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控党校培训课件-医学资料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19360175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10.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滋病防控党校培训课件-医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艾滋病防控党校培训课件-医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艾滋病防控党校培训课件-医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艾滋病防控党校培训课件-医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艾滋病防控党校培训课件-医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艾滋病防控党校培训课件-医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滋病防控党校培训课件-医学资料(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艾滋病防治现况与控制 策略 大纲 一、重点知识 二、艾滋病流行现状 三、艾滋病的危害和防治难点 四、艾滋病防治策略 五、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 六、领导干部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 第一部分 重点知识 艾滋病的传染源 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下面几种体液中,HIV可大量存在,能够造成感染: l 血液及血液制品 l 精液及射精前的分泌物 l 阴道及宫颈分泌物 l 乳汁 下面几种体液中,HIV的数量可以忽视不计,不会造成感染: l 唾液 l 眼泪 l 水疱液 下面几种体液不含HIV病毒: l 尿 l 粪便 l 呕吐物 l 汗液 性接触传播的危险因素 不安全性行为次数; 性伴数; ; 经期性交;

2、 未使用安全套; STD(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 母婴传播的概率 感染了HIV病毒的母亲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生下的 婴儿当中25-30%的感染几率。 如果母亲在妊娠期间进行了规范的药物阻断,且不采 用母乳喂养,那么感染的概率可以下降到10%以下。 最好不要母乳喂养,切忌混合喂养。 现在提倡艾滋病不是破腹产的指针。 艾滋病的母婴阻断已经和梅毒、乙肝整合,三种疾病 同时进行阻断,由妇幼系统全面负责。 艾滋病的病程 窗口期 潜伏期 发病期 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HIV) 艾滋病病人(AIDS) 窗口期 u受HIV感染后到形成 抗体前一般4-6周, 很少超过6个月 u血中查不到HI

3、V抗体 u具有较强传染性 潜伏期 是指窗口期过后病人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这段时间。 u一般是215年,平均为810年 u没有特异的症状 u通过实验室可检测出HIV抗体阳性 u具有传染性,是造成HIV流行的最大危险因素 发病期:早期 一般无特殊症状,有的患者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 肿大。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鹅口疮、口腔毛状粘膜白斑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期:中期 多伴有各种条件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及多脏器损害 ,也可有消耗综合征和痴呆。 发病期:晚期 Kaposi肉瘤 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 1、呼吸系统: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结核、 病毒 性肺炎 (巨细胞病毒引起)、细菌性肺 炎、真菌。 2、

4、皮肤:细菌感染引起的脓肿、真菌感染引起的毛状 黏膜白斑、 鹅口疮等病毒引起的紫癜(巨 细胞病毒)、寻常疣或尖锐湿疣(乳头瘤病 毒)、单纯疱疹引起的口腔、生殖器、肛周 感染,脂溢性皮炎和卡波西肉瘤 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 3、消化系统:食道念珠菌病,隐孢子肠炎。 4、眼睛:CMV视网膜炎 5、血液系统:贫血、血小板减少 6、神经系统:弓形体脑病、隐球菌脑膜炎、进行性 多灶性脑蛋白病 7、肿瘤:卡波西肉瘤、淋巴瘤、宫颈癌、 艾滋病的实验室检测和诊断 (1)HIV抗体检查:初筛实验和确认实验 (2)HIV抗原检查:主要用于窗口期检查和新生儿 检查 (3)病毒载量检查: (4)免疫功能测定:CD4细胞和

5、CD8细胞 其中(1)和(2)用于艾滋病的诊断;(3)用于 分析病毒在体内复制情况;(4)用于评价患者的 免疫功能。(3)和(4)均可用于评价抗病毒治疗 效果。 中国HIV/AIDS国家标准: AIDS:(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低热1个月; (2)原因不明的持续全身淋巴结肿大1个月(淋巴结直径1cm); (3)慢性腹泻3-5次/日,且3个月体重下降10%; (4)口腔和内脏白色念珠菌感染; (5)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6)巨细胞病毒感染; (7)弓形虫脑病; (8)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或隐球菌肺炎 (9)青霉素感染; (10)败血症 (11)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12)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西肉

6、瘤 (13)淋巴瘤 (14)活动性肺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15)反复发作的疱疹病毒感 染 (16)中青年病人出现痴呆症 实验室检测(1)HIV抗体确认实验阳性 (2)CD4淋巴细胞数200个/ul AIDS病人确诊标准:实验室检测中的(1)加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项即可确诊为 AIDS病人 实验室检测中的(1)+(2)也可确诊为AIDS病人 艾滋病诊断标准 第二部分 艾滋病流行现状 1981年 第一次报告 5例艾滋病 世界艾滋病流行28年概括 2009年 累计死亡超过 2500万例 感染者/病人3340万例 每天约有7400人新感染 每天5750人死于艾滋病 西 欧 5454万万 北非和中东

7、4040万万 次撒哈拉非洲 2 253530 0万万 东欧/中亚 7070万万 南亚/东南亚 58580 0万万 澳大利亚/ 新西兰 1 15 5 000000 北美洲 9292万万 加勒比 3939万万 拉丁美洲 140140万万 东亚/太平洋岛国 6464万万 全球总计全球总计: : 4004000 0万万 估计全球存活的成人和儿童HIV/AIDS数及分布 每天有超过7400人新感染HIV 其中: 97% 以上是在中低收国家 大约1200人是15岁以下儿童 大约6200人是15岁以上成人: 近 48% 是妇女 大约 40% 是 1524岁年轻人 l 网络直报(至2010年) :累计报告HI

8、V 37.9万例,AIDS 13.87万例,死亡7.3万。其中2010年HIV4.8万例,AIDS 3.4 万例,死亡1.9万。 每月HIV4000例。以性传播为主,占45%。 l 2009年疫情估计 存活HIV/AIDS约74万人,其中: AIDS 10.5万 2005年2007年2009年 l 存活HIV/AIDS65万70万74万 新发感染7万5万4.8万 中国艾滋病疫情 1985-2010年全国历年报告HIV/AIDS变化趋势 全国累计报告HIV/AIDS分布地图(截至2010年12月31日) 艾滋病疫情地区分布差异大 网络直报数据显示: 累计报告HIV人数在前5位的省份为 云南、广西

9、、河南、新疆和广东。 报告AIDS病人数排在前五位的为 广西、云南、四川、河南和新疆。 2005年中国艾滋病估计疫情排位 存活HIV/AIDS人数(万)成人HIV感染率(%)因AIDS死亡人数(万) 疫情估计数65 0.13 亚洲排位第2位约第12-21位第3位 世界排位第15位约第104-116位第16位 数据来源:2007年人口与艾滋病,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处,2008年3月。(Population and HIV/AIDS 2007, Population Divisio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United Nat

10、ions, March 2008) 2009年中国艾滋病估计疫情排位 存活HIV/AIDS人数(万)成人HIV感染率(%)因AIDS死亡人数(万) 疫情估计数74 0.12.6 亚洲排位第2位约第13-17位第3位 世界排位第13位约第103-116位第14位 数据来源:全球报告:2010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10年11月。(Global Report: UNAIDS Report On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 2010, UNAIDS, November 2010) 报告HIV的传播途径构成 专题调查表明:异性性传播中商业性

11、行为占 47.6%;50岁及以上年龄组报告病 例中异性传播占 84.4% 我国疫情特点 一、艾滋病疫情上升幅度进一步减缓,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 开始显现; 二、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间的传播,上升速 度明显, 2010年(4.8万)经性传播达74.7%。其中42.2%为 异性性行为传播,32.5%为同性性行为传播; 三、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疫情严重; 四、全国艾滋病受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 截至2010年12月31日,福建省历年累计报告艾滋 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3214例,其中艾滋病病 人1399例,死亡报告648例。 2010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

12、病病人754 例,新报告艾滋病病人260例,新报告死亡64例。 福建省艾滋病疫情现状 福建省历年报告HIV/AIDS病例数 (1987年-2010年12月) 福建省艾滋病流行态势 艾滋病流行疫情仍呈上升趋势,流行传播速度有所加快。 2004年以来,每年报告病例数都在200例以上,尤其近3 年来报告病例数上升较显著,2009年报告657例,2010 年与2009年相比,报告病例数增加14.8; 2008年至2010年共报告1850例,占累计报告数的57.6% 。 青壮年仍为受艾滋病影响的主要人群,感染者以男性为多 。 男女性别比例有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 传播方式多样性。3

13、种传播途径均有发生,性接触感染艾滋 病仍是我省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 福建省艾滋病流行态势 男男同性性接触感染所占的比例增加较明显 持续出现母婴传播的病例,艾滋病正侵入一般家庭 吸毒人群艾滋病流行存在较大的危险性,但近年来在我省报告的病 例中,经注射吸毒途径感染所占的构成比有所下降 流动人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占有相当的比例(约占本省报告病例总 数的30%-35%) 临床就诊和检测咨询仍然是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主要 方式,而经性病门诊、婚前/孕产期检查、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等方 式发现病例也占相当的比例。 福州、泉州、厦门等沿海地区累计报告HIV感染人数较多(约占全省累 计总数的

14、74.6 ),福州仍是我省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地市;但其它地 市近年来报告发现的病例数上升较快,地区差异正在缩小。 第三部分 艾滋病的危害和防治难点 艾滋病的危害 艾滋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 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 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 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可忽视的 危害。 艾滋病已成为全球第四位死亡原 因 1.1931.193 2.13 2.13 交通事故交通事故 1010 1.2301.230 2.20 2.20 呼吸道呼吸道肿肿肿肿瘤瘤 9 9 1.6691.669 2.98 2.98 结结结结核病核病 8 8 2.2132.2

15、13 3.95 3.95 围产围产围产围产 期疾病期疾病 7 7 2.3562.356 4.21 4.21 腹泻病腹泻病 6 6 2.6602.660 4.75 4.75COPDCOPD 5 5 2.6732.673 4.78 4.78HIV/AIDSHIV/AIDS 4 4 3.9633.963 7.08 7.08 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呼吸道感染 3 3 5.5445.544 9.91 9.91 脑脑脑脑血管疾病血管疾病 2 2 7.0897.08912.6712.67 缺血性心缺血性心脏脏脏脏病病 1 1 死亡数死亡数( (百万百万/ /年年) )占占总总总总死因百分比死因百分比疾病疾病死因死因顺顺顺顺位位 WHO最新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预测,死因顺位中的艾滋病在 2012年将达到顶峰。 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的危害 由于艾滋病的流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庭的医 疗费用大大增加,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部分或全部 丧失劳动能力,有的因为社会歧视而失业或失学、农 产品卖不出去,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