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高中历史 必修1-2-3笔记(完整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18663012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高中历史 必修1-2-3笔记(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高中历史 必修1-2-3笔记(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高中历史 必修1-2-3笔记(完整版)(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1中国历史 专题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一、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灭商建周。( )2.目的:巩固统治。3.对象:王族子弟(主要)、功臣、商朝旧贵族。4.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5.权力: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统治权。6.义务:向周王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纳贡述职)7.纽带:土地和义务。8.封国:燕-深入东北最远;鲁-位居最东;宋-封商代旧贵族9.影响:(1)积极:周的文化形式覆盖黄河中下游;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2)消极:后来,诸侯兼并,周王权威削弱,造成分裂割据。二、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按血缘

2、宗族关系分配和继承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内容:(了解)(1)周王以嫡长子继承,是天下大宗;(2)其余诸子为诸侯,对周王是小宗,在本国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3)诸侯的其余诸子为卿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4)从卿大夫到士,是同样的大、小宗关系。3.特点:嫡长子继承(核心)、等级森严、血缘亲疏。 4.影响:(1)大范围内影响中国社会结构; (2)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3)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4)其内涵至今仍体现在我们的生活和观念中。(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祭祀祖先、圣人,渴望家人团聚) 三、二者关系

3、(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2)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专题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的统一;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郡县制) 一、“六王毕、四海一”(秦的统一) 1.秦朝建立(前221):前230-前221,秦国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意义:结束长期战乱;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2.拓展疆域:(1)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修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2)开凿灵渠-沟通湘江、漓江(以补充兵员军需),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岭南归入中央管辖的开端)。(3)在“西南夷”地区(云、贵

4、、川)开辟“五尺道”,并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4)意义:扩大了帝国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二、海内为郡县(郡县制) 1.内容:(1)“郡”直属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行政、兵事、监察;(2)“县”(少数民族地区称“道”)隶属郡,下设“乡、里”基层行政机构;(3)“亭”负责地方治安,兼管公文传递。2.特点:(1)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与分封制的最大差别) (2)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3.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三、百官公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1.皇帝制度: 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确

5、立皇权至上。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1)三公:丞相(助皇帝理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2)九卿:略(3)其他:中尉(管京畿治安);将作少府(管宫廷工程)(4)运作方式:议政(以“朝议”讨论军政,作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可集思广益,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嬴政晚年,遭破坏。四、汉承秦制-西汉大体沿袭秦的制度;汉武帝设13部刺史加强对地方控制。专题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考点: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汉武帝的集权措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的集权措施;元的中央官制与行省制度)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 1.创立:嬴政。2.特点:(1)皇权独尊,集行政、司法、军事权于一

6、身;(2)皇帝决定法律、政策; (3)以维护皇权、服务皇帝为基本原则;3.弊端:皇权有独断性,随意性,影响政治决策;二、君权与相权 1.西汉:(1)汉武帝频繁换相,打击相权;(2)由亲信近臣组成内朝(中朝)参与决策,削弱外朝(丞相为首);2.隋唐:(1)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门下省设政事堂(宰相议政),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等同宰相,相权分散。3.宋朝: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分散相权。4.元朝:大体沿用宋制。5.结果:君权加强,相权削

7、弱。三、监察制度 1.秦朝:有监察机构,有监察官员(中央-御史大夫,郡-监御史);2.西汉:汉武帝设13州部(监察区),各设刺史1名监察,加强对地方控制;3.唐朝:御史台-定期到京都监狱监察;4.宋朝: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5.元朝: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6评价:有利于监察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效有限。四、选官制度的变化 1.世官制(贵族世袭官职)选官标准:家世门第。2.察举制(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1)汉武帝时兴起-选官标准:品行(孝廉)、才能。 (2)魏晋演变为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依据:先是德才,后是门第。(3)

8、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对象、内容、方式、程序有封闭性。3.科举制(考试选官)(1)隋朝创立,明清演化为八股取士。(2)评价:a.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b.保证官吏来源、素质,行政效率;c.有益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d.从追求公平、公正角度看,有合理性;e.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阻碍思想、文化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五、行省的设置 1.目的:加强辽阔、多民族国家的统治。2.概况:(1)以行中书省(行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全国设10个;(2)设2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青海部分);(3)行省下设路、府、州、县;(4)

9、管理: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加以控制。3.意义: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后世沿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秦汉:郡、县,后来,郡上设州; 唐:道、州、县;宋:路、州、县; 元:行省、路、府、州、县;专题1-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 一、明太祖废除丞相 1.原因:吸取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的教训。2.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3.影响:加强君主专制(专制主义);繁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二、明成祖设内阁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2.性质:备皇帝顾问的内

10、侍机构。3.评价:(1)无法定地位,无决策权;(2)无明确职权范围;(3)非中央行政机构;(4)不制约皇权;(5)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加强了君主专制;(6)因担心内阁威胁皇权,以司礼监太监牵制,宦官参政是明代政治黑暗原因之一。三、清雍正设军机处 1.直接目的:适应西北军务需要。2.特点:实行密折制,保密性高;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小;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3.职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不决策,只执行),按皇帝旨意办事。4.影响:君主专制(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必修1专题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考点:18401900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

11、抗。一、列强入侵(国门洞开) 1.背景: 西方资义迅猛发展,急需广阔的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 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中国地大人多,成为其目标;2.南、马、辛条约的内容(书p24-25)(记忆)3.影响: (1)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关税、贸易、司法等主权; (2)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丧失经济独立地位; (3)中国国门被迫打开,逐步沦为“两半”社会; (4)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掠夺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 (1)直接原因:马条约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开端: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3)概况:列强在

12、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方式)。 (4)影响: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可能沦为殖民地)2.“门户开放”政策(美提出)(1)背景: 瓜分狂潮时,美忙于“美西战争”,战后想染指中国,但军力无法与列强抗衡; 为满足工商界进入中国市场的要求;(2)内容: 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既得利益; 要求列强开放“势力范围”,使美国“利益均沾”;(3)实质: 为缓和列强间的争夺,消弭中国人民反抗,由列强在华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4)影响:从列强争夺中国到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局面形成。三、列强侵华趋向 1.赔款:越来越多; 2.割地:越来越大;3.开口岸:从东南沿海-整个沿海-长江流域-内地; 4.经

13、济侵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5.侵华方式:直接侵华-“以华治华”;必修1专题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三元里人民抗英 1.概况: 1841年,三元里人民痛击行劫英军,包围广州四方炮台,并诱敌至牛栏岗围攻。再度包围四方炮台,被广州知府解散,人民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 2.意义: 中国近代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表现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1)“二鸦”后,英俄力图在新疆扩张势力; (2)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率军侵占新疆,成立“哲得沙尔汗国”,得到英俄支持 (3)俄国出兵占伊犁。 2.过程: (1)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 (2)从肃州

14、(酒泉)西征,“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收复新疆(除伊犁); (3)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4)在“左”军事支持下,曾纪泽据理力争,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 (5)根据左宗棠建议,在新疆设行省,加强了对新疆的控制(1884)。 三、黄海海战 1894,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时遭日偷袭; 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率军英勇作战; 双方互有损失,北洋舰队主力尚存。四、反割台斗争 1.背景: (1)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2.过程:丘逢甲、徐骧率义军,刘永福率黑旗军在大甲溪痛击日军;最后,台湾沦陷。3.意义: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反对侵

15、略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载史册。五、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1.原因:19c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过程: (1)原名义和拳,是山东、直隶的反清秘密组织; (2)在袁世凯镇压下,从山东转至直隶,向京津发展; (3)廊坊阻击战,抗击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4)清宣战,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5)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3.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反帝爱国的光辉一页; (2)体现了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反对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3)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主要) 必修1专题2-3 伟大的抗日战争 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一、侵华日军罪行 1.背景: (1)亡华,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