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探索“岗位体验”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上传人:七****) 文档编号:118809811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探索“岗位体验”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学质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范文】探索“岗位体验”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学质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范文】探索“岗位体验”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学质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范文】探索“岗位体验”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学质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范文】探索“岗位体验”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学质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文】探索“岗位体验”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探索“岗位体验”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学质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索“岗位体验”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学质量“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教学理念在上海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已落地课堂。在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探索“岗位体验”教学模式,将以上教学理念融入课堂。“岗位体验”教学模式是基于信息加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理论基础提出的,将岗位元素、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岗位体验”教学模式。即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在课堂上将岗位环境、真实项目、工作流程、职业素养等元素有机融合,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2、。1 项目背景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弊端已暴露无遗。1.教学环境缺少真实岗位的场景支撑,实用性不强。2.教学内容更新不能与时俱进,相对实际岗位滞后。3.课堂授课的知识、技能呈现形式单一的线型结构。4.校内实训操作缺乏经验造成器件损坏、耗材浪费。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如何将岗位真实项目直观呈现给学生,切实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试点,对该专业部分课程进行了“岗位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 建设目标根据工作岗位要求与工作内容创设“岗位体验”教学模式,旨在实现课程内容与

3、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体目标如下:一是建设真实环境与虚拟仿真环境于一体的教学环境,突破时空局限,实现多岗位体验。二是借助虚拟仿真系统让学生“先虚后实”练习实操,解决器材易损坏、故障检修不够全面等问题。三是借助网络平台走进企业,及时了解企业技术更新,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内容对接。四是借助可视化教学平台让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及时解决教学中疑难问题。1.建设过程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岗位体验”教学模式建设过程如图1所下:1.深入企业调研,确定专业典型岗位。本专业根据各相关企业的要求和意图确定典型工作岗位。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很多,对于中等职业学

4、校培养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中小型企业需要的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和网站维护人员等,这些人员的技术等级一般是中级。因此经调研、筛选,最终选择“网络施工岗位”、“网络管理岗位”和“网站维护岗位”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体验”教学的三个岗位。2.依据岗位需求,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依托职教联盟平台,聘请企业资深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典型岗位为切入点,整合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综合布线施工、中小型企业网络搭建与管理和网站运行位维护等课程标准。组织教师和工程师编写“岗位体验”教学模式匹配校本教材,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拆分,将公司编写的培训内容嵌入校本教材,如图2所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

5、组成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小组,采取边开发、边使用、边完善的方式,开发课程资源、FTP资源、网络资源三大类岗位体验数字化教学资源,并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实现共享,如图3所示。通过以上教学文件的优化,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有效对接。3.紧贴真实岗位环境,建设信息化体验中心。信息化岗位体验中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完成网络技术岗位工作任务的工作场所,它需满足“建网、用网、管网”的就业岗位群需求,凸显工作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兼顾职业技能考证与行业考证要求。该实训中心以网络施工、网络管理与网络维护等典型工作岗位为切入口,建设基于岗位场景的三个体验室,即网络施工岗位体验室、网络管理岗位体验室和网站维护岗位体验室。以

6、网络施工岗位体验室为例,它不仅构建了真实网络施工的工程环境,而且集虚拟仿真系统、网络平台和可视化教学平台为一体虚拟环境。该体验室引进企业真实岗位设备、企业文化,教学项目覆盖网络施工岗位各种施工项目,如综合布线工程设计、网络跳线制作与测试、永久链路和复杂链路端接等,借助虚拟仿真系统让学生在模拟操作中体验项目的实施步骤、方法与技巧,虚拟练习通过后转入实际操作,解决了一些器材易损坏、故障检修不够全面等问题。借助网络平台让教师走进企业,及时了解企业技术更新,便于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内容对接。借助可视化教学平台企业人员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现状,对教学中疑难问题进行线上指导答疑。两大平台实现了教师

7、、学生、工程师线上交流,线下监督的教学运行模式。体验室的“虚实结合”突破了教学时空局限,让学生充分学习与体验作为一名网络施工人员日常从事的工作。4.“送出去,请进来”,打造“双师”专业团队。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水平,是一所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软实力。为有效开展“岗位体验”教学,学校以“送培进修”为通道,着力提升教师技能和信息化水平,让其掌握岗位技能,参与技术改造,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聘用行业专家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5.实施教学模式,线上线下互融互补。在“岗位体验”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到教学中,教师依据企业对岗位所必需的工作规范、专业知识、技能开展教学和实训;

8、学生以特定岗位技术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真实项目,接受岗位的技能训练及岗位技能考核。采用“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线上线下互融互补”的教学形式,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要学、善学、能学的学习能力。以网络施工岗位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将网络施工岗位细分为多个子岗位项目,整个岗位内容渗透在各子岗位中,通过各子岗位项目的学习完成整个网络施工岗位体验。具体教学过程如图4所示: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展示企业岗位技术,将真实岗位项目引入课堂,分析任务,讲解并示范操作要点或是借助可视化教学平台观摩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操作,学生总结难点、工艺

9、和步骤,进入虚拟化仿真练习。4 实施效果“岗位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了四方共赢,即学生赢得了能力;教师赢得了发展;学校赢得了市场;企业赢得了员工。1.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岗位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学习有目标,实践有场地,能学到真本事,练出真本领,如在2013年上海市“星光杯”技能比赛中获奖人次达19个,2015年增加至34个;今年全国技能大赛同比2013年获奖人次增加了50%。同时,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了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打通了学生快捷、有效的就业通道,提升了就业的效率和质量。2.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岗位体验”教学模式,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擅长教学、又要

10、善于管理,既要懂理论、又能带企业项目,既要熟悉常规教学手段,又要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学校坚持安排教师“送培进修”,掌握岗位技能,参与技术改造,提高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科研能力,促教师综合能力提高。表1、表2是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参加各项比赛获奖和课题统计表。3.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岗位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学校突出教学环境现场性,教学内容实用性,教学方法有效性,教学信息前沿性,提升教学质量,提高知名度,达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效果。4.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岗位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企业能够得到人力资源储备,相

11、对廉价的劳动力,低成本的企业培训和潜在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5 条件保障实施“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岗位体验”教学模式,需要“线上线下互融互补”,具体如下:1.线下保障开发大量的与“岗位体验”教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于一体的岗位体验实训中心;打造专兼职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等,为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线下保证。2.线上保障开发虚拟仿真系统解决了一些器材易损坏、故障检修不够全面等问题;开发借助网络平台让教师走进企业,及时了解企业技术更新,便于调整教学内容;建设可视化教学平台让企业人员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现状,对教学中疑难问题进

12、行线上指导答疑等,为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线上保证。6 体会与思考岗位体验是一种教学模式,下一阶段的工作是总结经验,继续与企业联手探索与实践,将“岗位体验”教学模式转变成一种“岗位体验式”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课堂到岗位深度结合。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体验式教学的探索之后,同时应该注意到实施“岗位体验”教学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用“岗位体验”教学,学生需要完成相应基础课程之后,才能胜任真实岗位。二是“岗位体验”教学需要严格的组织与管理,岗位体验需要有周密的计划、完善的管理,要保证学生的岗位体验落到实处,真正有收获,在实际体验过程中,要让学生每日填写岗位日志,加强过程监控。三是虚拟仿真的应用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与时间量身企业岗位开发虚拟仿真的课程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