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3降糖药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8697736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3降糖药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药理学——3降糖药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药理学——3降糖药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药理学——3降糖药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药理学——3降糖药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学——3降糖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3降糖药(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天津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李欣 糖尿病概述 v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是一种全身慢 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 和相对不足,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引 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代谢病。 糖尿病的分类 v型糖尿病 -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幼年型)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自身免疫机制引起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 v型糖尿病 -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 B细胞功能低下 ,胰岛素相对缺乏与胰岛素抵

2、抗 v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v妊娠期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症 v急性并发症:高渗性非酮症糖 尿病昏迷、酮症酸中毒 v慢性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 心、脑神经病变;多发性周围 神经病变;皮肤及其它:皮肤 溃疡、皮肤真菌感染、急性细 菌性感染 A细胞,20,分泌胰高血糖 素(glucagon); B细胞,75,分泌胰岛素 (insulin); D细胞,5,分泌生长抑素 (SS); D1细胞,分泌血管活性肠肽 (VIP); PP细胞,分泌胰多肽(PP) 。 胰岛素(insulin) v结构:A、B两条 多肽链组成的酸 性蛋白质,A链含 21个aa残基,B链 含30个aa残基,A 、B两链通过两个 二硫键共价

3、相连 。 胰岛素的发现 v1926年,首次从动物胰脏中提取到 胰岛素结晶 v1955年,阐明胰岛素序列的一级结 构 v1965年9月17日,中国首次完整人 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当时 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最大的 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实验的成 功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 国家。 4:00 25 50 75 16:0020:00 24:004:00 早餐午餐晚餐 胰岛素水平 U/ml 8:0012:008:00 时间 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 基础胰岛素 餐时胰岛素 动物胰岛素 基因重组的人胰岛素 基因重组的人胰岛素类似物 价格便宜 纯度不高 易发生过敏反应 纯度高 剂型广泛 更符合生理

4、需求 降糖效果更佳 胰岛素分类 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 餐时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 体内过程 v是一种蛋白质,易被酶消化,口服无效,注射给 药,皮下注射吸收快,尤以前臂外侧和腹壁明显 。 v主要在肝、肾和肌肉中被谷胱甘肽转氨酶还原二 硫键成巯基,使A、B两链分开灭活,进而被蛋白 酶水解成短肽或aa。严重肝肾功能不良影响其灭 活。 药理作用 v糖代谢:加速全身组织(除脑)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 用,减少血糖的来源,降低血糖。 1)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加速葡萄糖的利用 。 2)促进肝脏等对葡萄糖的酵解和氧化。 3)促进肝、肌糖原的合成和储存。 4)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和氨基酸。 5)抑

5、制糖原分解和异生,使血糖降低 。 食物 甘油 aa 乳酸 肝糖原 血糖 CO2 H2O 能量 脂肪 肝/肌糖原 尿糖 v脂肪代谢:增加脂肪酸和葡萄糖的转运,促进脂肪 的合成;抑制脂肪酶、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及高血 糖素的脂肪分解作用。 v蛋白质代谢:增加氨基酸转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v加快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减少肾血流。 v钾离子转运: 促进K+进入细胞增加细胞内K+浓度, 降低血钾。 临床应用 v糖尿病 1)IDDM 2)NIDDM经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者 3)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如酮症 酸中毒及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4)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

6、高热、妊娠、创 伤以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v高钾血症:胰岛素及Glu进入细胞时,可将K+ 带入细胞,故可将胰岛素加入葡萄糖液内静滴 治疗高钾血症。 v纠正细胞内缺钾:合用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 钾液静滴,促进K+进入细胞,用于心急梗死早 期,可防止心肌病变时的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v低血糖反应:最常见和严重的不良反应,胰岛素 过量所致,表现为饥饿、虚弱、出汗、心悸、苍 白、头痛、焦虑、振颤等;严重可致低血糖休克 ,大脑皮质功能明显失调,表现为惊厥、昏迷甚 至死亡。 v过敏反应:来自动物的胰岛素与人的结构有差异 ,具有抗原性;制剂纯度低,杂质所致。 v胰岛素耐受性:指在较高的胰岛素浓度下,胰岛素执

7、行 其生物作用的能力下降。 1)急性耐受:血中抗胰岛素物质增多,或因酮症酸中毒,血 中大量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存在妨碍了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需短时间内增加胰岛素剂量达数千单位) 2)慢性耐受:抗胰岛素受体抗体、胰岛素受体数量的变化、 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换用其他动物胰岛素或改 用高纯度胰岛素,并适当调整剂量可有效 v皮下注射局部可出现红肿、硬结和皮下脂肪萎缩。 胰岛素制剂分类及特点 分 类 药物 注射途 径 作用时间(h) 给药时间适应症 开始高峰维持 短 效 普通胰岛素静脉 皮下 立即 0.5 1 0.5 24 2 510 急症时 早、中、晚 餐前半小时 重症抢救 中 效 低精蛋白

8、锌 胰岛素 皮下24812 18 24 早、晚餐前 1小时 血糖波动 大不易控 制患者珠蛋白锌胰 岛素 皮下24612 12 18 早、晚餐前 1小时 长 效 精蛋白锌胰 岛素皮下46 16 18 24 36 早、晚餐前 1小时 长期维持 II型糖尿病进展及治疗 口服降糖药分类 v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 磺脲类降糖药(SUs)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v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 双胍类(二甲双胍) v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 -糖苷酶抑制剂 v胰岛素增敏剂(TZDs) 噻唑烷二酮类 磺酰脲类 v第一代:在磺胺类药物基础上发展而来 甲苯磺丁脲 tolbutamide

9、,D860 氯磺苯脲 chlorpropamide v第二代:苯环上接带芳香环的碳酰胺,作用数十至百倍 格列苯脲 gluburide,优降糖 格列吡嗪 glipizide,吡磺环己脲 格列美脲 glimepiride v第三代:在磺酰脲的尿素部分加一个二环杂环,还具改变PLT 功能 格列奇特gliclazide 体内过程 v口服吸收快,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v肝代谢:氧化成羟基化合物, 并迅速从尿中 排出。 药理作用及机制 v降血糖:对正常人和胰岛功能尚存者。 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与磺酰脲受体结合 阻滞ATP敏感钾通道细胞膜去极化钙通道开放 细胞内Ca2+ 胰岛素释放; 降低血清糖原水平;

10、 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的亲和力,增强胰岛素作用 。 v抗利尿作用:氯磺丙脲可用于尿崩症的治疗。 v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刺激纤溶酶原合成,对糖尿 病患者容易凝血和有血管栓塞倾向可能有益。第 三代药物有此作用。 药理作用及机制 临床应用 v胰岛功能尚存的轻、中型型糖尿病; v尿崩症 不良反应 通常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3.2% v 低血糖,最常见,最严重 v 1-3%消化道不适 v 0.1%血液系统反应 v 体重增加 v 继发性失效 (胰岛敏感性下降;胰岛功能衰竭)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v餐时血糖调节剂(进餐时服用,不进餐不服药) v作用机理:与Su相似,有不同点 与胰岛细胞膜上结合位点不同 不加速

11、细胞功能衰竭 vv 用于用于2 2型糖尿病及老年、糖尿病肾病和对磺酰脲型糖尿病及老年、糖尿病肾病和对磺酰脲 类过敏者类过敏者 苯乙双胍(降糖灵) 国外已淘汰,应用不当可引起乳酸酸中毒 二甲双胍 为目前主要应用的双胍类药物,引起乳酸酸中毒少 UKPDS亚组试验显示可以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 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可以防止或延缓糖耐量异常向糖尿病的进展 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双胍类(Biguanides) 药理作用 v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对正常人无影响 降血糖机制:抑制肠壁细胞吸收Glu;增加骨骼肌和 周围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提高霸组织对胰岛素 的敏感性;抑制糖原异生;抑制高血糖素

12、释放等。 临床应用 v应用于轻症糖尿病,尤其肥胖及饮食控制无 效者。 如果没有禁忌症且能够耐受,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起始 治疗的首选药物。A 2014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二甲双胍全面干预CVD危险因素 UKPDS 34: 二甲双胍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1 仅二甲双胍能降 LDL-C达10mg/dl 4 二甲双胍 不影响体重4 全面降糖机制, 降低A1c达1-2%2 1.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 Group.Lancet 1998 (9131); 352: 854865. 2.Nathan DM , et al. Diabetes Care.

13、2009 Jan;32(1):193-203. 3.Saenz A,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9; Issue 4 4.Bolen S,et al. Ann Intern Med. 2007 ;147(6):386-99. 轻微降低舒张压3 v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恶心、呕吐、 腹泻 等。 v因增加糖的无氧酵解,使乳酸产生增多,可出 现乳酸性酸血症、酮血症。 不良反应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v阿卡波糖(acarbose,拜糖平) 伏格列波糖(voglibose,倍欣) v作用机制:在小肠中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酶,使淀粉等碳 水化合物水解产生葡萄

14、糖减慢,因而吸收延缓,血糖峰值降 低。 v用于轻中度型糖尿病人。 v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腹胀、产气增多等)。 脂解作用增加 肌肉和脂肪组织的葡萄糖摄入降低 以及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 高血糖 胰岛素抵抗 细胞功能异常 游离脂肪酸升高 葡萄糖毒性 脂毒性 胰岛素抵抗与细胞功能异常相关联 胰岛素增敏药 v一类具有2,4-二酮噻唑烷结构的化合物。 v能改善B细胞功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相关的代谢紊乱 ,对型糖尿病和心血管并发症疗效明显。 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 吡格列酮 pioglitazone 曲格列酮 troglitazone 环格列酮 ciglitazone 恩格列酮 eng

15、litazone 药理作用 v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 1)治疗II型糖尿病,可降低骨骼肌、脂肪和肝脏的 胰岛素抵抗;与磺酰脲类或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可显 著降低胰岛素抵抗,并使B细胞功能改善。 2)明显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浆胰岛 素及游离脂肪酸水平。 v改善脂肪代谢紊乱:显著降低型糖尿病者的甘 油三酯,增加总胆固醇和HDL-C水平。 v防治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的增生,抗动脉粥样硬化 。延缓蛋白尿的发生,减轻肾小球的病理改变。 v改善B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的面积、密度和胰岛中 胰岛素的含量,阻止胰岛B细胞衰退;降低高胰岛 素血症和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保护B细胞。 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v是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强激动 剂。PPAR在调控脂肪细胞分化和调控糖、脂肪、 能量代谢等多种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与调节胰岛 素反应性基因转录有关。 v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和型糖尿病。 不良反应 v贫血、水肿、嗜睡、肌肉和骨骼痛、头痛、 消化道症状等。 v曲格列酮对极少数高敏人群具有明显的肝毒 性,可引起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应常规检 测肝功能。 分类代表药物适应症主要不良反应 降糖能力 降低HbA1c(%) 胰岛素促泌剂 磺脲类 格列奈类 胰岛功能尚存的 2型糖尿病患者 低血糖1.0%2.0% 双胍类二甲双胍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