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校联考答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78871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校联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校联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校联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校联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校联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校联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校联考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答案:C 【Azh/zh,xi,du。Bjn/jn,ku,j。Cji/ji,b/p,sh/sh。Dji,fi/fi,zun。】答案:D【惟其:表示因果关系,跟“正因为”相近。此处应改为“与其”,表示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与后面的“毋宁”呼应。A矫枉过正: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B激赏:极其赞赏。C平心而论:平心静气地评论。】答案:B 【A成分残缺。“保证”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地铁工地和车站”加上“的安全”。C搭配不当,主语“法国籍作家”与宾语“国家”不能搭配,应在“成为”前加上“法国”。D语序不当。“应用、发布和制作”应改为“制作、发布和应用”。】答案:C【第句谈关于“成功

2、”的共识,故应排在第一位;第句与第句之间是层进关系,是对“成功”的进一步阐释;第句是说达到“成功的人生境界”的途径;第句具体点明“途径”中最重要的一条;第句中的“他们”紧承第句所举的人物作结。】答案:A【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答案:D 【1.所给句子与上文“俸又檄发东昌、济宁仓粟十万余石为军士月粮,而以德州、临清寄医疗库银易米振济”结构相同,上文用了表示并列的“而”,故本句根据语境也应用“而”;2.“且”与“而”确实都可以表并列,但“且”的语气明显更强,此处宜用“而”。】答案:C【1.先将句子中“俸又言”删去,可见A、B明显节奏不合。2.“乞开纳

3、粟例”中,“纳”的宾语是“粟”,“开”的宾语是“例”,现代汉语中有“开(先)例”之说,如果不在“例”之后断,则于句法不合;3.“令胥吏得就选/富民授散官”一句中,“令”是“使”的意思,“胥吏”与“富民”对举,故在“富民”前断开全题得解。此题需综合运用句法结构、文化常识答题,是全卷中最难的选择题。】8.D【参考答案】(贫民们)即使得到了食物,最终免不了倒地而死,请借给他们布匹和棉花(来御寒)。3分。“僵死”“贷”各l分,大意1分。“僵死”如译为“冻僵而死”也可。【评分说明】1.大意1分落在补充“纵得食”的主语、“纵”和“乞”这三处,对一处不得分,对两处方可得1分。2.僵死,若译为“僵直地死去”,

4、不得分,可以得分的答案:冻僵而死/冻死/倒地而死。3.“贷”译为“资助”、“发放”、“给予”、“贷款”等不得分,“借给”、“贷给”得分。【存在问题】1.偷换概念:把题中的“布棉”视为“棉布”。2.生造词语:把“贷”译为“贷发”,既不是“借给”,也不是“发放”。3.忽视语境:要翻译的这句话是出现在对话中的,同学忽视语境,将其视为客观陈述句,译为:即使得到了食物,灾民们最终也免不了被冻死,于是牟俸给贫困百姓借了布和棉花。4.功底不扎实:“布棉”的翻译五花八门:布衣棉衣、布质棉衣、棉布衣服;“纵”有译为“尽管”的,有译为“虽然”的,就算知道是“即使”,也有好一批同学错写成“既使”。至是被祸,皆知为直

5、诬,然无白其冤者。(4分)【参考答案】到这次(他)遭到祸患,(人们)都知道他是被汪直诬陷的,却没有为他辩白冤情的人。4分。“被”1分,“为直诬”被动句式1分,“白”1分,大意1分。【评分说明】按评分标准操作。“被”译为“遭到”,同义的“遇到”、“蒙受”皆可;“为直诬”必须译成被动句;“白”译为“辩白”或同义的“申辩”“申诉”“洗刷清楚”“澄清”皆可,但译为“表白”“告诉”“说出”“禀报”甚至“平反”则不可;“大意”视基本合乎原意,主要看三个评分点之外的地方(如“至是”“直”的翻译,“被祸”的主语,“皆知”的主语)是否大体合乎原意,若明显不靠谱则会被扣除这一分。【存在问题】“被祸”译对的学生不够

6、半数,多数将“被”视为表被动;“为直诬”有少数学生未译成被动格式;“白其冤”译得不恰当的学生也为数众多;另外没想到的是“至是”(到这次/到这时)也普遍不能准确译出,还有部分学生弄错“被祸”的人,也有部分学生看不出“直”是个人名,还有少数学生以为别人是因为惧怕而不敢为牟俸鸣冤。从这个并不难的翻译题的评卷情况看来,文言基本功仍需加强。(2)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牟俸的“性严”?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分)【参考答案】牟俸巡察云南时,南宁伯毛胜镇守金齿,牟俸列举了他违法放纵的罪行,将吏们都被震惊。牟俸任苏州、松江巡抚时,故意打击压制当地的世家大族,禁止他们收缴私租,并让富户们拿出大量粮食用来赈灾。

7、牟俸在江西时,与人一起造成了许聪的冤案,人们大多非议他利用法律条文给许聪加罪。3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找出的事例能体现牟俸的“性严”即可给分。【参考译文】牟俸,是巴州人。景泰初年中进士,被授予御史的职务,巡察云南。南宁伯毛胜镇守金齿,牟俸列举了他违法放纵的罪行,将吏们都被震惊。天顺元年,他出京担任福建佥事。成化初年,晋升为副使。不久,调任江西按察使。成化八年,牟俸以左佥都御史的身份担任山东巡抚。当年年成不好,他请求打开济南仓库储备的粮食,降价卖给百姓,又让临清收关税时收米和麦子来救济百姓。他的意见都被采纳。当时发生了大饥荒,百姓们虽然得到赈济,可是饥民太多,辗转迁移的人越来越多。牟俸请求

8、朝廷下令邻近的巡抚和巡按根据灾民所到的地方加以安置,秋天收成的时候发路费给他们回家恢复从事的职业。他又请求全部免除州县欠交的赋税。朝廷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又下令移用临清仓库储备的十万石粟米赈济灾民。到当年七月,牟俸又进言说,公家和百姓都已陷入困境,救灾没有办法,请求放开私人捐粟买官的旧例,让小吏能被选为官员,富人能被授予没有具体事务的散官,并且截留漕运的粮食以备赈灾。十月又进言:“现在救灾只解救贫民的饥饿,没有考虑他们受冻。贫民们即使得到了食物,最终免不了倒地而死,请借给他们布匹和棉花来御寒。”皇帝都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牟俸又发文书散发东昌、济宁的仓库十万石粟米作为军士每月的口粮,用德州、临

9、清寄存的库银买米赈济灾民,他上书承认自己犯了擅自行事的罪行。皇帝特别宽恕了他。不久,移用河南交纳的边粮救济山东,另外拨给银两作为边饷,山东应该交纳的租粮二十万石留给本地赈灾用。成化十年又发生饥荒,他请求打开仓库借出粮食。他担任山东巡抚五年,为赈灾之策尽心尽力,救活的饥民不计其数。牟俸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改任苏州、松江巡抚。牟俸性情严苛。因为管辖的地方有许多世家大族,牟俸想故意打击压制他们,于是就禁止收缴私租,劝说富户拿出稻谷以备赈灾,数量动辄以千石计算,怨恨和非议声很多。宦官汪直到南京办事,有人诬陷牟俸。汪直回京以后,没有揭发他。牟俸原先在山东的时候,与布政使陈钺斗气,互不相让。后来陈钺随口说了

10、牟俸的缺点,汪直相信了他的话。成化十四年,牟俸到京城议事,汪直请求朝廷捉拿牟俸将他关进监狱。在此之前,牟俸亲近的学士江朝宗服丧期满回朝,牟俸到九江迎接他,两人一起乘船东下。他们经过的地方,官员们的宴请很丰盛。汪直于是认为江朝宗为牟俸说好话,一起把他们关进监牢。讼词牵连到佥事吴扁等十多人,他们一起被逮捕。拘囚了半年后,牟俸被贬到湖广。牟俸在江西的时候,与人一起造成了许聪的冤案,人们大多非议他利用法律条文给许聪加罪。到这次他遭到祸患,人们都知道他是被汪直诬陷的,却没有为他辩白冤情的人。过了一年,他死在了谪戍的地方。【参考答案】一个因即将送别心上人而独自倚栏(暗数落花)、无奈感伤的女子形象。3分。“

11、送别心上人”“独自倚栏(暗数落花)”各1分,“无奈感伤”1分。意思对即可。【补充说明】情感内涵1分、情感基调1分,细节刻画1分。(情感内涵写成等待丈夫、思念情人,不给分。情感分析前后矛盾,不给分。例如,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自由清闲、落寞孤独、忧愁满面的女子形象。)【评分示例】3分:刻画了一个即将与丈夫分离,梳妆后独自靠在阑干边,默默地数着落花,内心忧愁,不舍的“待别”女子形象。刻画了一个妆罢倚栏,默数落花,心中却为离别而伤悲的闺中女子形象。2分:上片刻画了一个孤独、忧愁的女子形象。化完妆,女子独自一人倚在阑干上,悄悄地数着地上的落花,愁绪满怀。描绘了一个与爱人离别而独自忧伤的闺妇形象。1分:刻

12、画了一个盼望丈夫归来,愁绪满怀、孤独的女子。上片刻画了一个孤独、愁苦、伤春的女子形象。0分:等待丈夫回家的女子形象。描写了一个孤苦无依,妆成无人赏的深闺怨妇。【同学问题】1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规范。题干表述是一首词,有些考生却当作一首律诗。问题是“上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同学的答案“刻画了一个独倚阑干,在梨花雨、落红、残云等陪衬下,望着远去行舟的一位送行女子的形象。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惨淡的送别情与惨淡的风景结合在一起”。2错别字现象较严重。惆怅写成“愁怅”,忧愁写成“幽愁”。3贴标签现象依旧存在。例如:上片运用梨花雨、落红等意象,刻画了一个寂寞、思念爱人的女子形象。(2)下片最后

13、两句在表情达意上包含了哪两重意蕴?(4分)【参考答案】一方面点明了“柳洲待别”的词题,传达了画中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一方面由画面转到现实,表达了词人自己与刘跃如的送别之情。4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评分说明】这一小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全词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句意,分析关键句子所蕴含的作者情感的能力,属于诗词赏析的基本要求。也与13、14年广东高考语文卷该题的形式保持一致。学生大都能从离情别意这一角度理解该词下片最后两句所要表达的意蕴。但要学生体会到离别的两个层次却很难,绝大部分考生要么只谈及画中女子的离愁别恨,要么只提及诗人与友人刘跃如的别情。很少有考生能读懂作者“将诗人与友人的别情跟所题

14、之画意交融起来,通过画中的男女伤别情绪的生动刻画,来表达自己与友人刘跃如的离别之情”的主旨。因为要理解此词“由画中情转到了词人送别友人的当时情”的意蕴,需要有相当的文学素养,而这种素养已经超出了考试大纲中对古诗文“浅易”的要求。当然,如果考生能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将诗题、诗句、题干信息做综合考量,还是能够有所体会。因为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这首诗的标题就揭示了写作的事件和基本内容。而诗歌的尾句常常卒章显志,或隐含主题。所以要体会

15、下片最后两句在表情达意上包含的意蕴,就要联系诗题和全诗内容,从整体上理解诗歌。正是基于上述两点,所以在阅卷过程中,只要考生能只谈及画中女子的离愁别恨,或提及诗人与友人刘跃如的别情,我们都会酌情至少给两分。如果两方面都提及,则满分,即使作答内容并没有提到“由画中情转到了词人送别友人的当时情”这一关键点。【关于参考答案的一点看法】第一个要点是否可以这样说:点明了这首词的题目中“柳洲待别”这一画题,表达了画中人(女子)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第二个要点可否这样表达:由画面转到现实,照应词题中的“送刘跃如”这一内容。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刘跃如时的不舍之情。【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词,也是一首送别词。此词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将诗人与友人的别情跟所题之画意交融起来,通过画中的男女伤别情绪的生动刻画,来表达自己与友人刘跃如的离别之情,颇具新意。词的上片,着重描写了画中女子的离愁别恨。“轻暖轻寒无意绪,朝来几阵梨花雨”,一开头即点染出了画面所呈现的季节:乍暖还寒,到处飘洒梨花雨的春季。春季本是繁花争艳、令人心旷神怡的时节,然而画中的这位少女却觉得“无意绪”,因为她的心上人将要离她远行。此情此景,那依依的春柳,似是无力举起的纤纤素手,那飘洒的梨花雨,恰如伤心难耐的离别泪水。紧接着的“妆成独自倚阑干,暗数落红愁不语”二句,是那位女子“无意绪”的具体表现,常人道“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