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美容专业——解剖学课件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8691191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妆美容专业——解剖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化妆美容专业——解剖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化妆美容专业——解剖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化妆美容专业——解剖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化妆美容专业——解剖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妆美容专业——解剖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妆美容专业——解剖学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皮肤和皮下组织 第 一 节 皮 肤 一、概 述 一、概 述 皮肤 是一个多功能的器 官,覆盖于体表, 在口唇、肛门、尿 道外口和阴道口等 处与各器官的黏膜 相移行,移行处称 皮肤黏膜连接。 男性皮肤面积约 1.6m 女性皮肤面积约 1.4m 皮肤重量约为体重的 14%16% 身体各部的皮肤厚度 在0.54mm之间,中 国男性皮肤厚度平均 在1.15mm 眼睑、耳廓、乳房、 四肢屈侧皮肤较薄约 0.5mm 背部臀部较厚约 2.23mm 手掌皮肤厚1-4mm 四肢内侧较薄0.95mm 四肢外侧较厚1.13mm 二、皮 肤 的 结 构 皮肤由浅层的上皮性表皮和深层的结缔 组织性真皮构成,借皮

2、下组织(浅筋膜 )与深部组织相连。 表皮:是由外胚层分化而来的角化复层 鳞状皮,各部厚薄不一,掌跖(zhi)皮 较厚,约0.8-1.4mm 肘窝和腘窝约0.034mm 腋窝、腹壁和大腿内侧约0.07-0.12mm 皮肤每日脱落4-10g A表皮 B表皮网状棘 C真皮乳头 D真皮 E皮下组织 F毛发 G动脉 H静脉 I毛发 J汗腺开口 K角质层 L颗粒层 M棘状层 N基底层 O黑色素细胞 P痛觉受器 Q触觉受器 R皮脂腺 S竖毛肌 T胶原蛋白 U毛囊 V汗腺 W感觉神经纤维 X自主神经纤维 Y皮下脂肪组织 一类是角质形成细胞 构成表皮主体;一类 是非角质形成细胞, 包括黑色素细胞、朗 格汉斯细胞

3、和梅克尔 细胞 (1)角质形成细胞 称为角阮细胞,约占 90%。 (2)黑素细胞位于 基底层细胞之间,约 占4%10%黑素细胞 由酪氨酸转变而来。 1、表皮的细胞分成 什么是酪氨酸? 酪氨酸酶在黑素产生的过程中饰演了举 足轻重的角色。酪氨酸酶活性增加,产 生的黑素就会更多;酪氨酸酶活性被抑 制,黑素细胞产生黑素的能力就相应降 低。可以说酪氨酸酶就是控制黑素细胞 活性的关键,它决定了黑素合成的速率 。酪氨酸酶活性增强或紊乱就会发生色 素性疾病,黄褐斑就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酪氨酸? 研究证明,酪氨酸酶的活性与体内的铜、铁、 锌等元素密切相关。经常进食富含酪氨酸和稀 有元素锌、铜、铁的物质,例如动物

4、内脏、肾 ,甲壳类动物蛤、蟹、河螺、牡蛎,水产品乌 鱼子,豆类的大豆、扁豆、青豆、赤豆,硬壳 果类花生、核桃、黑芝麻以及葡萄干等,皮肤 的色泽就较黑。因此住在海边的人,打渔的渔 民,由于吃以上水产品较多,因此皮肤色泽较 黑。 (3)郎格汉斯细胞由胚 胎期的骨髓发生,以后 迁移到皮肤内,分散在 表皮的棘细胞之间。它 们在身体各部位的数目 不等,每平方毫米约为 4001000个。 (4)梅克尔细胞是一 种具短指状突起的细 胞,数目很少,每平 方厘米约1个,大多存 在于毛囊附近的表皮 基底细胞之间,在HE 染色标本上不辨认, 须用特殊染色法显示 。 2、表皮的分层结构 表皮结构的层次依其所在部位的不

5、同, 其层次的多少和厚薄程度也各异。以下 按由深层到浅层,即由细胞的增生分裂 、分化,并向表层推移和演变的过程, 阐述各层的结构特点: 1、基底层 2、棘层 3、颗粒层 4、透明 层 5、角质层 1基底层 基底层 附着于基膜上,为一层矮柱状或立方 形细胞,称基底细胞,胞核相对较大,呈圆形 ,染色较浅,胞质内含丰富的游离核糖体,故 在HE染色的标本上呈强嗜碱性,有分散和成束 的角蛋白丝,也称张力丝。细胞的相邻面有桥 粒相连,细胞基底面以半桥粒与基膜相连。基 底细胞是未分化的幼稚细胞,有活跃的分裂能 力。新生的细胞向浅层移动,分化成表皮其余 几层的细胞。 2棘层 棘层 在基底层上方,一般由410层

6、细胞组成 。细胞较大,呈多边形。胞核较大,圆形。细 胞向四周伸出许多细短的突起,故名棘细胞; 相邻细胞的突起由桥粒相连。胞质丰富,也含 许多游离核糖体,因而也显嗜碱性。胞质内含 许多角蛋白丝,常成束分布,并附着到桥粒上 。光镜下能见成束的角蛋白丝,称张力原纤维 。电镜下,可见胞质中有多个卵圆形的颗粒, 称板层颗粒,直径为0.10.5m,有界膜包被 ,内有明暗相间的平行板层。这种颗粒由高尔 基复合体生成,其内容物主要为糖脂和固醇。 3颗粒层 颗粒层 约由35层较扁的梭形细胞组成,位 于棘层上方,胞核和细胞器已退化。细胞的主 要特点是胞质内含有许多透明角质颗粒,在HE 染色的切片上显强嗜碱性,形状

7、不规则,大小 不等。电镜下,颗粒没有界膜包被,呈致密均 质状。颗粒的来源不明,主要成分为富有组氨 酸的蛋白质。在颗粒层细胞内,角蛋白丝与透 明角持颗粒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电镜下可见 角蛋白丝伸入颗粒中。颗粒层细胞含板层颗粒 多,并常位于胞质周边,与细胞膜贴连,将所 含的糖脂等物质释放到细胞间隙内,在细胞外 面形成多层膜状结构,构成阻止物质透过表皮 的主要屏障。 4透明层 透明层 位于颗粒层上方,只在无毛的 厚表皮中明显易见。此层由几层更扁的 梭形细胞组成,在HE染色的切片上,细胞 呈透明均质状,细胞界限不清,被伊红 染成红色,胞核和细胞器已消失。细胞 的超微结构与角质层细胞相似。 5角质层 角

8、质层 为表皮的表层,由多层扁平的角化细 胞组成。这些细胞干硬,是已完全角化的死细 胞,已无胞核和细胞器。在HE染色切片上,细 胞呈均质状,轮廓不清,也易被伊红着色。在 电镜下,可见胞质中充满密集平行的角蛋白丝 ,浸埋在均质状的物质中,其中主要为透明角 质颗粒所含的富有组氨酸的蛋白质。细胞膜内 面附有一层厚约12nm 的不溶性蛋白质,故细 胞膜明显增厚而坚固。细胞表面折皱不平,相 邻细胞互相嵌合,细胞间隙中充满板层颗粒释 放的脂类物质。靠近表面的细胞间的桥粒解体 ,细胞彼此连接不牢,逐渐脱落,即为日常所 称的皮屑。 (二)真 皮 真皮位于表皮深层,向下与皮下组织相连,与 后者无明显界限。真皮由致

9、密结缔组织组成。 其内分布着各种结缔组织细胞和大量的胶原纤 维弹性纤维,使皮肤既有弹性,又有韧性。结 缔组织细胞以成纤维细胞和肥大细胞较多。真 皮的厚度不同,手掌、足底的真皮较厚,约 3mm以上,眼睑等处最薄,约0.6mm。一般厚度 在12mm之间。真皮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乳 头 层 乳头层 位于真皮浅部,与表皮的基底层 紧密相连,由大量的结缔组织形成真皮 乳头,突向表皮基底层,形成波浪状的 接触面。乳头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网和感觉神经末梢,如触觉小体。毛细 血管网可以供给表皮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同时运走代谢产物;神经末梢可以感 受触的刺激。 网 状 层 网状层 位于真皮的深层,与乳头

10、层无 严格界限。主要由粗大的胶原纤维束和 弹性纤维束组成。纤维束排列多与体表 面平行,其余纵横交织呈网,从而使皮 肤弹性和韧性加大。此层有较大的血管 淋巴管以及汗腺、毛囊,皮脂腺等。神 经和神经末梢也较丰富,深层有环层小 体,能感受压迫和振动的刺激。 三、美容手术的切口方向选择原 则 美容外科手术切口设计很关键,而切口 设计最基本的要求是将切口设计在皮肤 张力线上,使最后形成的切口瘢痕尽量 沿皮肤张力线走向,这样形成的术后瘢 痕才能减少到最低限度,达到美容的目 的。 1切口选择原则 (1)切口隐蔽:如选择发内切口行除皱术;选 择腋窝内切口行隆乳术;选择齿龈沟切口行丰 下颌术;选择鼻孔内行隆鼻术

11、;选择结膜囊内 行眼袋整形术等。 (2)愈合后瘢痕不明显:例如沿皱纹线切 口、沿Langers线切口、沿轮廓线切口等, 愈合后瘢痕不明显。 (3)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此举以减少损 伤神经及减少出血。 (4)避免功能障碍:如关节部位、面部五 官活动部位等切口应尽量不选,以免术后引起 功能障碍。 2. 沿Langers皮纹作切口 1878年维也纳解剖学家Langer绘制了第一张人 体皮肤裂线图,后人称为Langers皮纹。 1892年一位瑞士外科医生,提出外科手术时切 口应平行于Langers皮纹。1984年茂木对 Langers皮纹进行研究,认为它代表皮肤内 部弹力纤维的走向,有一定的规律性,常

12、和皮 肤的自然纹理相一致。若手术切口顺着皮纹方 向进行,则切开后创口裂开小,愈合后瘢痕不 明显。当切口与皮纹方向垂直时就会有较多的 弹力纤维被切断,使切口的分裂增大,缝合后 的张力也增大,可致切口愈合后产生较宽的瘢 痕。 3沿皱纹线作切口 皮肤除了张力线以外,还有其自然的屈 曲线,它通常表现为皮肤折皱即皱纹。 面部皱纹是由表情肌反复和习惯性收缩 所产生的。皱纹是肌肉缩短,而皮肤并 不相应缩短的结果。皱纹与其下面的肌 肉收缩方向呈直角交叉,沿皱纹线的切 口,术后瘢痕不明显,如沿额纹、鱼尾 纹切口等。 4沿轮廓线切口 沿轮廓线作切口比较隐蔽,是美容整形 外科手术常用的切口线。常用的轮廓线 有:耳根

13、、鼻侧、唇红缘、发际线、乳 房下皱襞线等。 5跨关节切口 在四肢关节附近活动部位选择切口时, 切口应以关节面平行,不得以垂直方向 纵越关节平面。否则,愈合后会产生直 线瘢痕挛缩,影响关节运动。必须跨越 关节时,应经关节正中线,或采用弧形 及“Z”“L”“N”“S”等形状的切口 。 四、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真皮中有由微动脉和微静脉构成的浅丛和深丛 。这些血管丛大致成层状,与皮肤表面平行。 动脉和静脉的浅丛与深丛之间分别有垂直方向 的血管相通连。动脉和静脉的深丛位于真皮网 织层深部;浅丛也称乳头下丛,位于乳头层下 方的网织层的浅层。由乳头下丛发出袢状毛细 血管到每个真皮乳头。毛细血管的静脉端

14、通到 浅丛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然后相继通到真皮 的交通微静脉、深丛较大的微静脉和皮下组织 中的小静脉。深丛和浅丛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 ,在真皮上部、毛皮脂腺单位和汗腺周围也 相当丰富。 皮肤的淋巴管 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其形态结构与 静脉相似,但管径较细,管壁较薄,瓣膜较多 且发达,外形呈串珠状。 淋巴管根据其位置分为浅、深二种。 浅淋巴管位于皮下,常与浅静脉伴行,收集皮 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 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收集肌肉和内脏的 淋巴。浅、深淋巴管之间有广泛的交通支。 淋巴管在向心行程中,通常经过一个或多个淋 巴结,从而把淋巴细胞带入淋巴液。 皮肤的神经 皮肤中有丰富的神经分布。神经束经皮下组织进 入皮肤,在皮下组织中神经分支形成皮下神经丛 ,分布到位于此层中的汗腺和毛囊。在无毛的厚 皮肤中,由此丛发出感觉纤维到环层小体。神经 束进入真皮时,在网状层广泛分支形成网状层神 经丛,分布到真皮结缔组织及位于其中的汗腺、 毛囊和较大的小动脉。许多小神经束又在网状层 与乳头层交界处形成神经丛。由此丛发出的纤维 到真皮乳头,并到表皮底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