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书报告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80625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史记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史记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史记读书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史记读书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记读书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读书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记读书报告一、内容与概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编撰者为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此书初无定名,多被后世人称为“太史公书”或其他一些书名。所谓“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自三国时代以降,“史记”才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此书内容是从上古黄帝时代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其史学与文学价值都被后人广泛认可,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对后世中华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居功至伟。刘向认为它“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而最有名的评价当属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史记在史学与文学两方面的

2、价值。 我们本次的阅读重点主要是梁启超先生推荐的史记十大名篇,其他部分也偶有旁涉。以下是这十篇的内容概要:1、项羽本纪:本篇为史记的第第七卷,主要记载了楚霸王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到最终败亡的生平经历。2、廉颇蔺相如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二十一卷,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廉颇和名臣蔺相如的生平事迹,叙述了二人的交往情况,并介绍了赵奢赵括父子与李牧的一些事件,内容交代到赵国灭亡为止。3、魏公子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七十七卷,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魏国著名贵族公子,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的生平事迹。4、鲁仲连邹阳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八十二卷,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的齐国名士鲁仲连劝说赵国不要

3、尊奉秦王为帝和用书信迫使聊城守将自尽与邹阳蒙冤入狱后上书梁孝王最终得为其上宾的事迹。5、淮阴侯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九十二卷,主要记载了西汉初年名将韩信一生事迹,从他年少发迹叙述到他最终因谋反被夷灭宗族为止。6、魏其武安侯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零七卷,主要记载了西汉武帝时期的权贵窦婴、田蚡、灌夫三人的生平事迹,大体上叙述了他们三人之间复杂的亲疏关系和政治斗争情况。7、李将军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零九卷,主要记载了西汉名将前期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同时也交代了李氏家族的大致情况,包括李广的子孙辈的事迹。8、匈奴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一十卷,主要记载了匈奴的民族发展史以及风俗、社会组织形态,与汉

4、朝的关系发展历程,包括与汉朝的和亲与战争情况,并且编撰者也把自己的看法融入传记之中。9、货殖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二十九卷,主要记载了当时汉朝各地风土人情、物产分布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综合传记,其中也有反映编撰者对经济和物质利益的看法。10、太史公自序: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三十卷,主要记载了编撰者司马迁的家族渊源和前生平经历,撰写史记的目的和编撰思想以及全书一百三十篇的简短概要,是为全书的总纲要。二、思想与方法:1、史学思想:编者个人的史观:把握宏观历史,关注个体命运,民本意识,尊重客观事实,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重视工商业。儒家史观:为尊者讳,汉族正统论,英雄史观,天命观。2、史料编

5、辑方法:史料的互见,史料的选择,史料的详略,史料的虚构,史料叙述的文学化特点,纪传体体例,个人短评体。三、个人分析:史记中体现的史学思想一向是历代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将司马迁本人视为史料的编撰者的话,那么他的个人史观和儒家史观在史料的编辑方法上都有十分明显的体现,笔者下面以重点阅读的十篇传记和史记中的其他一些篇目为例加以分析: 一、史料的互见:“互见法”是由司马迁首创,在史记中用于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在于“筛选出传主最有典型意义的事迹写成本传,而将其他枝蔓和有损人物形象的材料放于他传之中,既突出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又不失历史的真实。”(百度百科“互见法”词条)但是在我们认

6、为,司马迁使用这种方法也自有其特殊意义,而非单纯为了突出个人形象。比如项羽本纪中比较典型的事例:刘邦为逃命而狠心抛弃子女的行为,“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史记项羽本纪),以及淮阴侯列传中暗自潜入韩信军营取走印信,消减韩信兵权,刻薄寡恩的丑恶嘴脸。这自然反映了司马迁不讳言帝王劣迹的直笔精神,但是之所以不把此事记入刘邦本人的传记,是因为他是汉朝开国皇帝,身份地位特殊,不能明言其劣行,于是便放入项羽的传记,形成了互见效果。这不只是司马迁运用互见法的体现,也反映了身受儒家史观影响的司马迁,只有在尊

7、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遵循孔子“为尊者讳”的历史编撰精神,以免留下口实招祸。 李将军列传里记载了卫青使李广未能在最后一次战役中充当先头部队而致使其终于悲愤自刎,于是其子李敢后来愤怒之下打伤卫青但不幸被霍去病暗中射杀,武帝却隐瞒其罪行这一事件。表现出了卫青的嫉贤妒能和霍去病的阴险狡诈,而在二人的本传中,这些事迹都没有被载入。主要是因为此二将有功于国,形象较为光辉,而且又地位显贵,不好明说。司马迁就只好采用互见的方法,暗喻编者对他们的批评态度。此外,魏公子列传中也有类似情况出现,司马迁在记载“战国四公子”中最富盛名的信陵君一生事迹时,几乎全部以光辉夺目的高大形象出现,极叙其礼贤下士,窃符救赵

8、,心忧故国等优点和业绩。而信陵君的缺点却被放入范雎蔡泽列传中,这篇传记记载了被仇家范雎所逼流亡的魏齐求救于信陵君,而信陵君害怕在秦国执掌大权的范雎不敢接纳,结果致使魏齐愤而自刎,此处司马迁还通过记述后来为信陵君自尽的隐士侯嬴之语毫不留情地讽刺和讥嘲了信陵君的软弱和见识短浅。这既体现了司马迁为了集中展现信陵君正面形象而对互见法的运用,也留下了某种“为贤者讳过”,(春秋谷梁传)的痕迹。毕竟信陵君的形象总体而言还是瑕不掩瑜的,又是开国皇帝汉高祖尊崇的人物,甚至他还为“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魏公子列传),所以不得不有所避讳。总而言之,互见法既是司马迁作为编撰者对客观史料的一种有意

9、识的安排方法,也充分反映出他受到“为长者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论语)的儒家历史观的的影响,需要在秉笔直书的同时尽量不在本传中言其劣迹过失。二、史料的选择:在选择史料方面,编撰者司马迁向来以客观公正闻名,经常亲身搜集史料和考察具体地点。例如亲自查访历史遗迹“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魏公子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淮阴侯列传),感受并观察各地方风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太史公自序)等。 而其对史料的选择也无不透露出编撰者个人的历史观,较典型者有鲁仲连邹阳列传,此

10、篇中并没有像其他传记一样,以传主的时间为序,将一生经历尽可能地详加叙述。而是以鲁仲连舌战新垣衍,说服平原君不尊奉秦王为帝,通过书信帮助田单迫使聊城守将自杀和邹阳无端受冤屈后上书梁孝王最终得为上宾这三桩事件构成了全篇的主体。我们有理由推测,以司马迁本人兢兢业业的修史态度,不大可能只掌握这些关于人物的事迹,但作为编者,他选取这些事迹有着十分明显的目的性,那就是通过突出这两个人物的言辞与文字来表现他们的不畏强权,敢于明辨是非,纵使遭遇困境也不屈不挠的卓绝风采以激烈后世读者。至于其他一些不甚重要和意义不大的事例,则不加选取,尽量剔除。 还有广为流传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也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特点。本篇开头选取

11、了“和氏璧事件”、“秦赵渑池之会”和“廉颇负荆请罪”这三个主要事件通过叙述两位传主的生平经历,但也没有完全涵盖他们一生的事迹,因为蔺相如的事迹从此几乎湮没无闻,后面除了继续介绍廉颇的生平之外,还用了不少笔墨详细记载了赵奢赵括父子与后来的名将李牧的事迹,并详细交代出秦赵长平之战和赵国末年的战争情况,时间线索一直延伸到赵国灭亡为止。 那么编者为什么不吝篇幅地选取了如此之多与传记二人无关是历史事件在本篇之中呢?实际上这反映了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和对赵国最终灭亡教训的深沉之慨叹。因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都是才干远出常人的名臣良将,为保卫国土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却终不得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而赵国君主屡次听

12、信小人之言,不是不加重用,罔顾忠言;就是削夺他们的职权,逼逃他乡;抑或冤杀忠臣,自毁长城,致使赵国在军事实力尚存的情况下惨遭灭亡厄运。司马迁选取这些事件,表现出他对历史上有过痛苦经历的杰出人物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注,暗含了对统治阶级麻木昏庸的深刻批判,言明其过,并作为历史教训留于后人。三、史料的详略:对于所选取的史料,司马迁在史记之中对其进行了较为得当的详略记叙,既清晰地突出了重要的客观事实,也不免在其中寓有个人的历史观。比如匈奴列传中,司马迁详细记叙了匈奴历史上著名的冒顿单于生平经历,比如杀父自立,吞并东胡,白登之围等历史事件,而对于一些同时代和年代较晚的单于则大多简略记之。这固然是因为冒顿单于

13、开启了匈奴民族的发展壮大的历程,也是为下面匈奴对外扩张后与汉朝发生的和亲与战争过程奠基,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对于汉朝的叛徒宦官中行说,司马迁也详尽地记录了他叛变的经过和为了匈奴风俗与汉使争论的过程,以对这些客观事件的强调表达了编者对此人无比的憎恶与不齿。但也不忘叙述他对匈奴民族发展做的一些贡献,是其尊重客观历史事实原则的体现。 李将军列传中,通过一些仿佛微不足道的小事串联起李广的生平,如“公孙昆邪之泣”、“射石”、“擒杀射雕者”、“斩杀霸陵尉”“坑杀降兵”、“迷路自刎”等。并没有过分渲染李广的战功和业绩,只是对这些细节加以叙写就较好地展现了李广的个性和悲剧命运,使编者对李广本人的同情孕于这些小

14、事之中,把自己对李广这个人物的态度通过客观史料的详略安排表现出来。 至于另一名篇货殖列传,也体现了司马迁史料编辑有详有略的特点,并籍此表达他对从事工商业活动致富者的赞誉。虽然本篇名为“货殖”即“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百度百科“货殖列传”词条),可是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当时全国各地风俗物产,手工商业大体情况的介绍,编者也用很大篇幅列举了很多因手工业和商业发家致富者的例子,比如范蠡、白圭、巴地的寡妇清、乌氏倮等人。这充分表现了编者对这类人物的欣赏态度,是对追求物质利益行为的肯定。而对全国工商业与物产风俗的概述也表明,编者不但关注个体人物的历史借鉴意义,也从宏观上把握整

15、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劝诫政府不可与民争利,应该鼓励手工商业活动,使民众生活富足,造福百姓。这其中既有他个人对工商业的重视思想,也体现出司马迁本人的民本意识。四、史料的虚构:在先秦和两汉时期,文学和史学之间并无明确界限,所以史书中难免出现一些类似于小说情节的虚构部分。所以左传中“成公十年” 中记述晋景公之死时,内容荒诞不经,主要描写了他病重后梦到厉鬼和两个象征疾病的小人躲入膏肓之间,以及巫师对死期的预言,迷信色彩浓厚,显然有失真实。国语周语上的“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必亡”也显然是带有迷信色彩的预言,只可视为后代史料编撰者的一种附会。 而史记的编者司马迁也不免受到这种传统的影响,在魏其武安侯列

16、传中,他记录了巫师发现武安侯死去的时候,被他谗害而死的魏其侯和灌夫的鬼魂正在四周。此处可能暗指武安侯良心的不安,而作者也以此情节对他残忍刻毒的性情进行了批判,但仍包含较浓的鬼神作怪色彩,表明编者本人虽然强调客观修史,也没有完全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不大遵循儒家“不语怪力乱神”(论语)的思想,史料中包含一定的迷信色彩。 在高祖本纪里面,类似“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之类神秘的情节更是数见不鲜。我们可以据此猜测司马迁可能是为了神化帝王的身世,凸显“君权神授”观念的不可动摇,此是儒家天命观思想的体现。但由此也可看出,他并不排斥带有神秘色彩,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