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36784 上传时间:2020-01-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抗生素的滥用使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对此解释不合理的是A. 抗生素诱发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B. 细菌抗药性的获得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 滥用抗生素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D. 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决定了细菌进化方向【答案】A【解析】细菌的变异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有的,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而没有诱发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A错误;由于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并表达使细菌获得耐药性,B正确;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优选出来,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C正确;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因此使用抗生素的种类

2、决定了细菌进化方向,D正确。【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的形成过程和原因。2.卫生防疫站在对某学校学生作健康检查时,随机抽出该校男女生各100人,测知男性色盲患者9人,女性色盲患者4人、携带者7人,则该学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是A. 6%B. 8%C. 12%D. 16%【答案】B【解析】Xb%Xb/ (XBXb)100%(9+42+7)/(100+1002)100%8%3.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A. 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 c表示新物种形成,与原物种不能进行

3、基因交流D. 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原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与原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如:帕米尔高原上的多倍体植物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据图可知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b表示生殖隔离;c表示新物种形成,d表示地理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

4、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4.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吞噬细胞可识别、吞噬外来抗原,并通过溶酶体对抗原进行加工和处理B. 效应T细胞可特异性地攻击靶细胞并使靶细胞凋亡C. 浆细胞可识别抗原,并在抗原刺激下合成分泌特异性的抗体D. 在内环境中发生抗原一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属于体液免疫【答案】C【解析】吞噬细胞可非特异性地识别、吞噬外来抗原,并通过溶酶体对抗原进行加工和处理,A正确;效应T细胞可特异性地攻击被抗原侵人的靶细胞并使靶细胞凋亡,B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在胞外液中即内环境中抗原一抗体结合

5、形成的复合物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属于体液免疫,D正确。【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对于免疫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功能的理解和区别记忆是解题的关键。5.中科院陈雁研究组研究阐明了糖原代谢关键蛋白PPP1R3G在维持葡萄糖稳态中的作用,调节机理如下图:小鼠实验发现:饥饿时肝细胞中PPP1R3G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提高,使糖原合成酶(GS)的活性提高,从而能够在进食后的短时间内,快速合成肝糖原,导致血糖水平快速降低;进食后该基因表达水平则降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PPP1R3G蛋白基因的表达过程是在细胞质中完成的B. 该

6、图说明某些信息调节分子直接参与了细胞代谢过程C. 推测PPP1R3G基因的表达受进食和饥饿周期调控D. 该研究完全推翻了胰岛素降低血糖的调节机制【答案】C【解析】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与翻译两个阶段,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完成,翻译则在细胞质中完成,A错误;据图可知,糖原合成酶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它只是对细胞的代谢起催化作用,而没有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B错误;据题意“饥饿时肝细胞中PPP1R3G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提高,使糖原合成酶(GS)的活性提高,从而能够在进食后的短时间内,快速合成肝糖原”可知PPP1R3G基因的表达受进食和饥饿周期调控,C正确;据题意可

7、知,在血糖调节过程中,除了激素起调节作用外,糖原合成酶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该研究是对胰岛素降低血糖的调节机制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不是推翻,D错误。6.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了某地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7年间的种群增长情况,其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这7年中白头鹎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第6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白头鹎在地区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A. B. C. D. 【答案】B【

8、解析】由于增长速度先增大后变小,所以这7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正确;第6年时白头鹎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为1.20,为正值,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错误;由于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某地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正确;研究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7.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则该生物的一个染色体组可以表示为A. B. C. D. 【答

9、案】C【解析】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则该生物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4条染色体,且这4条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各异,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二倍体和染色体组概念的内涵,进而明确要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应具备以下几条: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本物种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但不能重复。8.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基因工程操作中需要限制酶、DNA连接酶等多种酶参与B. 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C. 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之一是可以集中亲本的优良

10、性状D. 基因工程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所有生物共用同一套密码子【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的能力。【详解】基因工程操作中需要限制酶、DNA连接酶等多种酶参与,A正确;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是质粒,此外还有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B正确;可以集中亲本的优良性状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是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C错误;基因工程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所有生物共用同一套密码子,这样一种生物的基因可以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表达,D正确。【点睛】D

11、NA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载体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重组DNA的细胞,但不能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9.下列育种方式中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组是()A. 矮秆抗病杂交小麦和八倍体小黑麦B. “黑农五号”大豆和太空椒C. 高产青霉菌株和转基因抗虫棉D. 三倍体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育种的方法和原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内容较为基础,依据教材知识即可分析作答。【详解】矮秆抗病杂交小麦的培育原理为基因重组,八倍体小黑麦培育原理为染色体变异,A错误; “黑农五号大豆”和太空椒都属于诱变育种,培育原理是基因

12、突变,B正确;高产青霉菌株培育原理是基因突变,转基因抗虫棉培育原理是基因重组,C错误;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无子番茄培育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点睛】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1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 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因没有神经系统而只存在体液调节B. 这两种调节方式的结构基础和作用

13、方式均不一样C. 某些情况下体液调节可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D. 成年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缺乏将会影响脑的发育而患上呆小症【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详解】不是所有的动物体内都存在神经调节,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形成神经系统,所以不存在神经调节,A正确;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作用方式是反射;而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主要作用方式是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B正确;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

14、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引起大脖子病,D错误。【点睛】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11.某实验小组为了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均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分别选取了若干只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白鼠(血糖浓度均为09gL)均分三组,编号A、B、C,分别同时注射少量且等量的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15、)A. 仅进行A、B组实验即可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存在升高血糖的作用B. 在凋节血糖浓度过程中,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可能具有协同关系C. 实验过程中,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效果始终比胰高血糖素要明显D. 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就是由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来维持的【答案】B【解析】【分析】从图示可看出,该实验设计了3组,C组为对照组,A、B组为实验组;每组所注射的物质不同,A组注射的是肾上腺素溶液,B组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溶液,二者都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说明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关系。【详解】仅A、B组实验不可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存在升高血糖的作用,还需要对照组,如C组注射的生理盐水起对照作用,A错误;与C组对照,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血糖升高,具有协同关系,B正确;当注射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实验过程中,在1小时内,胰高血糖素比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效果明显,但1小时后,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效果比胰高血糖素明显,C错误;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功能,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