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18803458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一、名词解释1. 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制性地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2.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3.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构)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4.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5. 文化: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

2、、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6. 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 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7.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8. 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 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9. 角色扮演: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当的角色的过程。10. “镜中自我”:是社

3、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11. 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 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12. 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的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4、。13.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4. 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15. 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靠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群。16. 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17.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形成,由哪些成员组成的按

5、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18. 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19. 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有及管理方式。20.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特循。21.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22. 人文区位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

6、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3.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24. 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25.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26. 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

7、会分层。27. 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8. 剥削:所谓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29.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30. 制度化优先:导学P34 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规定的社会规范占优先的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31. 规则系统:

8、是在一定的活动领域内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是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行为的规范体系。32. 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的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33. 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社会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的作用。34. 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35. 社会问题:是由于

9、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36. 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37. 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38. 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39.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

10、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40. 社区组织: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41. 社区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42.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43.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

11、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44.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45. 社会流动: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涵义。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46.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47.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48. 世界体系论:该论理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它提出世界一个

12、整体,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它认为在整个世界体系内,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和不平等的贸易来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49. “第三次浪潮”: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在又进入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期,他称之“第三次浪潮”,也有人称之为“第四次产业革命”。50. 社会趋同论:该理论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4年提出来的,其观点是:在社会现代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也不尽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51、全球发展理论:是由罗马俱乐部提出的,该理

13、论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二.填空题1.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2. 人要进行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的自身)的生产。在生产中体现出两种关系即:(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3.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4. 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5.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结构的总和)。6. 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7. 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

14、方法大致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应用社会学)。8. 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9. 按照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规范需要三类。10.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11. 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12. 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13. 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14.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15. 根

15、据(交往的形式),把社会交往划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16. 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渠道。17. 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特点是(破坏性)。18. 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对符号相互作用论做出了贡献,他强调个人主观的(情境定义)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19. 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直接交往)和(情感性)。20. 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21. 集体行为的特征:(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22. 根据(交往的形式),把社会关系可以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23. (米德)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

16、。24. 人的社会化进程,是指人的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变化的过程。25. 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6. 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人有语言能力)、(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27.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的权威学说。28. 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29. (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的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30. 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层次上,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体层次上,能够满足人类的(某些需要)。31. 在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