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2019年终总结5篇

上传人:.*** 文档编号:118874347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局2019年终总结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农业局2019年终总结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农业局2019年终总结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农业局2019年终总结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农业局2019年终总结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局2019年终总结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局2019年终总结5篇(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局2019年终总结5篇【篇一】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局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决策部署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0年),以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开展建园区、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促融合、兴品牌、保安全、优生态、强科技、深改革等十大行动,有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和乡村产业兴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平稳有序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一、2019年主要成效(一)农业生产再创新高,综合产能全省领先。深入实施调结构、转方式等行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7.1亿元,扣除价格指数后,同比增2.4%,比全省(2.0%)高0.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170.1亿元,同比增2.8%,林业10.1亿元,同比增3.2%,牧业16.9亿元,同比减2.7%,渔业108.4亿元,同比增2.0%,农林牧渔业服务业11.1亿元,同比增8.7%。粮食生产稳中有增,单产再创新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99.7万亩、总产量83.3万吨,小麦、早稻、晚稻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04公斤、485公斤、545公斤,均创历史新高。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呈现产销两旺。预计全年蔬菜瓜果面积135.6万亩,和去年基本持平

3、,总产量250.8万吨,比上年12.8万吨,减幅4.7%,主要是榨菜减产近14万吨,其他品种稳中略增。畜牧业转型步伐加快,绿色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已建成省级美丽生态牧场86家,预计肉类总产量11.03万吨、奶产量3.01万吨,同比分别降9.9%和7.1%,禽蛋产量3.66万吨,同比增2.1%,生猪、家禽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90.9%和81.0%,居全省领先。(二)园区建设再创佳绩,发展水平全省领先。深入实施建园区、扩规模等行动,集中打造绿色都市农业发展大平台、新载体,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评价得分达到82.08分,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并提前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全

4、市有8个项目入选全国农业示范创建名单,其中江北区成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宁海县成为全国整体创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余姚市获批全国首批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象山大塘港和余姚滨海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奉化尚田入选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象山定塘和宁海一市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个项目(4个园区和5个乡镇)入选xx省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创建名单,累计分别达到8个和15个,11个田园入选xx省“最美田园”名单,居全省领先。全市新认定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25个、现代农业庄园30个,累计分别达到45个和53个。(三)融合发展

5、再谱新篇,三产联动全省领先。深入实施促融合、兴品牌等行动,加快建设“产加销游”一条龙的农业全产业链,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xx市牛奶集团、xx今日食品有限公司),累计达到9家,新认定年产值5亿元以上市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5条,年产值10亿元以上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2条(海曙稻米、象山梭子蟹),累计达到10条,预计全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达到613亿元,实现利润26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4%,超过全国2020年目标值(68%),居全省领先。品牌建设持续发力,全市新增县级区域公共品牌2个(宁海珍鲜、余姚榨菜),新认定市级以上名牌农产

6、品23个,累计达到360个,居全省领先。农旅融合方兴未艾,全市已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300余家,从业人员4.4万余人,带动农户15.4万余户,年接待游客5100余万人次、营业收入超50亿元。(四)绿色发展再上台阶,生态循环农业全省领先。深入实施优生态行动,大力推广“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模式,农业“资源化利用、减量化投入、清洁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县1个、示范区9个、示范主体107个,5个基地被列为省级新型农作制度示范基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20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71万亩,应用配方肥1.07万吨、商品有机肥12万吨,实现化肥减

7、量1350吨、农药减量100吨,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市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居全省领先。(五)农安工作再传捷报,质量安全水平全省领先。深入实施农业质量年和保安全行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经过两年努力,今年11月,我市顺利通过农业部验收,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10个区县(市)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8个区县(市)成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剩下2个正在等待省级验收,全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居全省领先。另外,非洲猪瘟等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有序

8、推进。(六)科技创新再立新功,农业生产效率全省领先。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广泛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进一步提升。全市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67700元,亩均农业增加值达到5200元,均居全省领先。现代种业蓬勃发展,全市种业产值超过35亿元,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6%以上,市种子有限公司和微萌种业公司分别成为全省最大的水稻和瓜菜种子企业,并跻身全国同行业10强。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加快,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5%,居全省第一、全国领先;榨菜、茶叶、小青菜等特色产业机械化稳步推进,承办全国叶菜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会议,得到农业部领导高

9、度肯定。另外,在今年9月公布的省农业科技成果奖励中,我市有9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奖,继续领跑全省。其中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六项;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四位农技工作者获xx省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七)改革发展再添活力,体制机制创新全省领先。深入实施深改革行动,积极推进确权、赋权、活权,农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经过两年努力,全市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10个区县市全部通过省级综合验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继去年江北区成为全国试点县后,今年我市整市成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政策性农业保险快速发展,新开设农

10、产品质量安全保险、农旅融合综合保险等4个新险种,累计达62个,前三季度保费收入2.2亿元,同比增12%,居全省第一,得到农业部领导充分肯定。(八)农业铁军再强实力,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深入实施党建争强行动,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弘扬“担当有为、务实创新、敬业奉献、团结奋进”的农业人精神,组织开展处级干部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讨论会,组织各党支部按照局党委要求开展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组织全局举行“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六争攻坚、永攀高峰”微型党课比赛,组织机关全体干部到余姚横坎头村开展“学回信、悟初心、践使命”活动,到北仑张人亚党章学堂开展党性教育,组织举办王一成同志先进

11、事迹报告会,深入推进农业系统学习身边先进典型活动,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和作风效能建设,从严学习教育、从严监督管理、从严制度执行、从严作风建设,进一步打造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本领过硬的农业“铁军”队伍,全局上下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氛围进一步浓厚。二、2020年工作思路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实施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我市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为导向,持续推进

12、质量兴农、特色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安全兴农、品牌强农、融合强农、主体强农、开放强农、改革强农(即抓好“十个农”),努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推进“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建设“名城名都”提供坚强支撑。(一)持续推进质量兴农,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152211”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强化招商引资,高质量建设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推广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强镇3个、美丽田园示范基地25个、现代农业庄园30个,完成高标准农

13、田建设25万亩。(二)持续推进特色兴农,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以特色精品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优质精品现代农业种养业。持续推进“稳粮优经强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广优质稻米、精品瓜菜、特色菌菇、道地药材等适销对路的新品种。持续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市和示范县建设,加快新建一批绿色生产项目。确保粮食生产圆满完成省定目标任务,蔬菜生产稳定在135万亩左右,生猪饲养量稳定在150万头以上。(三)持续推进绿色兴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七大行动,加快创新农业耕作制度,示范推广绿色生态的种养殖模式,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田土壤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

14、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行动。全市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到80%以上。(四)持续推进科技兴农,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持续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创新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深入实施种业强市战略,培育壮大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微萌系列瓜菜、浙东白鹅、岔路黑猪等优势种业产业。全市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发展,大力开展特色产业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和研发,推进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全市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7%,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达到8个。(五)持续推进安全兴农

15、,提升农业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专项整治,健全追溯体系,全程可追溯的规模主体达到1500家,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实现全覆盖。加强农机安全监管,持续推进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强化农业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各类农业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各类安全隐患排查,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六)持续推进品牌强农,做大做强品牌农业。编制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举办全市农业品牌建设推进大会,开展全市农业知名品牌百强榜

16、评选活动,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管理,开展省级放心菜园、精品果园、生态菜园、特色菌园、道地药园等“五园”建设。新增无公害农产品60个以上,农业标准化率达到65%以上。(七)持续推进融合强农,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积极培育“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养生”、“农业+教育”等新业态,实施“互联网+农业”建设行动,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9%以上。(八)持续推进主体强农,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整村、整组、整镇统一流转,支持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提供形式多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