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邓小平理论》期末考试答案精品-案例材料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18910907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电大《邓小平理论》期末考试答案精品-案例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电大《邓小平理论》期末考试答案精品-案例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电大《邓小平理论》期末考试答案精品-案例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电大《邓小平理论》期末考试答案精品-案例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电大《邓小平理论》期末考试答案精品-案例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电大《邓小平理论》期末考试答案精品-案例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电大《邓小平理论》期末考试答案精品-案例材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2011 秋论述分析复习材料1案例呈现: 1931 年夏,邓小平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邓小平是毛泽东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坚定实践者,为此受到了当时“左”倾路线的迫害。他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人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坚决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反对“城市中心论”,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结果被当时党内的“左”倾领导者撤职,被打成所谓的“邓、毛、谢、古反党集团”。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严重挫折。 1966 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邓小平就受到错误批判和斗

2、争,被剥夺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严重挫折。 1969 年 10 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在当地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在江西的三年,他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更深入的思考。 1971 年 9 月,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被粉碎。1973 年,毛泽东重新起用邓小平,并恢复其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毛泽东称赞他“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时,再次从严重的政治挫折中崛起。 1975 年 1 月,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

3、军队的日常工作。邓小平召集军队干部会、省市委书记会、农业会议、科学院会议,系统地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这些会议的中心议题都是“整顿”。全面整顿,就是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改革的实验。整顿的实质是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矛头直指“四人帮”。由此,邓小平再次受到错误路线的打击,被指责为搞“右倾翻案风”,再次被错误地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三次严重挫折。但是,整顿的业绩和他在整顿中表现出来的风骨,已经赢得了党心、民心、军心,为粉碎“四人帮”准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976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举国

4、哀悼。同年 10 月 6 日,“四人帮”被粉碎,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举国欢腾。悲喜之际,全国人民都关注着毛泽东之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在 1977 年 3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王震提出要邓小平出来工作。 7 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 1976 年被错误撤消的一切领导职务。邓小平第三次从严重的政治挫折中崛起。案例思考: 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案例分析: (1)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

5、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2)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

6、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请根据以下材料,阐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而目前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2:1。另外,在农村,不仅社保、医保普及面小、福利低,而且长期在城市从事建设和服务业的农民工也是同工而得不到同等的社保和医保。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者达1 .51亿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者占15 .88%,参加医疗保险者占27.5

7、%,参加失业保险者占10.1%,参加工伤保险者也仅占33.5%。按三人之家计算,1.5亿农民工涉及到4.5亿人的负担。由于大多数农民收入低,加上缺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消费能力被极度压抑。材料二:中国的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东部地区为102万平方公里,占全部国土面积10.7,西部地区为663万平方公里,占69.1;西部地区在资源方面,草原资源占全国94以上,森林资源占51,煤炭资源占50;各种有色金属矿藏量占90;而东部上述资源奇缺,占全国的38左右。应当说,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上,有相当的优越性。材料三:据报载,2005年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为2.6吨标准煤,与2000年的2.

8、77吨相比,5年来下降了7%。而另一组数据又告诉我们:2005年中国综合能源消耗相当于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这两组数字说明,纵比,我们同自己的过去比,“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有了新的进步,成绩是可喜的。横比,我们同发达国家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现实国情,不允许我们继续走拼土地、拼劳力、拼投入资金的粗放增长的路子,否则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分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9、。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为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打下物质基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10、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需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11、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着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3 请根据一下材料阐释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材料一: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每一步又离不开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思想解放这一本质要求。正是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

12、理标准这一思想解放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去掉了精神桎梏,才把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中国人民探索了一条能够解决温饱奔小康的路子。正是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消除了长期束缚人们的许多困扰,使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获得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它的直接历史成果就是十四大,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就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30年来,我国的社会生

13、产力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年财政收入达5万多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40倍和30倍。3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教、军事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们成功战胜了冰雪灾害,地震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具体体现。在30年的发展中,我们积累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材料三: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如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4、比如:如何更好地解决下岗、失业、待业、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大量的待就业大军问题?如何大力推动经济方式转变,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减少环境污染,?如何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彻底解决上学难,实现教育公平问题?如何推进新医疗改革,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如何推进户籍改革,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如何加快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大家安心工作,放心消费?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这些诸多问题如得不到缓解,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而且可能引发政治问题,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分析:“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

15、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上述材料表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和本本出发,并且努力排除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要反对从书本出发,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见的

16、经验主义。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没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是主观的随心所欲,而必须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判断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必须有解放思想的精神和勇气,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总之,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与时俱进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