不符合(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例如:(2015安徽卷)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 点 一,如何解答理解概念题 1审好题干,明确重点 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2选定区间,找出对应点 选定阅读区间就是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找出对应点是找出原文中与选项对应的句子,而后通过两者相比较,看文意相符与否,从而作出准确地判断和选择。需要强调的是,有的选项只针对一个句子、一个语段而设,有的则是针对几个句子或几

3、个语段而设。 3比对分析,确定答案 比对分析,一是将选项与从原文找出的对应点进行比较,看选项在转述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错误;二是将选项与题干比对,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201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 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

4、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

5、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品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

6、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下列对文章中“刷新”一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 B是学会与自己相处,在智识训练中重新发现自己,使精神日益丰富的过程。 C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对永恒之物的凝望和思索,能促进精神人格的养成。 D能见识到另一个世界: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和经典所营造的精神空间。,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A项,对应原文第段,“我们手捧

7、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有误,选项中“要求”一词表述不当,“刷新”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不能说成“要求”,属曲解原意。B项,对应原文第段,是对第段后部分内容的提炼整合,符合文意。C项,对应原文第段,是对第段最后两句的提炼整合,符合文意。D项,对应原文第段“从阅读中,精神空间”两句,符合文意。 答案:A,1结合上下文,对某段画线句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句的理解,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例如:(2013湖北卷)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正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考 点 二,理解句子含义常用方法 1弄懂

8、原文,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2联系语境,结合上下文 文中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不可断章取义。 3抓住关键词,找准切入口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子的含义常常由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来承载,它们或在结构上起着起承转合等结构作用,或在意义上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角度或指向。可以说,抓住关键词语是弄清句子含义的切入口。,4注意位置及句间关系 注意句子的位置及句间关系。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领的作用,那么理解或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在理解或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

9、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

10、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

11、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

12、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

13、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

14、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A项,对应原文第段,是对文中“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庄稼行动不得”这些语句的高度提炼整合,符合文意,正确。B项,对应原文第段,原文为“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选项却说

15、成“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属偷换概念;原文“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是说明孤立和隔膜“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而不是孤立、隔膜的结果,选项说“所以才有的存在”,属强加因果。C项,对应原文、段,是对段“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段“只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前者是有机的团结”这几句的高度提炼整合。原文为“没有具体目的”,选项却为“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属曲解原意。,D项,对应原文、段,是对段“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段“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这几句的高度提炼整合。原文为“无须选择”,选项却为“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

16、土”,属曲解原意。 答案:A,标的为该专题考点题 一、(2015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