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8691034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白血病.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急性白血病.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急性白血病.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急性白血病.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急性白血病.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性白血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白血病.(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 病因 n物理因素( X射线、射线、原子弹辐射) n化学因素(苯、烷化剂、乙双吗啉等) n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型-HTLV- ) n遗传因素(白血病患者第一代家属中白血 病患者比一般人群高2.83.0倍,比远亲高 2.3倍) n多因素致病 流行病学 n19861988年,在22个省、市、自治区46个调查点对 60557127人进行调查,年发病率2.76/10万。 n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居第6位(男性)和 第8位(女性),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居第1位。 n我国AL比CL多见(约5.5:1)。其中AML最多(1.62 /10万) ,

2、其次ALL (0.69/10万),CML (0.36/10万)、CLL少见 (0.05/10万)。 n成人以AML多,儿童以ALL多。 n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1.81:1) nCML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升高。CLL在50岁以后发病 才明显增多。 分子生物学机制 n癌基因活化 n抑癌基因失活 n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 n融合基因的形成 白血病的分子机制 白血病发生机制的新进展 二次打击学说 正常血细胞分化 造血干细胞 多向祖细胞淋巴系干细胞 BFU-E、CFU-E CFU-GM CFU-G CFU-M 原幼红 原幼粒 原幼单 网红、RBC 成熟粒细胞 单核细胞 CFU-Meg原幼巨核成熟巨核血小

3、板 原幼B淋巴细胞前B细胞 前胸腺细胞 B细胞 原幼T淋巴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原始幼稚细胞成熟细胞 增殖失控 凋亡受阻 白血病细胞 无限增殖 分化障碍 细胞生物学机制 增殖、分化和凋亡是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增殖、分化和凋亡是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 分类 n急性白血病(A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n慢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OL) 少见类型白血病:如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毛细胞白血病(HCL) 、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PLL)等 临床表现 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白血病细胞大量

4、增殖 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抑 白血病细胞组织浸润白血病细胞组织浸润 n红细胞减少贫血症 状和体征 n正常白细胞减少 发 热等感染表现(口咽、 肺、肛周、血流) n血小板减少皮肤粘 膜、内脏出血 n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n骨关节疼痛(胸骨中 下段压痛) n牙龈增生(尤其M4及 M5),皮肤结节 n粒细胞肉瘤 n庇护所浸润(中枢、 睾丸)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 骨髓象 细胞化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染色体和基因检查 其他 实验室检查 n血象 :WBC可增高、正常或减低(减低的 不少见,主要见于老年、M3、MDS转化的 等特殊临床类型),多数可见幼稚细胞; 正细胞性贫血;程度不一的血小板减

5、少。 n骨髓象 :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少数只是 活跃或增生减低, 原始幼稚细胞占有核细 胞30%(20、25%)。在急非淋Auer小 体有特异性。 原淋、原粒、原单形态鉴别原淋、原粒、原单形态鉴别 原淋原粒原单 实验室检查细胞化学染色 免疫学检查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 免疫免疫组化组化 免疫学检查 nB系ALL: cCD79a、cCD22 、 CD19、CD20 、CD10、sIgM、c等 nT系ALL:cCD3、CD7、TCR-、TDT、 CD5、CD2等 nANLL:MPO、CD13、CD33、CD15、CD14 、CD117、HLA-DR、Glycophorin A、CD41 等 白血病

6、免疫学积分系统(EGIL) 分值B系T系髓系 2 CD79aCD3MPO Cycd22TCR- CyIgMTCR- 1 CD19CD2CD17 CD20CD5CD13 CD10CD8CD33 CD10CD65 0.5 CD14 CD24CD7CD15 CD1aCD64 染色体及基因改变 染色体异常基因重排 亚亚型预预后价值值 AMLt(8;21)AML1-ETO M2预后较好 t(15;17) PML-RAR M3预后良好 Inv(16) CBF-MYH11 M4预后较好 t(8;16)M5b预后不良 ALLt(4;11)L2预后不良 t(1;19)L1预后较好 t(9;22) BCR-ABL

7、 L1,L2预后不良 n尿酸 nALL患者LDH n凝血异常 nCNSL时,脑压,脑脊液中WBC ,蛋 白质,涂片见白血病细胞。 生化改变及其它 诊断与分型 n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外周血象、骨 髓形态学检查结果基本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进一步的精确分型需参考细胞免疫表型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 n分型标准:FAB分型MICM分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FAB分型示意图 FAB分类AML分型 n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分化型) n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n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n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n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Eo: 除

8、M4各特点外 ,嗜酸性粒细胞在非红系细胞中5%。 n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nM6(急性红白血病) n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AML DIAGNOSIS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1.血或骨髓原始粒(或单核)细胞20%,可诊断AML。 2.当患者被证实有克隆性重现性细胞学异常:t(8;21) (q22;q22)/AML-ETO,t(15;17)(q22;q11-12)及其变异型 , t(16;16)(p23;q11)或inv(16)(p13;q22)/CBFB-MYH11, 11q23(MLL)异常时,即使原始细胞20,也应诊断AML。 3.伴有多细胞系病态造

9、血的AML及治疗相关性AML和MDS,分 别单独划分为独立亚类。 WHO分类 AML诊断标准: WHO分类 AML亚型 WHO将AML分为4个亚型: 具有特定细胞遗传学异常的AML; 具有多系病态造血的AML; 治疗相关的AML和MDS; 不另做分类的AML 伴有重现性遗传学异常AML: nAML伴有t(8;21)(q22;q22),(AML1/ETO) nAML 伴有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和 inv(16)(p13;q22)或 t(16;16) (p13;q22), (CBF/MYHII) nAPL伴有t(15;17)(q22;q12),(PML/RAR)及其变 异型 nAML伴有11q23(M

10、LL)异常 伴有多系发育异常AML n继发于MDS或 MDS/MPD n无先期MDS或MDS/MPD,但髓系的2个或2个以 上系别中发育异常的细胞至少占该系的50% 治疗相关性AML和MDS n烷化剂相关型 n拓扑异构酶2抑制剂相关型(某些可为淋巴细 胞型) n其他 不另作分类的AML: n微分化AML(M0) n无成熟迹象AML(M1) n有成熟迹象AML(M2) n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 n急性原始单核细胞/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M5b) n急性红白血病(红系/粒单系和纯红系白血病)(M6a/M6b) n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 n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ABL) n急性全髓增

11、殖症伴有骨髓纤维化 n粒细胞肉瘤 非单一系别急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 1. B-淋巴细胞系ALLCD19+和(或)CD79a+和(或)CD22+,至少两个阳性 早期前B-ALL(Pro-B) 普通型ALL(common-B) 无其他B细胞分化抗原表达 CD10+ 前B-ALL(Pre-B)胞浆IgM+ 成熟B-ALL(mature-B)胞浆或膜或+ 2. T-淋巴细胞系ALL(胞浆/膜CD3+) 早期前T-ALL(Pro-T)CD7+ 前T- ALL(Pre-T)CD2+和(或)CD5+和(或)CD8+ 胸腺T-ALL(thymic-T) 成熟T-ALL(mature-T) CD

12、1a+ 膜CD3+, CD1a- 3. 伴髓系抗原表达的ALL(My+ALL)表达1或2个髓系标记,但又不满足急性 双系列或双表型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n类白血病反应; n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n高嗜酸细胞综合征; n外周血细胞减低者需要和再障、MDS、 PNH、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鉴别。 治疗 急性白血病现代治疗下观念的转变 n急性白血病不再是“谈 白色变”的不治之症 n急性白血病是多种异质 性的疾病,治疗方法不 再是单一的化、放疗方 案 n个体化分层治疗的选择 取决于患者肿瘤的生物 学和遗传学特征 n规范化诊治是分层治疗 的基础 急性白血病的分层治疗策略 依据预后评估进行分层治

13、疗 依据特异性的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 改变进行分子靶向治疗 依据微小残留病的监测调整治疗策 略 依据医疗条件、医疗水平和社会因 素制定适宜的治疗策略 急性白血病患者共同的预后因素: n年龄 n白血病细胞负荷:反映了WBC数和侵润状 况。WBC30(ALL50)109是不良预后因素 ,100109称高白细胞状态。T-ALL可能是 例外。 n一般状况:肺部疾病、糖尿病、严重肝病 或心脏疾病可能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严 重营养不良可能增加化疗相关死亡率。 WHO的ECOG或Karnofsky评分标准。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 n病因:是否继发、治疗相关 nFAB分型:M3、M4EO、M2/M0、M5、M6

14、、M7 n细胞遗传学特征: t(15;17)、inv(16)、t (8,21)/染色体5、7、8异常 nAuer小体:有则CR高,CR期长 n初诊时骨髓纤维化,影响了OS和DFS n化疗后反应,原始细胞减少迅速,DFS长 n病态造血,两系以上病态造血,CR、复发 n是否有髓外浸润 年龄50岁患者低至 15%,60岁以上患者OS 低至10%,70岁以上患 者则不到5%。 Blood, 2005 106: 3760-3767. ALL细胞和分子遗传学 成年人ALL预后因素 年龄(35岁) 白细胞计数(B-ALL 30.0109/LB-ALL 30.0109/L;T-ALL T-ALL 100,01

15、09/L100,0109/L) 免疫表型(T细胞型)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微小残留病 儿童ALL危险程度分组(标危) nWBC50109/L同时年龄1岁且10岁; n第8天外周血幼稚细胞1000/l(即强的松反应 良好); n非T-ALL,即B系ALL(除外成熟B); n所有t(12;21)或TEL-AML1融合基因; n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 n无t(4;110或MLL/AF4融合基因; n无t(1;19)或 E2A-PBX1融合基因; n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或M2,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 n第33天MRD(PCR或流式细胞术)10-4 必须同时符合以上几条 儿童ALL危险程度分组(中危) n第8天评估强的松反应良好; n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 n第33天MRD5%),呈M2/M3 n不论年龄和白细胞数,只要符合以上条件 之一即可诊断为HR 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动力学 n细胞周期:有丝分裂期(G1、S、G2、M) 和静止期(G0)。 n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周期和正常造血细胞的 增殖周期? n白血病细胞群体分三部分:增殖细胞群(A 群, G1、S、G2、M )、暂不增殖细胞群 (B群,G0)、不增殖细胞群(C群,衰老 、坏死、凋亡群)。 高 白 细 胞 血 症 的 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