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963624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5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课 忽必烈改制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 历史背景 1.忽必烈继位与元的统一 (1)1260年,忽必烈继汗位。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大元”。次年 确定以燕京为元大都。 (2)后来,忽必烈灭南宋,实现全国统一。 2.“汉法”与“旧俗”之争 (1)忽必烈继位前,蒙古社会保留、混杂了大量野蛮落后习俗,严 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2)忽必烈继位前后,落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经过长时期大规 模战争,忽必烈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 3.忽必烈立志变通创新 (1)即位后发表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决心“宜新弘远之规”,“祖述 变通,正在今日”。 (2)入主中原后,忽必烈对重用汉官、改行

2、汉法的革新方案坚定不 移,确定了“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自主思考“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温馨提示:“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即先进的封建文 化;“旧俗”主要指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两者 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之间 的斗争。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 主要内容 1.政体更新 (1)措施: 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 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下设六部。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 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此外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 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

3、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统辖。首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大大加强了 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 联系。 实行兵民分治,废除世袭。实行民族分治政策。 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 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 (2)影响: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 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深度点拨民族分治政策的实质是民族等级划分下的阶级压迫。 其目的是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 2.转变立国之本 (1)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加快了从游牧经济向

4、农耕文明转变的 步伐。 (2)颁发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组织军民垦荒、屯 田,为保护、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3)建立农业机构:1260年指示各路安抚使选任劝农官,后来在中 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4)完善农业法规: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把农桑兴废作为 察举赏罚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颁布“农桑之制”,对农村种植经营方 面的大小事宜做了详尽的规定。 (5)重视推广先进技术:诏令大司农司参稽古今农书,编成 农桑辑要。 深度点拨忽必烈改制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实质上反映了落后 的游牧文明最终被先进的农耕文明征服。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 自主思考元朝

5、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温馨提示:创设行省制;设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加强对西南地 区与台湾的管辖;设宣政院,正式将藏族地区列入中国版图。有效 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和发展。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 历史影响 1.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复苏。 2.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 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 3.忽必烈改制,最终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 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和影响 史料导入 当忽必烈在亚洲的其他地区成为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时,在中国,

6、 他企图成为19个王朝的忠实延续者。其他的任何一位天子都没有 像他那样严肃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恢复的行政机构治愈了一 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 勒内德鲁塞草原帝国 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忽必烈“恢复”的行政机构有哪些。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哪一机构?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他企图成为19个王朝的忠实延 续者”。你怎样理解忽必烈改制的性质?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提示:(1)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在地方上 设置行中书省;首次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有效 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和发展。行省制,是我国

7、省制区划的开端。 (2)忽必烈改制,力行汉法,使元朝成为中原封建王朝的继续。忽 必烈改制在性质上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名师精讲 忽必烈改制的政治、经济措施及评价 (1)政治方面:按照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措施。 改革中央机构: 改革地方机构:设置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设置云南行省,开 发西南地区。 实行兵民分治、民族分治。 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2)经济方面:以农桑立国。 主要措施: 确定立国方针:农桑立国。 建立农业机构:大司农司。 完善农业法规: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明确 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农桑之制”。 重视技术

8、指导:编写农桑辑要。 (3)对改革的评价: 性质:它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积极性:缓解了民族矛盾,加强了民族融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 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使社会经济 全面复苏;促进了中外交流的发展;其所创立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性: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不利于民族团结。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例题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朝初年)近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 以为牧地。” 元史 材料二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 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 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

9、大典叙录官制 材料三 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 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 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元史食货志农桑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二、材料三看,元朝统治者采 纳了这种观点吗? (2)材料二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 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3)材料三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 (4)材料二、材料三的措施对蒙古产生了什么影响?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设置材料情境,考查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及其 影响,这体现对解读材料能力的考查。

10、 解题指导:回答第(1)(2)问需解读材料;第(3)问要理解“崇本抑末” 是在经济上发展农业的措施。第(4)问则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参考答案:(1)认为汉人对“本朝”无益,要彻底排斥汉人,把农耕地 区全部变成牧场。没有采纳。 (2)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 构。“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 (3)元世祖让有关部门搜集古今农书,采集民间的实践经验编辑成 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派劝农官到各地检查,把农业生产好 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一个依据。 (4)加速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 族的封建国家。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忽必烈改制的特

11、点 史料导入 忽必烈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在利用汉法改革蒙古旧制的 同时,又在政治文化的许多方面保留了蒙古旧俗。所以,忽必烈吸 收汉法是有保留的,是以不危及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为前提的。忽 必烈时期的政治文化政策带有明显的蒙汉二元性。这种二元政策, 在多数情况下是以“内蒙外汉”的形式表现出来。草原旧俗为代表 的蒙古制度相当多地占据了忽必烈政治文化政策的核心部分,汉法 制度则往往居外围或从属地位。 忽必烈传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探究(1)据史料,指出忽必烈改制有何特点。列举这一特点在忽必 烈改制中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这种“二元性”的实质? (3)有人说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相

12、比,汉化进程明显迟滞 ,你如何评价这一特点? 提示:(1)政治文化的二元性(内蒙外汉)。民族分治政策。 (2)其实质是一方面肯定中原先进的封建文明,另一方面又不损害 蒙古贵族的利益,保持蒙古族的统治地位。 (3)汉化迟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元朝的早衰。但二元政策客观上 适应了大漠南北草原游牧与中原地区农耕经济并存的格局,有利于 中华民族多元文明的共存和繁荣发展。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名师精讲 1.忽必烈改制 (1)特点:政策上的二元性。 (2)实质:既吸收中原先进农耕文明,又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和统 治。 (3)影响: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造成汉化迟滞和元朝早衰;另一方面, 二元政策客观上适应了大漠南北两

13、种不同文明并存发展的需要,有 利于蒙古族文明的传承,从而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文明的繁荣与发 展。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2.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背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需要适应农耕文明,以加强统治。 内容: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北魏孝文帝创建均田制,忽必烈创建 行省制。 影响:都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有利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性质: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先进制度文化的改革;都属于封 建化改革。 (2)不同:北魏孝文帝改革全面汉化;忽必烈改革具有二元性,保留 了大量蒙古旧制,汉化相对迟滞。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例题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

14、题。 材料一 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 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 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 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 、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在 瓷业、农业、科技方面都是北朝留下的,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 。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 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 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 朝。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材料二

15、 文炳拜稽首曰:“今南方已平,臣无所效力,请事北边。” 帝曰:“朕召卿,意不在是也。竖子盗兵,朕自抚定。山以南,国之根 本也,尽以托卿。卒有不虞,便宜处置以闻。中书省、枢密院事无 大小,咨卿而行,已敕主者,卿其勉之。” 元史董文炳传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北魏和元朝的历史,分析草原民族 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入主中原后孝文帝改革与忽 必烈改制的共同原因,并分别指出其重大制度创新。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 题目立意: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与忽必烈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影 响。从题目设问来看,注重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 力的考查。 解题指导:第(1

16、)问据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第(2)问 据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改制的“共同原因”是适应汉族的农耕文 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等,“制度创新”方面根据所学知识比较容易答 出。 参考答案:(1)结束分裂局面,创新制度;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 与气魄,推进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与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 化的内容;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为后世繁盛奠定基础。 (2)原因:为适应农耕文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发展经济,保障税收, 实施改革。制度:北魏均田制;元朝行省制。 23451 1.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 大元”。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忽必烈准备问鼎中原 B.元朝是忽必烈建立的 C.忽必烈深受中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