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信息学院的郭帅的论文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79676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信息学院的郭帅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气信息学院的郭帅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气信息学院的郭帅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电气信息学院的郭帅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电气信息学院的郭帅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气信息学院的郭帅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信息学院的郭帅的论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程 名 称:中外文学术论文写作学 院: 电气信息学院 专 业:控制工程 学 生 姓 名:郭帅学 号: 212013085210003指 导 教 师:卞军日期:2014年4月15日- 11 - / 13高校研究生的科研之路摘要:科研能力是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它是研究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科研能力的培养也一直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的重头戏。研究生教育作为整个研究生链的初级阶段,更强调对学生科研能力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提高。本文围绕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

2、的一些问题及原因,从学校、导师、学生三方面论述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些措施。关键字:研究生;科研能力;文化素质;质量管理;解决措施1. 高校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文化修养影响深远。自从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文化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中大规模、全方位展开。教育部通过在高校设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提高了学生人文素质与道德修养等,但目前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不少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尚未清晰明

3、了,常常将其狭隘化;缺乏长远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建设中存在诸多误区;急于模仿国外经验,未能通过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扩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资源等等。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值得高校思考的主题。1.1 厘清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大量探讨。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素质教育要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在教育部1998年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杨叔子认为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当成文化素质教育的最核心任务,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在这个观点的引导下,许多理工科院校

4、开设了大量的人文学科课程,目的是改善工科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缺乏的状况,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研究者则又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们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虽然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程度不一样,但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看成是文化素质教育中最全面、最本质的要素。同时进一步指出,文化素质教育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使命与任务。总之,我国教育界是在针对大学生专业教育培养所造成的知识狭隘、文化素质普遍缺失现象,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的理念,提出并倡导在大学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以笔者看来,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指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更应

5、该包括创新思维与批判意识。如果不能对这一内涵有全面的理解,也很难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1.2 当前文化素质教育建设中的问题第一,混淆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很多工科高校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即是传播人文知识。在实践中,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大量的人文学科课程,想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际上,这是把文化素质教育狭隘化的一种表现。前面已经探讨过,文化素质教育应包含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培养两大内容。文化素质教育不能满足于把传授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当成自己的目标与任务,而是要传授思维方法与批判能力,要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基本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第二,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

6、教育对立起来。许多高校在基于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改善专业教育造成的知识褊狭的背景下开设文化素质课程,一是为改善工科学生的人文知识缺乏状况,二是通过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及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依然存在着相互对立、“两张皮”的现象。很多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并未给予充分的认识,而是将其当做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只是改善知识结构的一种方式而已。如果高校不认同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不精心组织、设计课程并做出长远的计划与安排,文化素质教育只能成为空谈。第三,文化素质课程设置散乱、随意性强。一般来说,我国大学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呈现出散、乱

7、、杂的状况,缺乏精心设计和整体规划。主要体现在课程随意拼凑,常以概论型、常识型或者休闲型为主;教学内容肤浅,难以体现综合性、跨学科性及师资水平普遍差强人意等方面。学生对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效果依然是一般性知识点的获得,难以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批判思维的人才。第四,文化素质教育功利主义色彩浓厚。许多高校认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在整个本科生教育中占据很小的比重。对于教师而言,文化素质课程不能对自身评职称、晋级、科研等方面带来根本性利益,因此对此项工作没有兴趣;对学生而言,学好专业课才是找好工作或者考研的基础,学习文化素质课程是为了完成学籍管理制度中学分要求的任务。2.

8、 高校研究生科研的质量管理2.1 一般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能如图(1)所示科技处科研科开发科成果科军工科办公室专利中心图(1)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能图2.2 高校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构调整的必要性与原则性2.2.1 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构调整的必要性随着时代发展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和社会给大学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科技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均对研究型大学

9、的使命、任务与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部周济部长在讲话中也多次强调“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又是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所有这些均要求象高校这类研究型大学都要具有承载重要使命的、运载机制灵活、执行力度有力的科研管理体系。面对这样重大的历史机遇和艰巨任务,目前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科研力量分散,科研缺少长期性的、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目标,科研整合程度低,“单兵作战”、“作坊经营”;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难,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交叉学科、新兴学

10、科不能得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等,已开始不能适应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有的甚至成为障碍,进行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构调整已是大势所趋。2.2.2 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构调整的原则性第一,目标明确原则,就是要利于形成“构筑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的科技体制与政策环境。第二,高效运转原则,就是要有效整合学校科研力量,打破传统建制,鼓励交叉、辅助新兴,放眼世界,集中力量搞科技创新与突破。第三,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围绕国家重点行业乃至世界相关行业前沿领域,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整合人才,放大科研体量,筑巢引凤,尽快形成科研团队集团化新局面。第四、强化服务原则。就是要有针对性地投入到

11、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加大科研成果的转移与孵化,加大对行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加大对自身科技服务品牌的持续塑造,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共赢。2.3 高校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构调整的目的、任务与职能学校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构调整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整合学校科技资源,推动校内以科研为主的科研机构和队伍的迅速发展,扩充并集中学校研究力量,使学校科技工作规模迅速扩大、质量持续提高,最终实现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一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整合优化科技管理职能和业务流程,抓大放小,全面提高学校科技管理的水平和效

12、率。二要建设一批专职科研机构。通过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一批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在内的具有高校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专职研究机构和团队,从而提高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促进学科交叉与创新,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三要建设一支专职科研队伍。通过人事、财务、科研条件等各方面制订和完善各项专门政策,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进一步强化团队合作,全面扩大学校的科研力量。四要通过上述措施,全面构建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高校的科研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实现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学校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构调整的主要职能包括:一要全面负责学校的科技管理工作;二要在做好学校目前已有的各

13、类科研机构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科研为主的科研机构(简称“专职科研机构”)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三要配合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做好学校专职科研队伍的人员聘用、考核、岗位聘任等管理工作。2.4 高校科研管理体系运行的基本措施2.4.1 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传统的科研管理为控制管理,往往由组织来决定研究者的分工,属被动管理,不利于科研积极性的发挥。为此,在科研管理中必须引进科学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个研究者个人的积极性。大部分高校对教师从事科研工作都有相应的奖励办法。但它们主要集中于对科研成果的奖励上。科研工作投入大、过程缺少有效的量化考核办法,教师为科研所付出的劳动难以

14、计入工作量。尤其是,一些科研项目具有较大的探索性、创新性,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研究风险较大,研究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体现。这种现状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得科研人员的探索精神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受到抑制,科研项目实施质量下降。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激发研究者的内在动力,显著提高研究成果的完成率、课题立项产出率等。高等院校要本着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根本原则,结合本校实际,从目标激励、管理激励、协作激励、竞争激励、团队激励等方面设置全面的激励措施,适当加大奖励力度。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分子的职业特点、文化心理,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奖励,不仅重视物质奖励,更要注重精神奖励。以往高校科研人员都隶属于某一个院系

15、,一边从事科研一边从事教学,没有过多地自由参与其他部门的科研活动。应该通过制度设计所,让科研人员成为独立于专业甚至学科之外的独立体,不仅可以自己进行一些基础研究,也可以主动或被聘请参加一些本部门或外部门的科研活动,在该科研活动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2.4.2 强化课题组管理及其体制建设科研课题组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核心,课题组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取得成功。因此,任何轻视或削弱课题组地位的认识和做法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重视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课题制的有关精神,课题由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负

16、责人对完成项目承担法律责任。但是,长期以来,科研项目管理实行的是重大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基金项目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所有项目按照省部或厅、校、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体制,而对课题组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课题组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之间的权力、责任、利益没有明确界定,课题组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课题组凝聚力差、随意性大,使许多课题不能够按计划完成,甚至导致项目中止。在问题上,很多高等院校都在进行探索,希望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2.4.3 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科研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1)评价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