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 (3)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18888607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戏》教学设计 (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戏》教学设计 (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戏》教学设计 (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戏》教学设计 (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戏》教学设计 (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戏》教学设计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戏》教学设计 (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戏教学设计课题社戏设计者学情分析学生都喜欢天真烂漫的童年,面对与自己童年生活相近的课文,容易引起共鸣。而且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已经学过小说这种文体,有利于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展开教学。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地域的差异,学生解读课文有些困难,因此我先在预习上加强指导,课堂上做到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领悟,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能正确理解生字词的音、形、义。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1、能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人物形象。2、能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2、: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法与学法点拨赏析法,诵读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三、检查预习生字词四、整体感知:明确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五、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六、布置作业和下节课预习的内容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二、精读赏析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教师教的行为(对教师“怎么教”进行设计:以什么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布置学生什么学习任务。)播放歌曲童年创设气氛,导入课题。导语:一曲轻快动听的童年,一定唤起了我

3、们对童年许多美好的回忆,童年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的,美好的,难忘的。特别是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往事,更是怀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鲁迅的笔迹,去看一看那令他魂牵梦萦的社戏吧!简介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鲁迅?大家有没有过看戏的经历?课前提出预习要求,完成导学案,课上检查订正。提出读书的要求,明确读书目的。教师组织全班讨论: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你能根据小说三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2、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作者详写了哪些事情,略写了哪些事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1、小说的三要素。2、

4、小说的主要内容。3、内容详略得当的安排。1、布置复习、练习。2、布置预习下节课重点内容。导入:上节课我们从内容上梳理了文章的脉络,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段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经历,不仅铭记在作者心里,也给每个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出问题:1、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那么,“我”对社戏有何印象呢?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2、文中说:“我再也没有看到那夜似的好戏。”社戏的本身好不好看呢?请从文中圈划相关的语句说一说。3、戏本身不好看,那什么好看呢?(一)品味景美景物描写是这篇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让我们和迅哥儿一起去欣赏江南水乡的美景吧!1、齐读课文第11自然段。2、教师出示课件提

5、示赏析方法:可以从感官、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品味赏析。3、小结:好“戏”不好看,好看的是美“景”,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那夜的“豆”本身真的那么好吃吗?既然“豆”本身不好,那是什么好?(二)品味人美【小组讨论】1、“我想和文中的交朋友,(人物)因为他,(性格)我是从课文看出来的”(依据)2、揣摩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3、小结:原来,好“豆”并不好吃,而是这里的“人”好。平桥村这里除了山美水美,还有人情美。(三)品味情美1、平桥村的住户虽然不满三十户,但处处洋溢着温情,“我”在这里得到了优待。请从文中找出“我”在平桥村得到优待的句子或事例。2、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最后一段。3、小结

6、:原来,戏本身并不好看,豆本身也不好吃,使“我”终身难忘的是“景美”、“人美”、“情美”。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快乐美好的,鲁迅正是借小说中迅哥儿的形象来怀念自己的童年趣事。鲁迅后来在他的文章中曾提到过:“儿时在故乡所吃的罗汉豆,都曾是使他思乡的蛊惑”。罗汉豆,不仅仅是一颗豆;社戏,也不仅仅是一场戏,这都是寄托着作者一段浓浓的乡情。1、鲁迅借小说中迅哥的形象怀念自己的童年趣事。往事依依,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亩田,梨花开尽春又来。请用优美的笔触记下你童年生活中难忘的一件事。学生的行为(对学生“如何学”进行设计:学生做什么:问题、任务、活动、作业。怎么做:方式、方法、成果呈现)学生边听音乐边回忆童年

7、趣事。读课下注释,明确课题含义。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本篇小说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结合课下注释,自行查字典解决,完成课前预习导学案,同桌之间互换批阅改错。学生接力朗读一遍课文。学生看书、思考、回答。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叙述了“我”和双喜等小伙伴月夜到赵庄看社戏的事情。看戏前(14):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看戏中(530):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

8、归航看戏后(3140):“我”对社戏的怀念。详写:戏前波折、月下出航、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略写: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详略得当:小说主要写看社戏,戏前波折、月下出航、船头看戏、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突出中心事件:看社戏。小说叙述了“我”和双喜等小伙伴月夜到赵庄看社戏的事情。小说内容上安排做到了详略得当,中心事件是“看社戏”。理解、记忆。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思考、回答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温故而知新。学生浏览课文,从原文中找依据。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在书上圈点批

9、注,思考、交流,各抒己见。学生分析示例:修辞:“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表现了“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结合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双喜: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沉着冷静。阿发:憨厚、淳朴、慷慨无私。八公公:大度。六一公公:热情好客、淳朴。看戏前,小伙伴伴“我”游戏,钓虾给“我”吃;看戏时,小伙伴照顾“我”,为“我”买豆浆;看戏后,六一公公请客送豆。无一不体现了平桥村人的淳朴、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温情。学生回顾总结。复习、完成练习教学资源(为教

10、与学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基础性材料、发展性材料)收集歌曲童年。教材课下注释,结合生活实践。课下注释,现代汉语词典,投影。教材教材、课件教材、课件教材、课件教材、课件教材、练习教材教材教材、课件教材、课件教材、课件设计意图与分析引出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理解课题含义,激发学生兴趣。为阅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明确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文章内容详略得当的安排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巩固提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承上节课知识点,引出第二课时的内容。深入研读教材,分析文本。教会学生品析语句的方法。训练学生“手法+作用效果+内容+情感”的答题思路,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赏析语言方法技巧的能力。从朗读中分析人物形象。在此环节,学生从“粗读”到“细读”再到“精读”,由粗到细,从浅到深,完全合乎阅读的规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主学习的理念。加深对文本中主题思想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