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农耕文明+改善生态环境(1)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18435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承农耕文明+改善生态环境(1)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传承农耕文明+改善生态环境(1)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传承农耕文明+改善生态环境(1)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传承农耕文明+改善生态环境(1)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传承农耕文明+改善生态环境(1)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承农耕文明+改善生态环境(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农耕文明+改善生态环境(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承农耕文明改善生态环境 锕豪 农耕文化是一种既有别于现代工业文明,又有别于古代游牧文化和航 海文化的,以种植业为轴心的文化总称,它包括与种植业这种生产方式相 联系的科学技术、社会秩序、法令制度、节日习俗、民间信仰、思维方 式、价值取向、社会心理、生活及行为方式、民歌戏剧和饮食文化等等。 农耕文化是人类社会由蒙昧走向文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摆脱纯粹依赖自 然,走向以自己的意愿生活的起点,同时也是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 一、农耕文化的几个主要特点 由于种植业自身的特点,农耕文明从产生开始,就有着与航海文明和 游牧文明不同的特点。在农耕文明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这些特点会逐渐以 不同方式产生表现出来,而随

2、着近代化农业的起步和发展,其中有些特点 逐渐淡化和消失。农耕文明的主要特点有:区域性、定居性、民族性与多 样性、稳定性、季节性、脆弱性和空间有限性等。 ( 一) 区域性 种植业,尤其是传统种植业,非常依赖于土地并受制于自然条件。它 只能在水、土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允许的地方生产和发展。水在其中占据重 要地位,所以,就全世界而言,上古的农耕文明都起源于大河周围,是大 河哺育的文明。这并非一种巧合,实则是由于水的缘故。被河流养育的民 族,自然而然地将大河视作“母亲河”。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有一句名 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同样,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诞生的两河流域 文明,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共同哺育

3、的文明;印度历史上第一道文 明的曙光哈拉帕文明,则是成长于印度河流域;就中国而言,长江与 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也被称为母亲河。在河流的哺育下,两地种植 业支撑的文明发育和成长。照亮上古文明夜空的四大文明区域,无一例外 地是农耕文化区域。是大河哺育出的古老而又发达的农业,支撑起那里的 生_ ( 一) 综合篇 文明古国。由于上述农耕文化所处的区域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又各有自己 的特色。中国的农耕文化有不同的类型,其中特点鲜明的分别有北方的旱 地农耕文化和南方水田从间作套种到稻田养鱼两大类型。 ( 二) 定居性 在农业诞生之前,原始人类靠渔猎和采集为生,食物取决于自然界的 恩赐,哪里有食物,就向哪

4、里迁徙,流动非常频繁。缔造农业文明的民 族,则开始过上了定居生活。这是由于农业对土地的依赖所决定的。也可 以说农业与定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历史与农史学界论及上古农业史 时,往往在“农业”二字前加上“定居”二字,称其为“定居农业”。正 是有了定居和农业,人们不再完全依靠自然的赏赐,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 生产粮食,这样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有主观能动性。由于农业的发展,养 活的人口多起来,社区扩大,在社会财富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的同时,于 是有了阶级的分化和城邦与国家的产生;需要规范成员之间的权力与义 务,于是有了法律、规章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耕文明的定居特 点加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 三

5、) 民族性与多样性 民族既包含血统与种族的概念,又包含文化的概念。农耕文化是不同 民族在不同的地区发明和发展起来的。它带上了与生俱来的民族烙印。加 之由于农耕文化的定居性等原因,自然地发生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地理隔 离,使得不同民族的农耕文化长期沿着自己的方向发展、保持着各自的特 点,有的甚至千年不变。一是隔绝,一是不变,造成了不同的习俗。所谓 “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种各自具有差异的民族性,体现出农耕文 化的多样性。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农耕民族,就至少有多少种农耕 文化。 ( 四) 季节性 农耕民族的生活与季节联系密切,由于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有一个过 程,不依人的意志转移,与季节关系密切,

6、一般情况下春耕、夏耘、秋 获、冬藏,所以劳动时间存在分配不均匀。这与那些混合型农业类型和游 牧式农业不同,游牧文明虽然也有季节性i 即草的生长也存在季节性,但 农耕所受影响更大,如果误了农时,就会没有收成。 ( 五) 稳定性 如果特定一个地区的气候、土地与社会制度不变的话,该区域的农耕 文化的形态特征就不会有大的变化。比起“逐水草而行”的游牧民族,农 传承农耕文明改善生态环境I 垦 耕民族更喜欢安定与和平,喜欢恒稳的社会。所以多数情况下,农耕社会 的生产方式会依据经验来进行,老农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得社会 发展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 ( 六) 脆弱性 农耕文化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比较大,作物生

7、长过程需要抗拒许多自然 灾害,如旱灾、水灾、雪灾、虫灾、雹灾等等,系列的灾害,导致生态环 境恶化,往往导致农耕文明灭亡。现代保险业最不愿意涉足的行业中,农 业居首。此外,定居的农耕民族居住地变化不大,和平生活往往难以抵御 游牧文明的流动骚扰和侵袭。世界历史上很多农耕文化最后以衰败告终, 重要原因往往是外族入侵。古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是因为日耳曼人入侵的 结果。 ( 七) 空间有限性 耕地是农耕民族的根本,没有土地就意味着没有收成。但是相对于游 牧民族,农耕依赖于自然物生长的同时,更加依靠的是劳动付出,一分耕 耘,一分收获,而畜牧民族主要依靠自然再生产。然而,一个劳动力所耕 种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畜

8、牧民族则需要占有较多的土地,放牧牛羊所需要 的土地比农耕民族要大很多。农耕民族对土地的占有欲望没有游牧民族 大,这也许是历史上我们不是外向侵略的民族的原因之一。 上述稳定性与脆弱性,看似矛盾,实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稳定性 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特点,即内部性;脆弱性则主要是针对外部环境而言 的,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也。 就中国而言,中国有山地、有平原、有沙漠,国土跨三个气候带,在 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农耕文明。中国众多的农耕民族,有的 创立了曾经在世界上领先一千多年的传统农业科技;有的直到新中国成立 还仍然处在刀耕火种阶段;有的在世界上最早驯化了栽培稻;有的在世界 上最早驯化了粟;中国各

9、个农耕民族都有自己的农耕文明。同为汉族,黄 土高原、云贵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岭南地区、台湾与海南农业区中的汉族,农耕文明又有区别。这给中国的 农耕文明带来了民族性和多样性。 农耕文化在具有稳定性的同时,却是十分的脆弱,即历史上难以抵挡 来自于游牧民族的入侵,北方民族多次发动南侵,例如在魏晋南北朝时 期、宋代、明末,对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造成强大的冲击,元朝和清朝都 是由非农耕民族建立的。 垦_ ( 一) 综合篇 二、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 ( 一) 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农耕起源于距离今天大约一万年左右。为什么会在距今1 万年之际出 现种植业呢? 这是因为气候变化的

10、结果而造成的。农业产生之前的旧石器 时代,人们过的采集与狩猎生活,使用较简陋的打制石器,食物来源完全 依靠自然界的恩赐,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不像农业发明以后,是从自然 界间接获得。距今大约7 万年前,地史上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来临,温度 下降,植被变化,浆果类植物减少,从前的采集生活便变得极其艰难,原 始人类主要为生的野生植物采集源枯竭了。这一变化促使人类为了生存使 出了浑身解数: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气温的大幅度下降,直接造成浆果 类植物减少,但同时促成禾本科类植物大量发育,禾谷类种子便成为人类 的主要采集对象。这样促使人们对草本禾谷类植物的认识加强。贮藏食 物以备食物匮乏的季节食用。因为温度下降

11、太大,原来那种四季食物采集 无甚差别的状况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即采集出现淡季和旺季之分,这就 要求人们在旺季采集足够多的食物以备淡季食用。这就是意味着要贮藏, 有了贮藏,人类便在利用自然的基础上迈开了一大步。那些没有贮藏足够 食物的人们可能就熬不过冬天而死去,而那些贮藏有足够食物的人们便能 够活下去。 在冰期之中寒冷气候下生存的人们,必须贮备足够的食物以备第二个 采集季节到来之前食用,那么他们贮藏什么植物为最佳呢? 什么食物易于 保存而不腐烂变质呢? 一般来说浆果植物不易保存。而禾本科植物的种子 最易保存。较为常见的水稻、粟、稷类植物种子,一般情况下保存1 年以 上没有问题。而禾谷类也是因为气

12、候寒冷而大量发育的,可以说禾谷类是 气候变冷意外地带给当时人类的礼物,人类由此产生以禾本科为主要对象 的种植业就毫不奇怪了。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人们能够使用较粗糙的工具, 即打制石器,同时了解了禾本科植物可以种植的特点,这时我们就可以认 定观念农业产生了。实体农业的产生需要足够的贮备,即播种的种子存 在,在气温寒冷的年代,很难足够的剩余成为种子,并进行连续种植,所 以农业只能是一种奢望。农业的产生需要得到气候因素的配合。而气候因 素的配合时机在全新世时期具备了。距离今天大约一万年前的全新世,地 球上气温大幅度地上升,观念农业才能够变成实体农业。 传承农耕文明改善生态环境IZ 冰期之中,由于留种几乎

13、不可能,种植就不能连续进行。到了全新 世,局面完全改观。大约在距今1 万年左右,全球性冰期开始退却,由于 温度的变化,植物群落也发生变化,可供食用的植物多起来,这主要因为 风力等因素造成植物种子在升高了温度的地区重新着生。这时由于气候的 关系,采集比较丰富,人类生活比较宽裕,度过冰期的人们越冬到第二年 依然有剩余,有条件从事种植的尝试,于是人们便把剩余的种子有意识地 撒在居住地周围或特定的区域。合理的地区在地球上中纬度地区,这些地 区气候影响适度,所以能够产生农耕。以上是我们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 农业起源所做宏观分析。而考古发现也认定农业,产生的时间距离现在大 约90 0 0 至1 00 0

14、0 年前。 判断早期的农业产生的主要有考古学方法,即对史前的人类留下来的 遗址进行发掘,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判断其是否是较早的农业遗存,是否有 驯化的作物残留。自1 9 4 9 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大地上发现了众多 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时间较早的有北方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约距今 8o o O 年) 、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 约距今7o o o 年) 发现了可以认定为栽 培的作物种子粟粒,南方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约距今7o o o 年) 发现 了可以认定为栽培的作物稻粒。 除了考古学方法以外,神话传说也能够粗略地了解农业是如何产生 的。各农耕民族留下的神话传说中,有很多是关于农耕文化起源的。例

15、 如,中国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的是我们的先民从采集到最初的 作物驯化这一漫长的历程。美洲印第安人在世界上最早栽培玉米。他们传 说中有一位叫“海华沙”的英雄,神勇无比,身穿金黄色盔甲。他去世以 后,其墓上长出了玉米。该故事为玉米的最早栽培增加了神秘色彩。圣 经中亚当与夏娃吃禁果之后被逐出伊甸园,自此,他们再也不能享受伊 甸园中的美食佳果,不得不靠自己种田来生活。该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农 业起源的时间。 早期的文献也有关于农业起源的事实。如,易系辞下:“包牺氏 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形政不用而治,甲 兵

16、不起而王。”管子形势解:“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庄子盗 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由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淮南 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稽之肉,时多疾病毒 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白虎通德 蔓_ ( 一) 综合篇 论号:“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耕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 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中国的先民在世界上最早驯化培养出稻、粟和大豆等,驯化了猪、牛 和鸡等家畜家禽。与此相似,西亚的先民驯化了大麦和小麦;美洲印第安 人驯化培养出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番茄、烟草、可可、多种豆类 等。目前全世界的人生活必需的农作物,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 原始农业经过发展,水平提高,其重要标志,就是选出作物良种。周 族始祖、姜螈“踏巨人迹而生”的儿子后稷教民种“五谷”的故事,正是 与良种培养有关。为了掌握季节而观天象、定历法;为了祈求风凋雨顺而 举行祭祀活动;为求“嘉种”而拜谷神。“社神”、“稷神”、“河神”等, 都是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