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卫-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最简版)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119009126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卫-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最简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邓卫-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最简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邓卫-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最简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邓卫-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最简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邓卫-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最简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邓卫-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最简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卫-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最简版)(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科学发展观看从科学发展观看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清华大学 邓 卫 一、城市的产生、界定与特征 1城市产生的经济、社会基础 社会基础因防卫而构筑“城” 经济基础因交易而产生“市” “城”与“市”的有机结合即为城市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2城市的界定 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 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与第三产 业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 起主导作用。 3城市的特征 (1)密集性 物质的密集人口、物质、资本 精神的密集文化、科技、教育 (2)高效性 高效率发达的基础设施;高智力的管理阶层 高效益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外部效益 (3)多元性 多功能任何城市都有多种功

2、能 多类型主导功能决定城市类型 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 1城市化的涵义 所谓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 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 式大规模改变的过程,它表现为: 城市化的涵义 o一定区域内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o农村地区演化为城市地区; o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 o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o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 区不断扩散和推广。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肇始于18世纪 中叶的产业革命。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 着以下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 v农业先导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v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v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农业先导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城市化进程的快慢总是由一个国家的农业生 产力所决定,并在那些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首先 兴盛起来。 这是因为:只有农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才 能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才能为城市工业提供 资金原始积累、生产原料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才 能为城市工业产品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革命冲破了自给自足、分散无序 的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使得资本和劳动 力在机器大生产中高度集中,并在集聚效 应和规模效应的作用下,导致城市规模的 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并逐渐取代工业 成为城市产

4、业的主角,它创造了大量的就 业机会,吸引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转移, 并使各种生产和生活服务内容有了新的拓 展,从而给城市化带来质的提高。 3. 城市化的相关因素 (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互促 共进关系” 美国地理学家布莱恩贝利指出:“一个国家的一个国家的 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程度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程度之间存在着 某种联系某种联系”。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这种 联系不仅存在、而且十分有规律。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 互促共进关系” 表1 1989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应关系 城市化水平(% ) 人均GDP(美元 ) 城市化水平(% ) 人均

5、GDP(美元 ) 5-1937260-696424 20-2937470-799960 30-3982080-898569 40-49108790以上10757 50-593621-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1989.12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 互促共进关系” 之所以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存在客观相关性,是 因为: 在众多的商品中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指每单位 收入增加导致的需求增加的幅度)较低,人们对农产品的 实际需求会随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 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的增长引起对它们的需 求更快地增长,从而带动投入结构(资本、劳力、土地) 相应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6、三产业大规模转移,使城市化 步伐得以加快;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 互促共进关系” 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样的投入 在第一、二、三产业中所创造的价值大约 为11001000,可见第二、三产业发达 的城市,其生产效率得以大大提高,从而 推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2)经济类型影响城市化水平 马克思指出,资本有机构成越高,一定资本对劳力的 吸收能力就越低;反之,则越高。一般说来,轻工业多属于 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低;而重工业多属于资金、 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高。 因此,一个城市经济类型中轻、重工业的不同比例就影 响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大小,从而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差 异。即:轻工

7、业为主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要高轻工业为主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要高 于重工业为主的城市。于重工业为主的城市。 (3)科技进步加速城市化进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众多的技术进步因 素中,对于城市化最具实质意义的有三项: o o 先进的农业技术先进的农业技术使人口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o o 便捷的交通技术便捷的交通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空间和距离概念,使 超大城市和城市群应运而生; o o 发达的通讯技术发达的通讯技术将城市文明以更快、更广的态势向 农村地区传播推广。 4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RM诺瑟姆发现,世界城市化的轨 迹可以描述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8、。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城市化 的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三 个阶段: v在30%以下为初期,或称 起步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速度比 较缓慢; v30%-70%为中期,或称 加速阶段加速阶段,发展速度明 显加快; v在70%以上为后期,或称 成熟阶段,发展速度再 次低落,直至基本停滞 。 5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 (1)发展速度的变化: 慢慢快快慢慢 (2)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一”“ “二二”“三三” ” (3)动力机制的变化: 农农工工商商 (4)空间形态的变化: 点点线线面面 6城市化的基本形式 v 集中型城市化 v 扩散型城市化 v 就地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 它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

9、不 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在城市化的初期 ,集中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 扩散型城市化 它意味着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基本功 能向外扩散,将其周围的农村地域转化 为城市。在城市化的中期和后期,扩散 型城市化是主要趋势。 就地型城市化 它是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的情况下, 由于某种资源的开发,或由于对外交通地 位的突变,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 生产,农村地区迅速转化为城镇。它是城 市化的一种特例。 7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v集聚经济效益 v规模经济效益 v优位经济效益 v外部经济效益 集聚经济效益 亦称聚合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和是指由于劳动和 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

10、高效益。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o o 同类企业的集聚:便于开展专业化协 作,相互促进、加强联合;且有助于平等 竞争、共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 。 集聚经济效益 o 多类企业的集聚: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 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且彼此之间互为对 方的原料供应商和产品使用者,可以减少流通环 节和流通成本;还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多样 化需求,吸引更多的客源、开拓更大的市场。 正是各种各样的企业都在一个城市中集聚, 才使城市的职能更为完备、市场更为丰富、经济 更为强大,从而对区域内的辐射力大为增强。 规模经济效益 微观经济学认为:由于生产规模的扩 大,可导致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在某 个规

11、模水平上,平均生产成本达到最低点 ,此时即为最佳规模。实践证明:随着城随着城 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 也不断改善也不断改善。如表2所示。 规模经济效益 表2 1989年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效益比较 项 目 名 称 内 容 单位城市人口规模(万人) 200以上100 200 50 100 20 50 20以 下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A元/人48893657364525481459 B%335251250175100 地均国内 生产总值 A万元 /km2 10974581699723 B%47701990735422100 注:A栏为当年实际数;

12、B栏为比较数。 优位经济效益 是指优越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是指优越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额外额外” 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其表现形式有: o依托区域交通干线(如铁路、高速公路、江 河水道)或重要交通枢纽(如机场、港口、 火车编组站); o邻近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是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o拥有某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主要是矿藏资源 、旅游资源)。 外部经济效益 是指受益于外部的经济行为,但本身不需要是指受益于外部的经济行为,但本身不需要 支付费用。支付费用。在城市中,外部经济效益表现得十分 突出:人口众多,会减少雇用劳动力的费用;教 育水平高,使劳动者素质提升;基础设施完善, 使生产效率成倍增

13、长这些都无需企业支付费 用,其好处却由各个企业分享,从而使企业乐于 在城市中集聚。 三、世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 城市化道路 1. 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进程 v17631850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 v18511950年是城市化的局部发展 阶段 v1951年后为城市化的普及阶段 2. 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v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v大城市超前发展 v城市带相继出现 v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v发展中国家的“超前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 ”现象并存 3. 我国城市化的曲折历程 正常上升期(19491957年) 这是国民 经济恢复和第 一个五年计划 顺利实现的时 期,城市化水 平由10.6%升 至15.4

14、%,年 均提高0.6%。 剧烈波动期(19581965年) 这段时期 由于 “大跃进 ”的影响,建 设项目大上大 下、城市人口 大进大出,使 城市化水平起 伏不定。 徘徊停滞期(19661977年) “文化大革命”的10 年动乱,令国民经济 遭受极大破坏,并且 在否定商品经济和城 市的先进作用、企图 人为消灭“三大差别 ”的极“左”路线下 ,先后有3000多万城 市青年学生、干部和 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 村,致使我国城市化 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徘徊在17%18%之间 。 加速发展期(1978年-) 改革开放使我国 城市发展从此步入了 快车道,城市化水平 由1978年的17.9%增 至1999年的

15、30.9%; 如果考虑到城市中大 量常住流动人口的存 在(他们约占城市人 口的10%30%),则 实际城市化水平应为 36%左右,年均增长 约1个百分点。 4. 计划经济下城市化滞后的根源 v农业基础长期薄弱 v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v忽视第三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城 市功能发育不良 v户籍管理固化城乡分野 5. 市场经济中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v人口总量过大、转移任务艰巨 v人口流动过猛、流向十分集中 v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有可能进 一步拉大 四、探索适合国情的城市化道路 n科学认识城市规模 n重新检讨城市发展方针 v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 v城市发展方针的客观分析 1科学认识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间内聚 集的物质与经济要素在数量上的层次差 异性,它主要包括城市人口、经济活动 能力、建成区土地面积三个有机组成部 分。一定的经济规模吸纳着一定的就业 和人口规模,而一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