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816230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课件解析(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疾病的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传传染病 传传染病的概念 传传染病是由传传染性病原体或它们们的毒性产产物 所致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传传播。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为感染症, 可由人传传人或由动动物传给传给人以及相互传传播的 感染症,称为为传传染病。 内容提要: 1、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 径、 易感人群)及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2、相关概念 :疫源地、流行过程、流行强度; 3、传染病的防治(我国的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的预 防为主、传染病的管理); 4、新时代传染病的特征 。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过 程。(群体) (

2、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1.病原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是否致病主要取决于 病原体的侵入门户,病原体的特性及病 原体的变异等。 病原体一般有严格的侵入门户,同时需 要在宿主体内特殊的部位生长繁殖,称 为特异性定位。 (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1)病原体的侵入门户 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并能存活或初步繁殖的地 点。 (2)病原体的特性 致病力: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 力,取决于繁殖速度、组织损伤程度及毒素。 传染力:在机体内定居、繁殖、引起感染的能 力。 毒力:损害人体器官组织引起疾病严重程度的 能力。 (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3)病原体的变异(环境条件、遗传因素) 2.宿主 指在自

3、然条件下被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 物。 3.感染过程及感染谱 (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1)感染过程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 作用的过程。(个体) (2)感染谱 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显性 感染比例接近、严重病例或死亡。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 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 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 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 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1、人病人,病原携带者 2、动物由动物传给人的传染性疾病称为“动物源 性传染

4、病”,也称人畜共患疾病。 病人重要的传染源 (1)潜伏期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最早出现的这 一段时间。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a、影响流行特征(短爆发型) b、判断受感染时间 c、确定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时限 d、确定预防接种时间及效果 e、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临床症状期: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3)恢复期: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作为传染源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各期作为传染源的 意义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及排 出量和频度 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 但排除病原体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3)健康病原携带者 一般是隐性感染的结果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凡携带病原超过3个月以上称

5、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在恢复期作病原学检查,连续3次以上均阴性,才视 为携 带状态消除。 它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取决于其 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携带时间、携 带者的职业、生活环境、卫生习惯 等 传染源 动物源性传染病分类举例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在一 定的条件下传播给人,在人间不会传 播) 森林脑炎、狂犬病、钩 端螺旋体病 以人类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人型结核、 阿米巴痢疾 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 血吸虫病 真性人畜共患病 牛、猪绦虫病 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一)经空气传播 1、飞沫传播 2、尘埃传播 如:结核杆菌,炭疽芽孢 大飞沫(1

6、00um以上)很快降落; 小飞沫(15100um)悬浮时间较长,传 播疾病,如:流脑,流感,百日咳 表面水份蒸发 飞沫核 大的飞沫和痰、唾液以及病人的 排泄物污染地面混入尘土而成尘 埃 传播途径 (二)经水传播 1、经饮用水传播霍乱、伤寒、菌痢、甲肝 2、经疫水传播血吸虫、钩端螺旋体病 (三)经食物传播所有的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 (四)接触传播 直接:性病、狂犬病、鼠咬热 间接 传播途径 (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1、机械携带传播:伤寒、菌痢; 2、生物性传播(仅有吸血节肢动物引起) 如:鼠疫、乙脑、疟疾等。 (六)经土壤传播:蛔虫,破伤风杆菌等 (七)医源性传播(器械污染;药品和生物制品

7、污染;输 血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传播) 经胎盘传播:乙肝,AIDS,风疹 (八)垂直传播:上行性传播:葡萄 球菌,白色念珠菌 分娩引起的传播 :淋球菌,疱疹病毒 传播途径 不同传播途径引起的疾病有不同的流行特征 ,因此在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可以通过 研究其流行特征来寻找传播途径和传播因素 ,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参照教材,比较各种不同传 播途径疾病的流行特征。并 思考该特征与控制传染病的 流行的意义。 三、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 (一)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流行的关系 易感性高,传染病易于发生和传播,疾病流行的可能性 大;反之,流行的可能性小。 (二)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

8、素 升高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降低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新生儿增加; 易感人口迁入 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免疫人口的迁出或死亡 计划免疫 传染病流行后易感者因感染而获 得免疫力 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四、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一)疫源地(小疫点,大疫区) 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 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或消失; 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除; 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 潜伏期没有发生新的病例或感染。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二)流行过程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 1、流行强度:散发,流

9、行,大流行,爆发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SporaticSporatic散发散发 EpidemicEpidemic流行流行 PandemicPandemic大流行大流行 Outbreak爆发 二、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一)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 1.预防为主与社会预防 2.加强传染病监测 3.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4.建立和加强传染病预警制度 (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传染病报告:是国家的法定制度,是传 染病监测、控制和消除的重要措施,也 称为疫情报告。 (1)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 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有义务及 时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

10、构或疾病控制机 构报告。 甲类:鼠疫、霍乱。强制管理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 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 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 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 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严格管理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 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 、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 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监督管理 (2)报告病种及类别 (3)报告时限与方式:

11、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 、非典、脊髓灰质炎、禽流感,发现时应 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 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 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与2小时内 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其他于24小时内报告。 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1)病人:做到“五早”。 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非典、 肺炭疽、禽流感必须实施医院隔离;乙类 可在医院或家中隔离传染源作用不大的 可不必隔离。 甲类传染病疑似病人必须在指定场所 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乙类传染病疑似 病人可在医疗机构指导下隔离观察。 (2)病原携带者:做好登记并进行管理, 指导其保持好良好的卫生

12、习惯;定期随 访直至其病原体检查3次阴性之后可解 除管理;托幼机构、饮食、服务行业要暂 时调离工作岗位等。 (3)接触者:接受检疫。检疫其从最后接 触日算起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留验,也称隔离观察。甲类必须 医学观察,乙丙类 应急接种,适合潜伏期长的 药物预防 (4)动物传染源 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1)消毒: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 预防性消毒:是在没有发现明确传染 源时,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 所和物品实行的消毒。 疫源地消毒:为了杀灭传染源排出的 病原体,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 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又分为随时消 毒和终末消毒。 (2)杀虫:杀灭有害昆虫。 (3)灭鼠:

13、4.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1)免疫预防:主动和被动免疫。 (2)药物预防:一般不提倡。 (3)个人防护: 三、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一)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病原体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1)病原体耐药性变异: (2)病原体基因突变与抗原变异:抗原变 异是传染病发生暴发、流行甚至大流行 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因突变可使病原体 毒力、致病力增强,防治效果下降。 2.传染病流行环节的新问题 (1)传染源的变化:感染谱的变化传 染源流动性的变化(快远广) (2)传播途径的变化:途径的多样性 播散的快速性疫源地范围难以界定 (3)易感人群的变化:人口流动性增大 基础免疫水平下降 (二)新时

14、期传染病的防治对策 1.由医学预防转变到社会预防 2.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3.加强传染病的科学研究 4.注重科学决策与科学防治 四、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 状况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 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目的是提高 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或最终消灭相应的传 染病。 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指利用人工制备 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注入机体,是人 体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保护易 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传染病的预防为主 (一)预防接种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被动自动免疫 种类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类毒素 多联多价

15、疫苗 (二)计划免疫方案 1.扩大免疫规划(EPI) 内容: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使 每一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机会获得免疫 接种的机会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 范围。 2.我国的计划免疫方案 四苗防六病、五苗防七病 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 疫苗的纳入免疫规划。 (三)计划免疫的评价 1.疫苗效果评价指标 (1)免疫学效果 (2)流行病学效果:疫苗保护率和效果指 数 2.计划免疫工作考核指标 四、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1.接种途径与剂量 2.接种禁忌证:免疫缺陷、恶性疾病 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疾病以往 有严重不良反应者有神经系统疾病的 患儿。 3.预防接种的反应: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血管病和各型心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