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学讲义_李赛美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714983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学讲义_李赛美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学讲义_李赛美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学讲义_李赛美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学讲义_李赛美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学讲义_李赛美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学讲义_李赛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学讲义_李赛美(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寒学讲义 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 第一章 绪论 勤奋不辍,传承发扬 第一节 伤寒学定义 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 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 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疗效。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干桥梁课 第二节 伤寒学的形成与发展 伤寒论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证论 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理论联系 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基 础。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伤寒论学术成就 我国第

2、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 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 创制与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剂 奠定了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基础。 伤寒论学术渊源 从内经到伤寒论,第一次实现 中医学史由“理”到“治”的质的飞跃,奠 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出自伤 寒杂病论, 一偏外感,一偏内伤 。 温病学在伤寒论基础上对外感 病的理论、辨治方法不断补充与完善, 并自成体系。 伤寒论学术渊源 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学 源与流,理到治 姐妹篇 源与流 伤寒论与临床各科关系: 从学术言 是源与流的关系 从内容言 是兼容与分支的关系。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在

3、世,荆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 。被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19年。 伤寒论成书: 成书条件: 荆州的社会背景-局部繁荣发展 当时医药发展水平-医学理论、临床、方 药相当成熟 当时疫疾流行 立志医学-具有创新精神、求实态度 伤寒论沿革: 伤寒卒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 伤寒论 西晋王叔和收集整理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 1057年) 宋本 宋代林亿校正(原刻本不复见) 赵本 明代赵开美复刻本 成注本 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伤寒论版本: 伤寒论流传: 南北朝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隋太医令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代王涛

4、外台秘要 日本的康平本与康治本伤寒论 敦煌出土医书残卷 (均在国外) 伤寒学发展: 晋唐时期:对伤寒论进行搜集、整理 、编次,使散乱的仲景原书得以流传, 并开创了方证相类的整理研究方法。 王叔和,是伤寒学派形成与发展的第一个关键 人物 孙思邈,对伤寒论整理研究采用方证相类 方法 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专著不断问 世,形成伤寒论研究第一次高潮 林亿对伤寒论的校刊 许叔微着意发挥以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纲领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阐述了伏气温病的机理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注重寒毒为病 成无已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是 逐条全面注解伤寒论第一医家, 明清时期:形成伤寒论研究 第二次高潮 在晋唐、两宋研究基础上,

5、更注重从伤 寒论条文中探讨仲景辨证论治指导思想 、治疗原则及具体辨证论治方法,使之系 统完善。 六经本质探讨: 脏腑经络说(李时珍) 六经气化说(张志聪) 经界说(柯韵伯) 形层说(程郊倩、俞根初) 治法分经说(钱潢、尤怡) 伤寒论原文编次 重订修改(方有执、俞嘉言) 维护旧论(张志聪、陈修园) 以方类证(柯韵伯、徐大椿) 按法类证(钱潢、尤怡) 温病学派有较大进展 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论点与 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 吴鞠通银翘散、桑菊饮与桂枝二越婢一汤 温病条辨承气汤系列与伤寒论承气汤 复脉汤系列与伤寒论炙甘草汤 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中大量和巧 妙应用伤寒论方与法。 近代:受西

6、方医学与日本伤寒 学派影响 研究重点仍是对伤寒论六经本质的探 讨与辨证论治阐发。 祝味菊认为六经本质是正邪相争 黄竹斋运用中西医理论解释六经本源 陆渊雷参合西医理论对六经病证进行阐释 恽铁樵认为六经为六种病变的界说 曹颖甫致力于临床 运用 现代研究 50年代:白虎汤治流行性乙脑,茵陈蒿汤治疗 肝炎 60-70年代: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 80-90年代召开全国、国际性仲景学说研讨会 1991年成立全国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 利用现代科研手段探讨证候本质、经方作用机 理,辨证论治的规范化、定量化等均有显著进 展。 日本伤寒论研究取得不可忽略成果。新加 坡、法国对伤寒论也有一定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证候

7、及汤方证病变机理和本质 方药功效及作用机理 诊法的规范化和定量化 治则治法的意义和作用 原文考证、注释及文理阐发 辨证思想和方法 第三节 伤寒学的确立 今后研究方向 学科必备条件: 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对象) 学术发展史、不同学术流派(历史) 稳定研究队伍、研究成果(队伍) 重要学术地位(地位) 伤寒学的确立 研究领域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 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历史渊源 近1800年连续不断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史,并形 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研究人员 国内外一大批研究学者,著作3000种,医家600 余家,自1950年至今,发表论文17000余篇。 学术地位 奠定了中医学辨

8、证论治基础,对中医临床各科 ,以及中医学基础、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 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附:专家意见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三审意见: “本教材最大的改动是将历届的伤寒论讲义 或伤寒论选读改成了伤寒学,改动很 有必要,也很有胆量,既然研究红楼梦可 称为“红学”,研究敦煌可称为“敦煌学”,为什 么研究伤寒论不可称为“伤寒学”呢?况且 这一教材名已经教委批准。一门学科的成立, 一般说来有三个必备条件,即独特的研究对象 ,独特的研究方法,独特的理论体系。对照 伤寒论的研究,称为“学”是没有问题的,因 此,据此认识,认为熊曼琪教授对“伤寒学”下 的定义也是恰当的。” 王永炎院士:“本教材对“伤寒学”下

9、的定义是 妥当的”。 伤寒论更为伤寒学的意义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利于科学界定伤寒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 拓展了伤寒论学术研究领域 有利于继承与宏扬中医临床经典学术 今后研究着眼点、趋势 今后研究着眼点 仲景辨证论治思想、方法与理论的发掘 六经病证本质揭示 汤方证辨证规律寻找 治则治法及方药应用、疗效评价指征确 立 经方作用机理及配伍规律的探讨 趋势: 以文献研究为基础 以实验研究为佐证 以临床运用为目标 多学科渗透、新技术引入,联合攻关 推动伤寒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的发展。 第四节 伤寒的涵义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 更狭义:太阳病伤寒表实证。

10、 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 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第五节 伤寒病因发病与传变 病因: 四时之气 冬日感寒邪,感而即病为伤寒。 不即发,至春感温气而发为温病,至夏感暑气 为热病 非时之气 由反常气候变化所致。由于传染性大,又称“疫 病”。 发病: 与体质强弱、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相关 传变途径: 主病“从肌表皮毛而入”之说。 传变: 循经传-病情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越经传-病情不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本经自病-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 也称“直犯”。 直中-病情严重,初起即为三阴病 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第次之分 并病-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有先

11、后第次之分。 两感-阴经与阳经同时发病。 阳病入阴-病情加重,阴病出阳-病情减轻。 传变与否 正气强弱 感邪轻重 治疗当否 发展趋势 津液受伤-多传少阳、阳明 阳气受伤-多传三阴 由表入里-病进 由里出表-病退 第六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 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 领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 念 六经病 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 后所表现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 果。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又是互 相联系、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 正、阴阳、气血、脏

12、腑、经络、气化、 发展阶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 在内的综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阳明病-极期阶段,病位在里(胃肠),病机 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以清下。 少阳病-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胆、三 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治以和法 。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病 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健 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肾) ,病机是心肾虚衰。治以或回阳救逆,或育阴 清热 厥阴病-

13、末期(终末),病位在里(肝),病机 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因。治以寒温并用,攻补 兼施 六经辨证体系特色: 以六经病为纲,汤方证为目 六经辨证的意义: 辨疾病病位:表里、脏腑 辨疾病病性:寒热、虚实 辨疾病发展趋势: 阳证转阴-加重 阴证转阳-向愈。 定位、定性、定量、定向 不仅为外感病诊治提供了有效的 科学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 病辨治提供了一般规律。 第七节 伤寒的治则治法 治则: 治病求本 祛邪扶正 调和阴阳 标本缓急 正治反治 治法: 八法俱备:汗-麻黄汤 吐-瓜蒂散 下-承气汤 和-小柴胡汤 温-四逆汤 清-白虎汤 补-小建中汤 消-抵当汤 药物疗法,针刺疗法,艾灸疗法 内服外用,汤、散、丸、栓、含剂 始终贯穿了扶阳气,存津液精神。 第八节 学习要求与方法 弄清原文的涵义,在文字上下功夫 掌握六经辨证基本规律及具体理法方药 熟读背诵重点条文 四大经典互参,在运用上下功夫 参考书: 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尤怡伤寒贯珠集 伤寒论表解 经方临床运用与研究 提问: 伤寒学定义?构成要素? 伤寒论成书、沿革、成就? 伤寒涵义?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体系? 知识回顾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