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二)

上传人:快**** 文档编号:118988508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7.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二)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二)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二)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二)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二)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二)(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二)1. 通常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2.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表明: (D)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3. 只承认静止, 不承认运动的观点是(C)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4.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B)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D.真理与谬误的对立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它是(C)A.人的自觉活动B.多数人参与

2、的活动C.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社会性的活动6.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首要的基本关系是(A)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7. 国家是代表( D)A.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8.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B )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9、 恩格斯认为,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10、

3、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11.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12.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 B.运动性C.物质性 D.客观性13.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 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4.“

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 这是指(B)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15.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 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这指的是(D)A.运动 B.实践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1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7. 柏拉图的“理念论” 是(C)的理论A.唯物主义 B.二元论C.唯心主义 D.怀疑论18.

5、“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9.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 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20.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 , 它的含义是指(D)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21.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A.方向

6、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22.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D)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23. 对于同一事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 这说明(C)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24.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25.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A.认真阅读马克

7、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26 “从个别到一般, 从一般到个别” 的思维方法是(A)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2.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B)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 的过程2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

8、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30.有的哲学家认为, 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属于( B )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31.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 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32.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 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 在目 前不能实现的, 属于(D )A.不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33.度是(B

9、)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34.坛经 “时有风吹幡动, -僧曰风动, -僧曰幡动, 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 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C)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35. 从 解 决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的 角 度 看 , 物 质 的 惟 一 特 性 是(B)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C.不可分性 D.时空性36.实践是指(C)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C.人有目的的、 达到真理性的

10、认识活动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37、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庸俗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 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 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3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D)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1. 下列选项中, 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否

11、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C.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否有规律的问题D.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二个的问题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C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C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可能和现实的关系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B )A.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B.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C.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D.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5.我国坚持

12、独立自 主、 自 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D )A.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B.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C.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6.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C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C.参加社会实践 D.研究实际情况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 这是一种( 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 感性认识有两

13、个特点, 一个是形象性, 另一个是( D )A.能动性 B.间接性C.客观性 D.直接性10.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因为( B )A.真理就是客观规律, 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B.真理具有客观性, 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是具体的, 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11.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B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12.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B )A.社会改革 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13.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 只涉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是(

14、 C )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D.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总和1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种观点是说( B )A.人民群众不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B.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l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 B )A.社会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剩余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1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B )A.18 世纪 90 年代初期B.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C.19 世纪 70 年代末期D.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 C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B.深入进行调查研究C.理论联系实际D.善于独立思考18.马克思主义认为, 哲学是 ( D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A.客观实在性 B.不可逆性C.可知性 D.伸张性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D )A.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B.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观点C.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