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酶ppt课件-医学资料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19359263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5.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酶ppt课件-医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第3章酶ppt课件-医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第3章酶ppt课件-医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第3章酶ppt课件-医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第3章酶ppt课件-医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章酶ppt课件-医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酶ppt课件-医学资料(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Enzyme 第 三 章 酶 主 要 内 容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酶的工作原理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的调节 1926年, Sumner首次从刀豆中提纯 出脲酶结晶 ,证实酶的蛋 白质本质,获1946年的诺贝 尔化学奖。 1878年,Khne首次提出了“Enzyme”一词 1982年,Cech首次提出核酶的概念 获1989诺贝尔化学奖 n酶的 概念 目前将生物催化剂分为两类 : 酶 、 核酶(脱氧核酶)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特异底物 起高效催化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又称 生物催化剂。 第一节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酶的不同形式 单体酶: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 寡聚酶:由多个相同或不同亚基以非共价 键连接

2、组成的酶。 多酶体系:由几种不同功能的酶彼此聚合 形成的多酶复合物。 多功能酶或串联酶:一些多酶体系在进化 过程中由于基因的融合,多种不同催化功能存在 于一条多肽链中。 一、 酶的分子组成 酶蛋白 蛋白质部分 辅助因子 非蛋白质部分 n 单纯酶 (simple enzyme): 仅由氨基酸残基构成的酶。如蛋白酶、脂肪 酶、淀粉酶等。 n 结合酶 (conjugated enzyme): 1. 分类: 酶蛋白 + 辅助因子 = 全酶 只有全酶才有催化活性 蛋白质部分:酶蛋白 辅助因子 金属离子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结合酶(全酶) (holoenzyme) 决定反应的特异性及其催化机制 决定反应的性

3、 质和反应类型 2.结合酶各组分的功能: 金属酶(metalloenzyme): 金属离子与酶结合紧密,提取过程中 不易丢失。 金属激活酶(metal-activated enzyme): 金属离子为酶的活性所必需,但与酶 的结合不甚紧密。 n金属离子是最多见的辅助因子 金属离子的作用: 稳定酶的构象; 参与催化反应,传递电子; 在酶与底物间起桥梁作用; 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等。 n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一些化学性质 稳定的小分子物质: 分子结构中常含有维生素或维生素类物质。 主要起运载体的作用,在反应中传递电子、 质子或一些基团。 3.辅助因子分类 (按其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 辅

4、酶 (coenzyme): 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的 方法除去。 辅基 (prosthetic group): 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 滤的方法除去。 转转移的基团团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辅辅酶或辅辅基) 名 称所含的维维生素 氢氢原子(质质子)NAD(尼克酰酰胺腺嘌呤二核 苷酸,辅辅酶I 尼克酰酰胺(维维生素PP之一) NADP(尼克酰酰胺腺嘌呤二 核苷酸磷酸,辅辅酶II 尼克酰酰胺(维维生素PP之一) FMN(黄素单单核苷酸)维维生素B2(核黄素) 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维维生素B2(核黄素) 醛醛基TPP(焦磷酸硫胺素)维维生素B1(硫胺素) 酰酰基辅辅酶A(CoA

5、)泛酸 硫辛酸硫辛酸 甲基钴钴胺素辅辅酶类类维维生素B12 二氧化碳生物素生物素 氨基磷酸吡哆醛醛吡哆醛醛(维维生素B6之一) 甲基、甲烯烯基、甲炔基 、甲酰酰基等一碳单单位 四氢氢叶酸叶酸 某些辅酶(辅基)在催化中的作用 二、酶的 活性中心 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 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 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 1.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 指必需基团在空间 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 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 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 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2. 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 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结合 (1)活性中心内的必 需基团 结合基团 ( (b

6、inding group) ) 与底物相结合与底物相结合 催化基团 (catalytic group) 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 位于活性中心以外,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 间构象和(或)作为调节剂的结合部位所必需。 (2)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 常见: His咪唑基;Ser羟基;Cys巯基;Glu-羧基 底 物 活性中心以外 的必需基团 结合基团 催化基团 活性中心 三、同工酶 同工酶 (isoenzyme)是指催化相同的 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 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1. 定义: 2. 临床意义 (1)同工酶谱的改变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2)同工酶可以作为遗传标志,用于遗传

7、分析 研究。 H H H H H H H M H H MM H MM M MM MM LDH1 (H4) LDH2 (H3M ) LDH3 (H2M2) LDH4 (HM3 ) LDH5 (M4) 乳酸脱氢酶(LDH)的同工酶 第二节 酶的工作原理 在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 ; 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 应; 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 间,而不能改变平衡点; 对可逆反应的正反两个方向都 具有的催化作用。 n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 (一)酶的催化效率极高 一、酶催化反应的特点(特 性) 酶的催化效率通常比非催化反应高1081020倍 ,比一般催化剂高1071013倍。 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

8、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酶的催化不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 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 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 生成一定的产物。 n酶的特异性 (specificity) (二)具有高度特异性 根据酶对其底物结构选择的严格程度,分为: 1 1 . . 绝对特异性 2. 相对特异性 3. 立体异构特异性 1. 绝对特异性(absolute specificity): 只能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 一种专一的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 。 2. 相对特异性(relative specificity) : 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 。 3. 立体结构特异性 (stereosp

9、ecificity): 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 D(-)乳酸由于-OH、 -COOH的位置相反,造 成与乳酸脱氢酶的三个基团不能完成结合,不能受 酶的催化。 (三)具有可调节性 对酶生成与降解量的调节。 酶催化活性的调节。 通过改变底物浓度对酶进行调节等。 凡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理化因素都能使 酶蛋白变性失活。 (四)酶活性的不稳定性 (一)酶具有高效性的主要原因 活化能 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所需的能量。 二、酶催化作用机制 活化分子 在反应的每一瞬间,并非所有分子都能 发生反应,只有那些所含能量较高,达到或超过一 定能量水平的分子才能发生反应。 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活化能 (

10、二)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酶底物复合物 E + SE + P ES ( (过渡态过渡态) ) 底物在酶分子某些基团的作用下发生变形, 处于不稳定的过渡态,易受酶的攻击,只需少 量能量可使其进入活化状态,转化为产物。 *诱导契合假说(induced-fit hypothesis) 酶与底物相互接近 时,其结构相互诱导、 相互变形、相互适应, 进而相互结合。这一过 程称为酶-底物结合的 诱导契合假说。 羧肽酶的诱导契合模式 底物 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 多元催化 表面效应 第三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n酶促反应动力学: 研究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并加以定量的阐述。 n影响因素包括: 酶浓度、底物浓

11、度、pH、温度、抑 制剂、激活剂等。 研究一种因素的影响时,其余各因素均恒定。 单底物、单产物反应; 酶促反应速率一般在规定的反应条件下 ,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和产物的生成 量来表示; 反应速率取其初速率,即底物的消耗量 很小(一般在5 以内)时的反应速率; 底物浓度远远大于酶浓度。 n研究前提: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 响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一级反应 非正比关系 零级反应 在其他因 素不变的情况 下,底物浓度 对反应速率的 影响呈矩形双 曲线关系。 E E E E E E E E EE E E 1.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应为一级反应。 V S 表示S

12、a V S E E E E E E E E EE E E 2.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 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反应为 混合级反应。 b V S 3.当底物浓度高达极大时 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反 应为零级反应。 E E E E E E E E EE E E c 中 间产物 解释酶促反应中底物浓度和反应速率 关系的最合理学说是中间产物学说: E + S k1 k2 k3 ESE + P (一)米曼氏方程式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率与底物 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式,简称 米氏方程式 (Michaelis equation)。 S: 底物浓度 V:

13、不同S时的反应速率 Vmax:最大反应速率 m: 米氏常数 VmaxS Km + S 当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 Km = S 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 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 2 = Km + S Vmax VmaxSVmax V SKm Vmax/2 (二)米氏常数(Km)的意义 n Km的意义: 酶的天然底物(最适底物):Km值最小的底物 a)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 b) Km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c) 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m值。 Vmax 意义:Vmax=k3 E 定义: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 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如果酶

14、的总浓度已知,可从Vmax计算酶的转 换数(turnover number),即动力学常数k3。 (三)m 值的测定 VmaxS Km+S V = (林贝氏方程) + 1/V= Km Vmax 1/Vmax 1/S 两边同取倒数两边同取倒数 双倒数作图法( 林-贝氏作图法) 二、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 响 当S E,酶可被底 物饱和的情况下 ,反应速度与酶 浓度成正比: Vmax = K3 E 0 V E 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q双重影响 温度升高,酶促反应 速度升高 酶本质是蛋白质, 温度升高,可引起酶的 变性,从而反应速度降 低 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 响 温度 C V 0.5 1.0 2

15、.0 1.5 0 10 20 30 40 50 60 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 最适温度: 酶促反应速度最大时的环境温度。 如低温麻醉;疫苗、生物样本的低温保存 ;高温高压灭菌等。 3. 应用意义: 温血动物:35 -40度 1.酶的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可随反应时间的缩短而提高。 2.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但并不使酶破 坏。温度回升后,酶又能恢复活性。 3.高温时由于酶变性失活,反应速度 降低。 注意: 四、 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胃蛋白酶 淀粉酶 胆碱酯酶 酶催化活性最高时反应体系的pH称 为酶促反应的最适pH (optimum pH) 最适pH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它受底物浓度、缓冲液种类与浓度 、以及酶纯度等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