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朝定鼎中原的一功臣多尔衮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501544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清朝定鼎中原的一功臣多尔衮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论清朝定鼎中原的一功臣多尔衮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论清朝定鼎中原的一功臣多尔衮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论清朝定鼎中原的一功臣多尔衮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论清朝定鼎中原的一功臣多尔衮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清朝定鼎中原的一功臣多尔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清朝定鼎中原的一功臣多尔衮(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清朝定鼎中原的第一功臣多尔衮摘要: 多尔衮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满族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满洲贵族入主中原过程中,多尔衮以非凡的才略和胆识,在军事、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清王朝定鼎中原、完成国家统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关键词:清朝;多尔衮;定鼎中原;第一功臣1643年8月,当皇太极率清军经过松山、锦州两大战役,大败明朝官兵,雄心勃勃,正要进军中原之际,却突患脑溢血暴亡。但半年之后,清军却能够一举入关,定鼎北京,实现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一统大业的宏愿。实际执导并完成这一帝王之业的是清史上第一位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摄政的七年,是清初历史上关键的七

2、年,作为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和决策人,他“统众入关,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划,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 列传五睿忠亲王多尔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92为清朝定鼎中原并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一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他自幼聪明果敢,深得努尔哈赤的钟爱和器重。十四岁起即被授权“使领全旗”军队,十六岁随兄皇太极出征蒙古,十七岁起征明。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多次立功。清太宗崇德八年(1644),多尔衮驱雄兵入关南下,直抵大明帝国兖州府,诛杀鲁王以下数千人,劫掠三府、

3、十八州、六十七县,掳获大量金银、牲畜及人口,明各地援军,只能尾随其后,不敢与之抗争,清军军威大震。皇太极去世时,多尔衮已是功名显赫的亲王、千军万马的统帅,其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都已跃居诸王之上;皇太极去世后,他成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能与其相抗衡的,只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在双方剑拔弩张议立嗣君的会议上,多尔衮明智地退让一步,主动提出了拥立皇太极六岁的儿子福临为帝,由他自己和豪格的拥立者、堂兄济尔哈郎共同辅政的折衷方案,从而避免了一场骨肉相残的权力之争,开创了清朝第一次亲王摄政的历史。(一)历史的机遇多尔衮从临朝摄政之初,就积极地为大清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当时形势瞬息万变,李自成最终攻入北京, 一举

4、推翻明王朝,但由于农民军所建立的政权迅速腐败,给了已具有相当实力的清统治集团一个极好的历史机遇。秘书院大学士、八旗都统范文程向诸王呼吁:“窃惟承丕业以垂休万异者,此时;失机会而贻悔将来者,亦此时。” 清史列传卷五范文程M.北京:中华书局,1987.39多尔衮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也早已看到这一点,并积极筹划入主中原大计。而此时山海关明总兵吴三桂的投靠,更是天降良机,多尔衮立即调遣兵马,奔赴山海关,迈出了进军中原的第一步。(二)山海关大战清顺治元年(1644)四月, 当多尔衮率十多万八旗军队离开沈阳,抵达翁后(今锦州附近),逼近宁远(今兴城市),正商议如何对付明平西伯、宁远总兵吴三桂的军事力量时,突

5、然接到当时正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派亲信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送来的投降书。阅书后,多尔衮方知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北京,崇祯帝上吊、明朝已经灭亡的消息,顿时显得格外高兴,认为这无疑是进取中原的大好时机。因此即答书吴三桂曰:“我国欲与明修好今则不然,惟平定中原,与民休息而已。予闻流贼攻陷京师,崇祯帝惨亡,不胜发指,用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必灭贼,出民水火。伯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勿因向守辽东与我为敌,尚复怀疑。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国仇可报,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 列传五 睿忠亲王多尔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92转而,将出师伐明改称

6、代明伐罪,替崇祯帝报仇,继续向西前进。十四日,清军进驻连山(今锦西市),吴三桂请速进兵;清军依言,连夜移师宁远,抵沙河(今绥中附近);十五日,距山海关十里,清军按兵不前,以观形势。 四月二十一日,多尔衮率军至山海关外与唐通率领的起义军交战。因未料到清军突袭,加之军事力量对比悬殊,起义军在失败后迅速撤离战场。二十二日,清军顺利抵达山海关,吴三桂开门迎接,清军遂从南门、北门、关中门入,进城后多尔衮登高远望,见起义军自北山横亘到海列阵,千军万马,声势浩大。于是,急召诸王、贝勒、公、固山额真及护军统领开会商议对策,多尔衮说:“敌众我寡,不可轻击,不可躁进。吾观敌阵,虽排列有序,但首尾不相顾,我军如向海

7、对敌阵尾,依次列阵,待其衰而击之,必能胜。须各努力,破此则大业成矣。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 列传五 睿忠亲王多尔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92当日,山海关大战拉开帷幕:吴三桂倚仗清军撑腰,首先率军拼死冲杀,遭起义军迎头痛击。战不多时,吴军便被团团围住,吴三桂也成为瓮中之鳖。在这关键时刻,清兵突然从起义军背后蜂涌而出,锐不可挡。吴军见援兵杀来,便对起义军发起反击。在清吴两军内外夹击之下,起义军将士伤亡惨重,大将刘宗敏也负重伤,李自成不得已下令收兵,且战且退,清吴两军紧追不舍,直至四十多里才鸣金收兵。此役以起义军失败,清军俘获明晋王朱审煊及驮马、缎匹无数的胜利而结束。从此,清军打开了进入

8、关内的通道,为清朝定鼎中原奠定了基础。(三)迁都北京,统一全国清军入关后,对于清朝应否建都北京,要不要统一中国的问题,统治集团内部有着激烈的争论。当时多尔衮的同母兄八王阿济格反对迁都北京,言于多尔衮曰“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海山,可无后患。” 清通鉴卷一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705多尔衮不同意这种胸无大志,专事屠戮的狭隘的民族压迫政策,他认为“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人心未定,不可弃而东还。” 清通鉴卷一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705同时由于清军入关速度较快,从盛京到北京路上,因“新经兵火,四野赤地,漕运不通”,“

9、而公私储积,荡然无余,刍粮俱乏,人马饥馁”,“迁徙之际,上下之所仰赖者只是积年陈腐之米而已。” 李朝实录仁祖卷四五 二十二年七月辛丑 第444页官兵人皆安土重迁,对于立即迁往北京,“多有怨苦者。” 李朝实录仁祖卷四五 二十二年八月戊寅 第448页在这内外交困的同时,“京城民讹言秋七八月将东迁”,“将纵东兵肆掠,尽杀老壮,止存赤孩。”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 列传五睿忠亲王多尔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92多尔衮对京城内外的这些谣传,坚定表示:“燕京乃定鼎之地,何故不建都于此而又欲东移?” 清世祖实录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62又说:“尔曹试思,今上携将士家属不下数万,与之俱来

10、者何故?当安燕京军民也。昨将东来各官内,命十余员为督、抚、司、道等官者何故?为统一天下也。已将盛京帑银取至百余万,后又转运不绝者何故?为供尔京城内外兵民之用也。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 列传五睿忠亲王多尔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92多尔衮表示要不惜排除一切困难迁都北京,以表其统一中国的决心。顺治元年五月初,清军至通州, 多尔衮命阿济格经略江南,多铎率军追击起义军。与此同时,他率领众官进入北京,原明文武官员出迎五里外;进朝阳门,老幼焚香跪迎。多尔衮下令随征清军入城,勿入民宅,故民安如初, 清军很快在北京站稳了脚跟。九月,顺治帝在济尔哈朗的护送下由沈阳来到北京。十月初一,顺治在北京定鼎登

11、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清晨,在诸王及文武百官的护卫下,顺治亲至天坛宣读告天礼文,正式宣告清王朝对全国统治的开始。定都北京后,多尔衮命令清军紧追农民军,“时自成已为豫亲王多铎所败,弃西安据商州。上命多铎转趋江南,而命阿济格追剿流贼。” 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又命和硕肃亲王豪格直趋山东,平定地方土寇。“顺治元年是冬,命征山东土寇,则定济宁土寇平。” 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至此,北中国疆域大部括入大清版图。多铎跨越江、淮,席卷江、浙、闽等地区,多尔衮再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同衍禧郡王罗洛辉、贝勒尼堪等西征”深入大西南,全歼张献忠起义军主力。顺治五年(1649)九月,命

12、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征湖广” 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两军大获全胜。至此,南中国大部分地区也逐渐归入大清版图。从顺治元年至七年(1644-1651)前后,多尔衮以凌厉的军事进攻,占领了大体相当于大明帝国疆土的广袤地区,建立了一个以北京为政治中心的新兴大清帝国,完成了大清一统基业。对此顺治帝亦作出相应反映,加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命礼部建碑纪绩。幼帝福临完成了祖、父两代人的帝国梦想,而这一切得以实现的第一功臣当属多尔衮。二以多尔衮为代表的满清贵族迁都燕京,就是要建立长久统治,“帝王君临天下,莫不欲国祚长久,传之无穷” 鞑靼战纪(意)卫匡国。作为摄政王,多尔衮清楚:在

13、烽火未息、百业待兴的草创时代,要想建立稳固的统治必须靠文治,即制定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措施来巩固初定中原的清政权,所以他采纳了范文程提出的文治方略,并结合清军入关后的实际情况,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一)安抚官民,稳定社会多尔衮入关后,谕明内外官员等。“各衙官员,俱照录用仍以原官录用。兵丁愿从军或愿归者,许该管官送至兵部,分别留遣。” 清世祖实录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57清兵入燕京后,立即谕礼部:“战乱之后,必有鳏寡孤独,谋无生计,及乞丐街市者,着一一察出,给予钱粮恩养。” 清世祖实录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62他深知战乱之后,人民罹难,心怀惊恐,只有尽快使百姓各事其业,有

14、安定的生活,整个社会秩序才能进一步稳定。多尔衮一再申明清兵入关,是为救百姓于水火,为雪明臣亡国之耻,大清国能“念累世之宿好,弃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驱除狗鼠;入京之日,首崇怀宗帝后谥号,卜葬山陵,悉如典礼;亲王将军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勋戚文武诸臣,咸在朝列,恩礼有加;耕市不惊,秋毫无忧。” 清通鉴卷一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708 鉴于故明覆亡教训,多尔衮一直把安民工作视为重点。严煞地方刁民无事生非,相互告讦,陷民于罪,制造混乱的刁竞之风。经过坚持不懈努力,“自关以西,各城堡百姓逃窜山谷者,皆返乡里,发迎降。遂以捷音驰奏。” 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多尔衮的安民之策

15、,对稳定后方,保证军事上的胜利进军,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整饬吏治,严肃政纪清兵刚入关,传谕明官民书中就表明:“我朝臣工不纳贿、不徇私、不修怨,违者必置重典。” 清世祖实录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63同时对所用的旧明官吏也明确表示:“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此后官吏犯赃,审实立行处斩。” 清世祖实录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63多尔衮深深认识到,吏治清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保证之一。吏治不清,则天下难宁。他总结前明之所以灭亡的重要教训时说:“明国之所以倾覆者,皆由内外部院贿赂公行,功过不明,是非不辨。今内外官吏,如尽洗从前贪婪肺肠,殚忠效力,则俸禄充给,永享富贵。如或仍前不悛,行贿营私,国法俱在,必不轻处,定行枭示。” 清世祖实录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64要求吏治清明,不仅是对所录用的明旧臣如此,对满族诸王群臣,也是同样要求。他曾传谕满族亲王、贝勒及权贵们说:“今荷天佑,底定中原,宜各殚忠诚,永保富贵,有贪婪不检,自蹈罪愆者,虽有功不叙。勿得苟且一时,失子孙久远之计也”。 清世祖实录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64多尔衮对贪官污吏的惩治是非常严厉的。不管是封疆大员还是州县小吏,不管是京官还是地方官,多尔衮都严惩不贷。如吏部有四名书办小吏,有“赃私数万”,多尔衮闻讯大怒,立刻发下旨意:“朱国栋、白元灿著刑部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