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8694749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的应用解剖和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口腔的应用解剖和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口腔的应用解剖和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口腔的应用解剖和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口腔的应用解剖和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腔的应用解剖和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的应用解剖和生理(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口腔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第一节 口腔的应用解剖和生理次重点 第二节 牙体及牙周组织解剖生理重点 v口腔颌面部范围: 上:额部发际 下:舌骨水平 左右: 颞骨乳突垂直线 第一节 口腔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v口腔 位于颌面部区域内,是功能性器官 包括: 牙齿、颌骨、唇、颊、舌、口底、 涎腺。 作用: 上消化道的开端,有进食功能; 还有发音功能、呼吸功能。 v口腔分为两部分 以上下牙列、牙槽骨、牙龈为界分为: 一、口腔前庭 二、固有口腔 一、口腔前庭 位于:唇、颊、牙列、牙龈、牙槽粘膜之间的 蹄铁形潜在腔隙。 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相通: 翼下颌皱襞 与最后磨牙远中面之间的空隙 口腔前庭重要的结构和解剖标志:

2、 (一)唇 (二)颊 (三)口腔前庭沟 (四)唇、颊系带 (五)腮腺导管口 (一)唇 上界为鼻底 下界为颏唇沟 两侧鼻唇沟(唇面沟、 法令纹) 口裂将唇分为上唇和下唇 唇的组织结构: 由皮肤、较厚肌肉层、黏膜三层构成 应注意分层缝合。 唇的组织结构 1、唇部皮肤:有丰富的汗腺、皮脂腺和毛囊 好发疖、痈。 2、黏膜(唇内面): 黏膜下有许多小黏液腺开口 当导管堵塞 易形成黏液腺囊肿。 3、口轮匝肌: 位于唇部皮肤与黏膜之间 呈环形排列 4、 4、唇红缘:唇部皮肤黏膜的移行处(唇弓) 5、人中沟:上唇正中皮肤的一条垂直浅沟 上、中1/3交点为人中穴 6、人中嵴:人中沟两侧各有一条纵型的皮肤嵴 临床

3、意义: 唇裂手术、外伤修复中 均为重要标志 应恢复外形,以免畸形 (二)颊 位于:面部两侧,形成口腔前庭的外侧壁 构成:皮肤 浅表情肌 颊脂体 颊肌 黏膜 注意:分层缝合 颊脂垫:大张口时 颊粘膜上的底在前方的三角形隆起。 由脂肪组织构成。 颊脂垫尖:正对翼下颌皱襞前缘 下牙槽N麻醉穿刺进针的标志之一 下颌18牙 (三)口腔前庭沟 又称颊龈沟,呈蹄铁形。 即:口腔前庭的上界、下界 为唇、颊粘膜移行于牙槽黏膜的沟槽 因黏膜下组织松软 常用:局麻穿刺 手术的切口 (四)唇颊系带:唇系带、颊系带 1、唇系带 为前庭沟中线上扇形或线形的黏膜小皱襞 分为:上唇系带明显 下唇系带不明显 儿童: 上唇系带较

4、为宽大 并可能与切牙乳头直接相连 必要时需手术矫正 2、颊系带: 为口腔前庭沟相当于上、下尖牙区或前磨牙区 多个扇形黏膜小皱襞 数目不等,上颊系带比较明显 注意:制作义齿时,边缘需注意唇颊系带的位置 (五)腮腺导管口 开口: 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黏膜上 呈乳头状突起 挤压腮腺见唾液流出 用于: 腮腺造影; 腮腺导管内注射治疗。 口腔前庭重要的结构和解剖标志: (一)唇 (二)颊 (三)口腔前庭沟 (四)唇颊系带 (五)腮腺导管口 二、固有口腔 是口腔的主要部分 咬牙时,从牙列的舌侧到咽部之间的腔隙 范围 上:硬腭、软腭 下:舌、口底 前侧、两侧界:上、下牙弓 后界:咽门(咽峡) 固有口腔重

5、要的结构和解剖标志: (一)牙列及牙弓 (二)舌 (三)腭 (四)口底 (一)牙列及牙弓 牙(牙体):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组成 牙冠由牙釉质覆盖,显露与口腔的部分; 牙根由牙骨质覆盖,埋于牙槽窝内的部分; 牙颈牙冠和牙根交界部分。 牙列或牙弓 牙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排列成弓形 (二)舌 分为:舌体前 2/3,活动度大 舌根后 1/3,活动度小 前端舌尖 上面舌背 下面舌腹 两侧舌缘 舌盲孔:人字沟尖端向后有一凹陷处 为胚胎甲状舌管咽端的遗迹 此管如未消失甲状舌管囊肿。 舌: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 运动舌下神经支配 味觉面N的鼓索支舌黏膜舌乳头 舌乳头:有丝状、菌状、轮廓、叶状乳头 维B

6、族、严重贫血萎缩,舌面光滑 舌的功能:主要味觉 语言 咀嚼、吞咽 舌系带 舌系带:位于舌腹正中,为一黏膜皱襞 过短或附着过前舌尖V型切迹 影响吮吸、咀嚼、言语功能 需手术矫正,宜12岁 (三)腭 为口腔的上界,将口腔与鼻腔、鼻咽部分开 分为:前 2/3的硬腭、后 1/3软腭。 1、硬腭 呈穹窿状,有牙弓围绕 有骨质支撑,表面覆盖黏膜 腭的表面标志 切牙乳头:左右上颌中切牙之腭侧有一黏膜突起。 切牙孔:鼻腭神经血管通过,上颌22 牙(腭前孔 ) 腭大孔:腭前神经血管通过,上颌38牙。 (腭后孔)硬腭后缘前0.5cm,中缝至7牙外中1/3处 2、软腭 为一能动的肌肉样隔膜,呈垂蔓状 其中份有一小舌

7、样物体悬雍垂(腭垂)。 正常: 软腭与咽肌协调运动 腭咽闭合 语言功能(腭裂) 腭扁桃体:腭两侧形成舌腭弓与咽腭弓 两弓之间容纳腭扁桃体。 (四)口底 指下颌骨体内侧面与舌根之间的部分。 颌下腺导管 开口于舌下肉阜 颌下腺导管和舌神经 走行于口底黏膜下 口底组织比较疏松 临床上: 手术时勿损伤导管、神经 外伤、感染 血肿、脓肿将舌推挤向上呼吸困难或窒息 第二节 牙体及牙周组织解剖生理 一、牙(牙齿、牙体) 人一生有两幅天然牙齿: (一)乳牙 (二)恒牙 v牙弓的分区 以两颗门牙中间划一纵线 以上颌牙、下颌牙中间画一条横线 分为四个区 (一)乳牙:20颗 排列、名称、符号 萌出:68个月始 2岁

8、左右全部萌出。 顺序: 乳牙滞留:乳牙未脱落 恒牙在乳牙的舌侧错位萌出 乳牙与恒牙重叠拔除乳牙 鉴别:乳牙牙冠较小,色较白,磨损较多 牙颈部和咬合面比恒牙缩窄 (二)恒牙:2832颗 排列、名称、符号 恒牙萌出: 6岁左右开始,恒牙渐萌出乳牙脱落 六龄牙: 最早萌出、贡献最大 在第二乳磨牙远中萌出的第一恒磨牙 顺序:61 2 3 4 5 7 但是 第三磨牙不定 恒牙萌出的特点: 左右同名牙同时萌出; 上下同名牙则下颌牙较早萌出; 同名牙齿女性萌出早于男性。 智齿阻生:(第三磨牙萌出18 25岁) 因人类进化、食物精细、颌骨发育退化变小 故第三磨牙间隙不足萌出困难或位置不正 v人类生活方式和环境

9、的改变 行走姿势的改变颌骨渐小,颅骨渐大 v人类食物结构的改变 导致咀嚼器官 功能日益减弱,逐渐退化 补充临床上牙位记录方法 目的:用符号代表各个牙齿,便于记录 方法: 1、我国最常用部位记录法 2、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记录法 1、我国部位记录法 2、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记录法 (三)牙体的组成 v从外观上看 牙冠 牙根 牙颈 三部分组成 v牙体内牙髓腔 牙冠:有牙釉质覆盖,显露与口腔的部分 牙根:有牙骨质覆盖,埋于牙槽窝内的部分 牙颈:牙冠和牙根的交界处 牙髓腔:牙体内有一外形与牙体外形大致相似 有牙髓充塞的腔隙,称之 分为: 髓室牙髓腔的冠部 根管牙髓腔的根部 根尖孔根管末端的开口 有牙髓神经

10、 血管 淋巴管通过 1、牙冠的形态 5个面:唇(颊)面 舌(腭)面 近中面 远中面 咬合面 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 分为三类 切牙1、2牙的咬合由唇、舌面相交成切缘 (前牙) 主要用于切割食物 磨牙48牙的咬合面有尖、窝结构 (后牙) 主要用于研磨食物 尖牙3牙有尖锐的牙尖 主要用于撕裂食物 2、牙根的数目和形态 牙根:单根上下颌15牙,上颌4除外 双根上颌4牙,下颌67牙 三根上颌的67牙 多根、融合根第三磨牙 形态:圆锥、扁平形、融合、分叉。 临床意义: 牙髓病治疗、拔牙手术 二、牙体和牙周组织 (一)牙体组织 剖面观察 硬组织: 牙釉质 牙本质 牙骨质 软组织: 牙髓 1、牙釉质 是构成牙冠

11、表面的高度钙化的硬组织 白色半透明,富有光泽 牙体最坚硬的组织96%无机盐(磷酸钙、碳酸钙 ) 4%有机物及水分 特点:保护牙本质和牙髓 没有感觉,不会再生。 2、牙本质 位于牙釉质和牙骨质内层,包绕在牙髓腔的外围 构成牙齿的主体,呈浅黄色。 构成:70%无机物(主要磷灰石晶体),20%有机物 , 10%水,硬度低于牙釉质,略高于骨组织 特点:内有牙髓神经末梢 对冷热酸甜刺激敏感 3、牙骨质 指包绕在牙根表面的薄层骨样组织,色淡黄 构成:45%为无机盐,主要是钙磷羟磷灰石 构成和硬度与骨相似 但无哈弗管,也无神经血管 作用: 牙骨质 借牙周膜将牙体固定在牙槽窝内 当牙表面受损失 可新生且有修复

12、能力 4、牙髓 位于髓腔内的疏松结缔组织 构成:细胞、间质、血管、神经 四周为牙本质包围 经根尖孔与根尖部的牙周组织相连 牙髓神经: 为无髓鞘纤维 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 且无定位能力 牙髓血管:经根尖孔进出 牙髓炎:髓腔内压力 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牙髓渐渐坏死 牙本质失去营养,牙体变脆,易折裂 临床上:根管治疗 + 预防性根冠修复。 三、牙周组织 是指包绕在牙体周围的组织 包括:牙龈、 牙周膜、牙槽骨 功能支持、固定和营养牙齿 1、牙龈: 口腔黏膜覆盖在牙颈部及牙槽骨的部分 呈粉红色,坚韧而富有弹性 龈沟:游离龈与牙面之间的环形狭小空隙 正常深度 2mm 龈乳头:两牙之间突起的牙龈 龈乳头萎缩牙齿缝隙增大 炎症、食物嵌塞水肿、消失 2、牙周膜:将牙体固定在牙槽窝内的结缔组织 3、牙槽骨:牙根周围的颌骨突起,形成牙槽窝 牙根直立其中,并固定 临床上:牙齿脱落牙槽骨将逐渐萎缩 矫正牙齿改建牙槽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