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对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999101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1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对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对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对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对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对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对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对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对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 调查与思考 罗久序白西兰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 必然趋势,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 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这项工 作也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今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 问题的若干意见( 国发E z 0 0 6 35 号) 文件下发后,陕西省组织全省广 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并按照文件要求,积极做好农村 劳动力现状调查,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保护,调整农业产 业结构等项工作,不断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拓展

2、农民就业空间,努力增加 农民收入。现将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有关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调查表明,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2 0 0 5 年,全省农村总人口27 5 9 万人, 其中农村劳动力15 0 8 万人,占总人口的5 4 7 。年龄在1 6 4 5 周岁 的农村富余劳动力7 2 2 3 万人( 以下富余劳动力均指1 6 4 5 周岁) ,占 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 7 9 。其中男性4 1 1 7 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 的5 7 o ,女姓3 1 0 6 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4 3 o 。 二是行业和地域分布广。一方面由

3、过去单一流向广东省逐步向更多 4 5 0 资源配置 的沿海地区和内地转变,另一方面由过去集中在建筑行业,逐步向加工 制造业、建筑业、商贸流通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业并举转 变。从2 0 0 4 年全省转移就业的3 3 8 万劳务人员看,省内就业的有 1 3 7 8 万人,输往省外的有2 0 0 万人,输往境外的20 0 0 余人。输往省 外的人员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天津、山东、山西、浙江、 江苏、新疆等地。 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据统计,2 0 0 5 年全省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达4 4 3 8 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 6 1 4 。全省外出务工的劳

4、动力中,按输出地域划分,在县境内务工的 有1 4 1 4 万人,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3 1 9 ;在县外省内务工的有 1 3 7 9 万人,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3 1 1 ;在省外务工的有1 6 4 5 万 人,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3 7 o 。2 0 0 5 年全省外出务工劳动力人均收 入最高的是安康市,为26 4 0 元人,安康市出省务工劳动力占全市外 出务工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为6 6 ,是全省最高的。 四是文化素质低,培训任务重。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按文化程 度分,初中及以下的5 4 7 6 万人,占7 5 8 ;高中1 4 0 1 万人,占 1 9 4 。高中以上及技校等专业技术培训机构毕业

5、的3 4 6 万人,仅占 4 8 。据调查统计,全省有2 7 8 4 万人有出外的意愿,占农村富余劳 动力的3 8 5 。但其中愿意接受培训后外出的人员只有1 4 6 3 万人, 占等待外出务工劳动力的5 2 6 。 五是务工人员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工居住分散,信息闭塞,进城打 工大部分是自发性的,8 0 以上的农民工是通过亲友介绍或帮带等方式 实现流动就业的,由于缺乏组织引导,就业不稳定。加之各种显性和隐 性壁垒的制约,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许多人在城 镇非正规部门就业,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劳动力资源配置低效的现象普 遍存在。 六是在城市的社会地位边缘化。由于没有专门维护其权益的

6、正式组 织,农民工在关系自己权益的谈判、交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城乡二 元社会结构导致进城农民有明显的“边缘人”特征生活在城市, “根”却在乡村;在职业上是城市劳动者,在户籍和身份上却是农民; 4 5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社会对农民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和歧视,农民工对城市难以产生归属 感和主人翁意识,“过客”心态较重。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 从调查情况看,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 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政府出面,营造“打工经济”,用“打工经济”反 哺农村经济,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和动力,广大农民通过外出打工, 不仅挣了票子而且换了脑子,起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

7、 批,致富一地”的独特效果。 一是外出打工规模扩大,发展迅速。1 9 9 6 - - 2 0 0 5 年间,劳务输出 人数从1 1 0 万人发展到4 4 3 万人,增加了2 5 倍,年均递增1 6 。其 中,省外劳务人员由7 0 万人增加到1 6 5 万人。 二是外出务工对贫困地区脱贫效果明显。外出务工者获得了较好的 收入,带动了当地其他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尤其是自然资源相对 贫乏、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陕南地区,这种带动效应更强,因而到省外 务工的人数居多。全省到省外务工人数在2 万人以上5 万人以下的县 ( 区) 1 6 个,5 万人以上的县( 区) 5 个。这些县( 区) 大部分集中在陕

8、 南地区,全省出省务工人数最多的县( 区) 是汉滨区,达到8 万人之多。 三是劳务品牌优势突出。根据陕西人文特色产业和已经形成的就业 优势等特点,精心培育劳务品牌。关中地区突出技工优势,形成了“蓝 田厨师”、“宝鸡技工”、“杨凌农科”、“咸阳足疗”等品牌;陕北注重培 育了“米脂家政”、“圣地保安”;陕南着力打造“秦巴茶艺”、“药材技 工”等子劳务品牌。2 0 0 4 年6 月,蓝田县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陕西 蓝田中国厨师之乡”,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县;“宝鸡技工”“米 脂家政”相继工商注册,实现了劳务品牌历史性跨越。 四是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劳务输出造就了农民 企业家,他们

9、返回家乡创业,带回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 息,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按不完全统计,近2 0 万 务工能人返乡创办了经济实体或企业,推动“打工潮”走向“创业潮”, 4 5 2 资源配置 实现了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双赢”,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五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收入已逐步成为陕西省农民增收的重要渠 道。据统计,全省2 0 0 5 年外出劳动力劳务总收入达到2 1 0 8 2 亿元,比 2 0 0 0 年增加1 5 3 8 6 亿元,平均每名外出务工劳动力获得收入约为 45 0 0 元,高出同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4 8 0 元。2 0 0 5 年劳务收入与 2 0

10、 0 0 年劳务收入5 7 亿元相比,5 年间增长了1 5 3 8 6 亿元。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各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一些 问题: 一是转移任务艰巨。目前全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仅占农村富余劳动 力的6 1 4 ,还有2 7 8 4 万人待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非常 艰巨。 二是转移依然存在盲目性,政府部门有组织的转移相对较少。陕西 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处在初始阶段,劳力输出的调控、引导、管 理、服务机制还正在建立之中,还不能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全社会劳 动力的计划管理之中,多数农民外出打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三是转移不稳定。多数农村劳动力

11、外出打工带有一定的兼业性和临 时性,亦工亦农,转移呈不稳定状态。 四是素质低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 差,输出劳务多以体力劳动为主,获得的报酬也比较少。 五是维权意识淡薄。打工群体法律知识欠缺,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较差,由此引发的劳务纠纷不少,领不到工资,遇到工伤事故得不到合 理解决等问题时有发生。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虽然陕西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 绩,但仍有近半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出去,其制约农村劳动力 4 5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1 转移主体素质的制约。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技 能

12、的高低。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要求较高,9 8 3 6 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比 例占总体需求的3 0 2 3 ;对大专文化程度的需求比例为2 8 6 2 ,对 大学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2 2 2 7 ,而对初中文化及以下文化 程度的求职者需求比重为1 6 7 8 。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使其 在非农产业的转移进程中面临重重障碍,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从 而造成转移劳动力队伍的庞大与可供选择就业空间相对狭窄。 2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制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 农民就业和流动的束缚逐渐解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制约

13、有所弱化,但城乡分割体制没有实质性变革。户籍制度、福利性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等,使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无法获得真正的市民身 份,不能与城市劳动者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 3 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 在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方面很难把 握,真正通过政府部门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比重很小。劳动力就 业中介组织也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已经建立起来的也不能够有效开展 业务。进城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工作、生活环境较差,劳动强度 过大,甚至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人身权利保护。 4 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制约。随着企业改制,城镇下岗职工增多, 城市就业

14、压力大。今后新建企业的招工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对劳动力 的需求也将主要来自各种岗位自然更替的人员和城镇下岗职工,从而缩 小了农村劳动力进入空间。 5 乡镇企业吸纳力减弱的制约。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由于国家政 策的宏观指导和扶持,以及乡镇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乡镇企业发展呈 现出高速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表现出强劲能力,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农 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载体。近年来,一直以外延扩张为主的乡镇企业越 来越暴露出技术设备落后、人才匮乏、管理粗放等自身的矛盾和问题, 乡镇企业原有的发展优势有所减弱,发展速度减缓,吸纳劳动力的主渠 4 5 4 资源配置 道作用减弱,后劲不足。 6 代际转换的制约。年龄介于

15、1 8 - - , 3 0 岁之间的新一代农民工正在 成长壮大。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新一代农民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回 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他们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城市,大多没有务 农经历,也难以适应农村生活,其流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谋求生存 向追求平等和现代生活转变;他们素质相对较高,思想观念已经远离土 地和农业生产,更贴近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对城市表现出 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他们在城镇的待遇并没有得到提高,也较难 进入城镇正式就业岗位序列,因而对获得社会尊重、平等和承认有着更 多的期盼。 五、对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与思考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

16、全社会的支持, 为此,我们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抓出成效。 1 挖掘农业内部空间。促进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农业产业化 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 重要途径。根据陕西省实际,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 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不断开拓农业 增效增收新空间。要继续抓好农村的多种经营生产,大力发展劳动密 集、附加值高的精细农业,通过自身发展吸收农村劳动力。积极推进农 业产业化,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培训、营销服务、研发、引 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等服务的,政府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大力发展各类 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提高农民的组 织化程度。 2 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张区域内就业空间。陕西省城市总体布局 形成了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吸纳容量大的大中城市,也形成了发 展空间大的中小城市、卫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