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强化作业16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9336027 上传时间:2020-01-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强化作业16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强化作业16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强化作业16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强化作业16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强化作业十六传记类文本阅读一、(2016届甘肃白银市平川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

2、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

3、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

4、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

5、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

6、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王运熙从复旦

7、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如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

8、,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解析:本题从内容要点、表现手法等角度设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B项,“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错,与另外几位学者做对比,是为了体现王运熙学术观点见解独到,自成一家。C项,“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错,前两个,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后一个则是说他居于48平方米的旧房子时间很久。D项,这句话表明王运熙专心学问,甘于淡泊,他认为学术研究比物质享受更重要,但他并不认为“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答案:AE(答C也有道理)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表达技巧

9、的能力,侧重引用的作用。作答时,可从能够正、侧面表现传主学术观点、治学精神,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权威性等方面入手分析。答案:用王运熙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王运熙的学术观点和人生追求。引用詹福瑞、杨明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侧面体现王运熙高贵的人格和治学精神。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一问答题区间在文章第九自然段,第二问答题区间在第六至十一自然段。作答时,紧扣题干中的“学术创新”,从传主对文心雕龙、风骨、“建安风骨”的独到见解方面进行分析概括。答案:(1)对学术创

10、新的理解: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2)主要学术创新: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对刘勰所谓的“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对“建安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4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性阅读的能力。题目要求探究题目的含义,实则是

11、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作答时,通读全文可知,“平淡”指的是王运熙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态度方面,“有丘壑”指的是其成就方面,然后再结合文中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注意要分条作答。答案:(1)“平淡”指王运熙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王运熙先生的为人,甘于淡泊,安贫乐道。先生的治学态度,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或: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或: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2)“有丘壑”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成就巨大。学术贡献。主持语言文学所,先后编辑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12、。学术创新。忠于学术,对治学有自己的理解;对一些学术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培养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二、(2016届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质量监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何兆武“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他那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蔚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国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序幕,其历史意义恰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傅斯年的名字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运动中

13、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五四”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考订精赅为其特色。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非就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主张历史学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材料就谈不到历史研究。这和他的老师和终生挚友胡适先生的“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一脉相通的。他一系列的主要名文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即由傅先生出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历史学与语言学合在一起,亦足以见傅先生学术路线与德国学派的渊源。傅先生是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

14、分析引入到史学研究的人。历史归根结底乃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归根结底乃是通过心理的这一环节。一般的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是未达一间而功亏一篑。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安”而终于谋反。反叛是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其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这就更深一层地触及到了当事者的内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步。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已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团员似是六位参政员,有傅斯年和黄炎培在内。在延安,毛泽东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四”时

15、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所以傅先生就自称:“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抗日战争结束后,北大校长蒋梦麟去重庆做官,校长由胡适继任。因胡适当时在美国,未能速返,在胡适回国以前,校长由傅先生代理。是年十二月一日,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举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惨案,由此爆发了“一二一”运动。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慰问学生,见到了学生代表时说,你们就是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一时曾博得不少同学们的认同。但是傅先生当时的基本立足点却是无法认同学生的民主运动的,所以,不久他也和其他几位老师一样和大多数同学的主流拉开了距离。抗战期间政府

16、迁到重庆后,傅先生以参政员的身份曾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大炮”的声誉,为一时众望所归。胡适回国任校长后,傅先生回南京史语所,当时战局动荡、经济崩溃,傅斯年在题为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的文章中尖锐指出:“今天的官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古人说化家为国,现在是化国为家”,“他(宋子文)的作风是极其蛮横,把天下人分为二类,非奴才即敌人。”在如此猛烈的大炮轰鸣声中,蒋介石又一次请傅先生吃饭,傅斯年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宋与国人全体为敌,此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接着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题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的文章,各地报刊立即纷纷转载,轰动全国。在列举宋子文的各种胡作非为后,他说:“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