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数学评课平均数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8469792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数学评课平均数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年级下数学评课平均数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数学评课平均数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数学评课平均数人教新课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下数学评课-平均数人教新课标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新制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依据这些基本理念,在“求平均数”一课中,努力营建一种认知、生活、情感、人格等谐调互动,共同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型的生活大课堂,从而使学生从学习中汲取一种理性精神,积淀一种数学文化。具体到“求平均数”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点:一、关注生活、改单一的学习内容为重视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多维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

2、理解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从而造成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也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为了体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上课伊始,“学生调查了我校学生家庭住房情况,从中提取的几条信息。”先呈现出房屋的总面积,让学生比较那一家的住房条件好一些,在学生争议中引导学生建构新的分析材料

3、,出示每户人数这两个量的信息,再引导学生分析。“是否可以用第一层次的信息进行比较”的引入令学生迷惑不解,有的认为能,有的认为不能,这样就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心中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与兴奋状态,同时自觉的参与了知识背景的构建与生成,使学生体会他们所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生活的数学”,从而将原来静态知识动态化,将数学的材料实践化,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与争论中看到了知识的成因,突现了思维的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产生的必要性。二、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常常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但同时

4、这种理解又是最具个性的。珍视这种最初的朴素思考,并抓住契机及时引导,不仅能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保护儿童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有利于他们相互启发,培养开放、创新的品质。在丰富的“数学现实”中学习数学,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因此,让学生收集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材料,并进行汇报。在汇报中学生带着个人的角色去参与解说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时,对社会实践作出自己的决策,同时,让学生在运用这些生活中的具体数据,小组同学合作研究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的实践魅力,在这些活生生的事例中,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

5、的广泛应用,真正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数学在现实世界里有广泛的应用。数学课程的教学,就要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时,安排生活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理,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其中包括用数学的方式和方法去研究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策略水平。因此,在教学的最后一部分,设计了一个与“求平均数”有关的实践活动,先提出研究的问题,“运动后,脉搏变化的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参加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得出结论。通过这个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了“实验统计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