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规划教材--中医专业七年制教学课件总论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8690522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规划教材--中医专业七年制教学课件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十五”规划教材--中医专业七年制教学课件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十五”规划教材--中医专业七年制教学课件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十五”规划教材--中医专业七年制教学课件总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十五”规划教材--中医专业七年制教学课件总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五”规划教材--中医专业七年制教学课件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规划教材--中医专业七年制教学课件总论(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 剂 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 精品课程课件精品课程课件 上篇 方剂学总论 “十五”规划教材中医专业七年制教学课件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二、方剂的概念: * 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 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 按

2、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 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规定适 宜的剂型及用法而成的处方,是 为方剂。 *黄帝内经:战国时期,托名黄帝、 歧伯编著;载方13首。是现存最早的医 学典籍;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 书中有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方 法、用药宜忌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 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节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要点:在方剂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载方283首 (能够辨认的 197首),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全面反应了战国时期 的方剂学成就,书中大多是外科、皮肤科方,其次是若干

3、内科、 儿科及妇科方。每病治疗方剂少则一两首,多则几十首,总数有 283首,以内服及外用方剂为主,也有一些祝由方,说明当时医 巫未分离。书上记载比较完整的189方中,单味药方达 110方,组成药物最多的医方也仅7味,显示了方剂的 组成是经过了单味药的应用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 增加药物组成复方的历史过程。方中药物以酒、醋 、猪脂应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姜、桂等辛热药物, 剧毒药如水银、信石、藜芦等亦有应用。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载方13首,由 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内经 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阐述了精气、阴阳、 五行等哲学思想以及天文、历法、气象

4、、地理等自然科学在医学 中的应用,而且重点论述了人体结构、藏象气血、经络腧穴、体 质差异、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五运六气等关于人体 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还总结了内、外、妇、儿 、伤、五官、针灸 等各科的病证和治疗经验。可以说,内经 建立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 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指导并促进了 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由陈师文等编著,载方 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修的“成药典”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著; 载方314首。既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 著作;又首

5、创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誉称之为“方书之祖”。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代医家成无己编著。旨 在分析20首伤寒经方,是中医药学史上第一部专门剖 析方剂论理的著作,开创“方论”研究的方法。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原16卷,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是东汉末年张仲景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 录等典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著录 而成,一般认为,现存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即是在原书流 传过程当中分离出来的。伤寒论载方113首,主要以六经论伤寒, 金匮要略收方245首,主要以脏腑论杂病,除去重复者,两书收方 合计323首,张仲景对方剂学的贡献主要在于:辨证

6、论治,方中蕴法; 配伍严密,药变方殊;剂型丰富,煎煮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 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 虎汤、 小柴胡汤、理中丸、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 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一名和剂局方。十卷。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本 书是宋代大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 刊行,而书名、卷次也有多 次调整。最早曾名太医局方。徽宗崇 宁间(1102-1106年),药局拟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大观时 (1107-111

7、0年),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成五卷21门 、收279方。南渡后绍兴十八年(1148年)药局改“太平惠民局”, 和剂局方也改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后 经宝庆、淳祐,陆续 增补而为十卷。成为现存通行本。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 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 肿、伤 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均系收录民间常用 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其中有许多名 方,如至宝丹、牛黄清心丸、 苏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汤、逍遥散等 。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普济方:明代,朱木肃等编著,共载方

8、61739 首。是方剂学史上载方最多的著作。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医方集解:清代,汪昂编著。开创了新的治法 (功效)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 医方集解医方集解 本书为一历代名方集成,系清代名医 汪昂所著,共收录“诸书所共取,人世所 常用”的中正平和之剂300首,付方过之。 并对组方的作用及配伍进行了阐述,对每 个主方使用时有关的病源、脉候、脏腑、 经络、药性、服法等,无不备录;以方义 解释为中心,采集历代医家的硕论名言, 反复论证,而一断于临床实际;以治法为 纲 ,结合病因与专科特点,创方剂学的 综合分类法;但是汪氏首倡的方剂归经学 说,临床意义不大,故

9、后人罕有沿用。 1.阐明方剂与病证、治法之间的关系; 2.制方原理(方解,揭示组方的要素与功效的关系。) 证机分析 药物配伍关系的分析(君、臣、佐、使药) 3.现代研究 第三节 方剂学的研究范围 番 红 花 第四节 方剂学的研究方法 1.以中医学术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指导,以方剂为方 剂为对象,旨在揭示方剂学科的规律; 2.研究方法: 以临床观察为基础的临床试验方法 以实验为主的实验研究方法 以文献为主的文献整理方法 以理论探索为目标的逻辑思维方法 条叶龙胆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 从医学发展上看,治法来源与方剂; * 治法是指导方剂应用的依据; * 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 治法:即治疗方

10、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一、治法的概念: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红花 * “八法”的概念:“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 中所归纳出来的八种治疗大法。其谓:“论治病之方,则 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三、三、“ “八法八法” ”: * “八法”的内容: 汗法 吐法 下法 和法 清法 温法 消法 补法 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等作用, 使在表之六淫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外感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以及水肿、痢疾、疟疾而见恶寒发热, 头痛身疼等表证者。 汗法 是通过涌吐的作用,使停留在咽喉、胸 膈

11、、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 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 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 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 而又急需吐出之证。 吐法 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的作用,使停 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 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 下法 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 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 得以解除的一种方治法。适用于邪犯少 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 和法 清法 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 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 种治法。适应于热证、火证、 热盛成毒以及虚热等

12、证。 地黄 温法 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 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方法。适 用于脏腑的陈寒痼冷,寒饮内停, 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青黛 消法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 利水,以及驱虫的作用,使气、血、 痰、湿、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 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五味子 是通过滋补温养以恢复人体正气,治疗虚 证的一种方法。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分, 所以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气血 双补、阴阳双补、补心、补肝、补肺、 脾、补 肾、滋补肝肾、补脾养心等。 补法 * 中药的发现是方剂产生的基础; * “方以药成”; 方剂的配伍运用促进了对中药 功用的进一步确定和新的发展。 第三节

13、方剂与中药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二、代表性的方剂分类法:古有“七方”说、病证分类、 主方分类、治法分类等。 1.七方:源于内经,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 奇、偶、复七方是也。” 2.十剂:源于北齐徐之才之药对,始见于成无己 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体,宣、 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一、方剂分类的依据 治法 轻可去实 - 即以轻扬、升浮的解表药组成方剂,功能发 散外邪,用治表证的一种治法。如:麻黄汤。 通可去滞 - 指以通利的药物组合成方,功能利水渗湿, 化浊通淋,以治疗水湿痰癖等邪气壅滞机体之证。如湿热 下注,方用八正

14、散。 3.八阵:见于明代,张介宾景岳全 书,其将方剂“类为八阵,曰补、 和、攻、散、寒、热、固、因”。 薄 荷 4.综合分类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二、组方的结构 君、臣、佐、使药 * 君药:指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谓“主病之 谓君”。 * 臣药: 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15、(起辅助作用); 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 用的药物。 * 佐药: a、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 b、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更 次要的治疗作用); 佐助药 c、制约君、臣药的烈、毒性的药物 - 佐制 药。 d、反佐药 - 指在病重邪盛时,根据“甚者 从之”的治则,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 (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即内经所谓 :“治寒以热而佐以寒,治热以寒而佐以热。 ” 例: 真 寒 假 热 证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 下利不止,厥逆无脉 ) 虚阳浮越于上 治宜大辛大热,回阳救逆 (姜附剂) + 同性相斥 产生格拒(饮药即吐) 反佐药:猪胆汁 童 便 降上浮之虚阳; 咸、苦、寒,性 降; 引热药下行;益阴以和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