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教案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8714935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教案 第四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教案 本节学习重点: 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2、一条鞭法实行的时间、人物、内容和意义;3、“摊丁入亩”与地丁银制度的内容和意义;4、明朝从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5、明清时期手工业进步的五个表现;6、明朝中期以后纺织业生产的目的和结果;7、苏州机房的生产关系;8、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地区、主要部门和标志;9、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10、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1、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五个表现;12、清朝闭关政策的含义和结果。 一、明清时期社

2、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1、特点: 2、原因: 二、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一条鞭法:目的: 时间:人物: 内容: 意义:A、 B、 c、 D、 2、实行“更名田”:时间: 内容: 3、“摊丁入亩”与地丁银: 背景:1712年 内容: 意义:A、 B、 三、农业生产的发展 1、棉花种植: 2、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引进和推广的时间:品种: 作用: 3、总产量大幅度增加意义: 4、清朝前期: 四、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1、明清时期手工业进步的表现: 主要表现典型代表 2、纺织业的兴起:时间:生产目的: 影响:在一些地区发展成为 A、代表:出现的以为业的 B、机户:c、机工: D、生产关系:

3、 E、性质: 3、资本主义萌芽标志:手工工场(苏州机房)的出现 萌芽时间: 地区部门:(苏州)的业 发展状况:清朝继续发展的表现 A、 B、 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表现 A、 B、 缓慢发展的原因:A、 B、 c、 D、 五、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1、商业繁荣: 地区以著称的市镇兴起 2、清朝的闭关政策:含义: 结果:A、 B、 c、 基础网络 时间: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 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纳银代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适应了商品经济

4、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 固定丁税丁数: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准,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内容:雍正帝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意义: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鼓励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引进玉米和番薯,清代推广,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产大幅提高。这对养活众多人口。腾出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商品化,有重要意义。 清前期,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工具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如明

5、代嘉兴使用“纱绸机”,“制造尤工,擅绝海内,” 生产技术提高,增加了产品种类,如双色套印技术广泛流传,出现多种颜色的彩色印刷品。 分工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如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景德镇瓷业 有十几道工序。 规模扩大,产量大幅提高。明中后期,佛山冶铁业每炉场一天可出铁六七千斤。 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现象: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并在江南发展成独立的手工业工场,如苏州丝织 “机户”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用机工生产。 实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 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总

6、体评价:发展十分缓慢。末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农民遭残酷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 地主商人赚的钱多用于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国家设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规模。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禁止海外贸易。 市场扩大,两百多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极小的外贸份额难以促进工商业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由于长期与世

7、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重点、难点、考点 1、明清经济发展的特点 (1)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2)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 (4)明清的闭关政策,使中国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中,日益落伍。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中,初税亩、编户制、租调制、租庸调制的共同点是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而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的共同点是以土地财产为征税标准。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

8、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它苛捐杂税。值得注意的是,两税法是赋税制度上的过渡时期,即由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过渡。 从西汉到清代我国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建是: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

9、单转变如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都是各种杂税统一征收。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3、中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比较 (1)相同点: 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都是在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于同一时代产生,西欧产生在11世纪15世纪,中国在明朝中后期; 都产生在沿海或沿江交通发达、贸易频繁地区; 都宣告了封建社会的开始衰落解体。 (2)不同点: 发展程度不同,中国只是出现于江南个别地区和个别手工业部门,而欧洲产生途径更广泛,既有城市手工作坊转化为手工工场,也有商业资本的重要作用。还有农

10、村资本主义农场的出现; 社会环境不同,中国封建制度发展顽固,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封建政府压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欧洲封建制度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容易突破封建主义束缚兴起发展; 结局和影响不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起来,形成强大的历史潮流,推动欧洲各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冲击着东方落后制度,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受到封建主义扼杀,止步不前,拉大了与欧洲的差距。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 4、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地位决定的。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

11、建社会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着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成为必然,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方面成了主要方面。明朝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其做法既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导致国家落后,也就必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思考题: 1、列举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减轻农民负担的事例并说明其共同原因。封建统治者减轻农民负担对促进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共同作用?从当权者的主观目的分析,古今“减负”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2、简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在中国和欧洲的不同发展历程。试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3、比较17至18世纪的清朝与西欧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思想领域方面的差异,说明当时东西方格局的基本特点。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1 /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