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事故应急管理3.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99894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7.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事故应急管理3.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化学事故应急管理3.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化学事故应急管理3.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化学事故应急管理3.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化学事故应急管理3.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事故应急管理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事故应急管理3.(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视频1 视频2 在重大危害设施内的一项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的 突发性的事故,如严重泄露,火灾或爆炸,其中涉及 到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并导致对工人、公众或环境 造成即刻的或延期的严重危害。(1993年6月,第80届国 际劳工人会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 重特大事故根源: 危险物质或能量 重特大事故共性原因:不知情、无应急 重大事故发生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偶然性 一、事故总量大 1平均每年发生各类事故70多万起,死亡12万多人,伤残70 多万人。 2工矿商贸企业平均每年发生事故1.6万起,死亡1.6万人。 二、重特大事故多 120012005年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平均每年15 起,一次死亡

2、1029人以上特大事故平均每年117起; 2工矿商贸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平均每年66起,一次 死亡3人以上事故平均每年565起,其中50%以上为火灾、爆 炸、中毒或窒息。 三、职业危害严重 1截止2006年累计报告职业病67万例; 2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总人数超过2亿; 3农民工是主要受害群体。 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 1 发达国家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少 职业危害因素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关注:改善工作条件、缓解工作压力,实现体面劳动 2 百万吨煤死亡率约为美国的60多倍 万车死亡率约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45倍 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约为发达国家的9倍左右 2005年全国事故死亡人数

3、12.7万人,之后每年连 续下降. 2008年事故死亡人数首次降到10万人以下. 2009年降到9万人以下. 2010年又降到8万人以下,为79552人,比2005 年减少37.4%。 2010年比2005年事故死亡人数减少5.1万人(下降 了40%),重特大事故起数减少48起(下降了36%) 一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二是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 三是监管监察及应急救援能力亟待提升。 四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全健康权益面临新的考验。 从事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至少每 1 个 月对高毒作业场所进行职业中毒危害因素检测。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许多震惊世界的 火灾、爆炸、有毒物

4、质的泄漏事故。 1974年英国弗里克斯巴勒化工厂发生的环己烷蒸气爆炸事 故,死亡29人、受伤109人,直接损失700万美元; 1975年荷兰国营矿业公司100kt乙烯装置中的烃类气体逸 出,发生蒸气爆炸,死亡14人,受伤106人,设备毁坏; 1978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一辆丙烷槽车发生爆炸,造成150 人烧死、120多人烧伤、100多辆汽车和14幢建筑物被烧 毁; 1984年墨西哥城LPG供应站发生爆炸,事故中约有490人 死亡、4,000多人受伤、900多人失踪,站内设施毁损殆 尽; 1988年英国北海石油平台天然气压缩间泄漏造成大爆炸, 平台工人230余名只有67人幸免于难,使油田减产12;

5、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甲基异氰酸酯泄漏事故,有 2,500多人中毒死亡,20余万人中毒,造成惊世大惨案。 1985年6月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关于危险物质应用和 工业过程中事故预防措施的决定。 1985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ILO)召开了重大工业 危险源控制的三方讨论会。 1988年,ILO出版了重大危险源控制手册。 1991年,ILO出版了预防工业重大事故实施细则。 1992年,国际劳工大会第79届会议对预防重大工业灾 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1993年通过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和建议书, 为建立国家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奠定了基础。 1993年8月5日中国深圳危险化学品仓库爆炸火灾事 故造

6、成15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损失2亿多元; 1997年6月27日中国北京东方化工厂爆炸事故造成8 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 2001年11月1日中国洛阳发生11吨氰化钠溶液泄漏 事故;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对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和控 制,“重大危险源评价和宏观控制技术研究”列人国家“ 八五”科技攻关项目。 1997年,原劳动部选择北京、上海、天津、青岛、深圳和 成都等6城市开展了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 成效。 2000年颁布了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 2000)。 2004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河北、辽宁、江苏、 福建、广西、甘肃、浙江、重庆

7、开展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 试点工作。 2009年颁布了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9) 1、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辨识或确认高危险性的工业设施(危险源 ) 2、重大危险源的评价 风险分析评价和控制 3、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一对一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4、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报告 5、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工厂选址和土地使用规划 7、重大危险源的监察 1、危险物质临界量普遍偏低。 2、标准的适用范围不尽合理。 3、标准中对危险物质的划分不尽合理。 4、危险单位的划分问题. 2000版 1、名称的变化 重大危险源辨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2、适用范围的变化 本标准适用于危

8、险物质的生产、使用、贮存和经 营等各企业或组织。(2000版) 增加“采矿业中涉及危险物质的加工工艺及储存活 动。” 2009版 2、适用范围的变化 不适范围 a) 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 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 b) 军事设施; c) 采掘业; d) 危险物质的运输。 增加: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 3、类别划分 表1:容易引发事故的78种典型危险化学品的类别 和临界量 表2:其他危险化学品的类别和临界量 4、危险单元的划分 取消了生产场所危险单元和贮存区危险单元的 概念 重大危险源 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 或者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 于或

9、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 施)。 单元: 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 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 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 或场所。 (安全方面是否相对独立) 一般把装置的一个独立部分称为单元, 并以此来划分单元。 在一个共同厂房内的装置可以划分为一 个单元。 在一个共同堤坝内的全部贮罐也可划分为 一个单元;散设地上的管道不作为独立的 单元处理,但配管桥区例外。 A 相距不到500m:(安全方面是否相对独立) 相距超过500m:同一工艺的组成部分,生产 安全紧密度高 B C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9) 1、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 物质的危险

10、特性及其数量 2、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 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 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1)单一品种: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 ,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2)多个品种: q1,q2,qn 每一种危险物品的最大贮存量 Q1,Q2,Qn 对应危险物品的临界量 例: 一企业内有贮罐3个,其中汽油贮罐1个,存放汽 油15吨;丙烯贮罐1个,存放丙烯18吨;液化石油气 贮罐1个,存放液化石油气5吨。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该企 业属于重大危险源 汽油的临界量为20吨,丙烯的临界量为20吨,液化 石油气的临界量为1

11、0吨。 虽然单一品种如:汽油、丙烯、液化石油气的单独 贮存都没有超过其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临界量,但其以下 公式: 15/20+18/20+5/10=2.15,其结果大于1 例: 一企业内有贮罐3个,其中汽油贮罐1个,存放汽 油15吨;丙烯贮罐1个,存放丙烯18吨;液化石油气 贮罐1个,存放液化石油气5吨。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该企 业属于重大危险源 汽油的临界量为200吨,液化石油气的临界量为50 吨。丙烯(21018)的临界量为10吨. 单一品种:丙烯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临界量 汽油、液化石油气没有超过其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临 界量,按其以下公式: 15/200+5/50=0.1

12、75,其结果小于1 收集资料 分析生产工艺、场所 明确可能的辨识范围 划分单元 计算危险物品数量或能量 记录该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汇总 达标或 超过指标 全部完成 辨识 N N Y (一)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 收集资料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评价过程 安全对策措施 (二)风险评价方法 1、“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易燃、易爆、有毒重 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提出的风险评价方法 2、评价对象: 危险单元 3、评价模型: 危险性=事故频率事故后果严重程度 具有燃烧爆炸性质的危险物质可分为七大类: 爆炸性物质; 气体燃烧性物质; 液体燃烧性物质;固体燃烧性物质; 自燃物质; 遇水易燃物质; 氧化性物

13、质。 该类物质危险感度的评价值 (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的评分值)=权重分状态分 毒性物质的4个参数:毒性等级;物质的状态; 气味;密度。最大分值定为100分。 21种工艺影响因素是: 1.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 3.物料处理; 4.物料储存; 5.操作方式; 6.粉尘生成; 7.低温条件; 8.高温条件; 9.高压条件; 10.特殊的操作条件;11.腐蚀; 12.泄漏; 13.设备因素;14.密闭单元; 15.工艺布置; 16.明火; 17.摩擦与冲击;18.高温体; 19.电器火花; 20.静电; 21.毒物出料及输送 最后一种工艺因素仅与含毒性物质有相关关系。 5级: (1)A级关系密切

14、 Wij=o.9; (2)B级关系大 Wij=0.7; (3)C级关系一般 Wij=o.5; (4)D级关系小 Wij=O.2; (5)E级没有关系 Wij=0。 两个原则: (1)最大危险原则: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 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悬殊,则按后果最 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 (2)概率求和原则: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 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不悬殊,则按统计 平均原理估计事故后果。 S=C+ 20(N1+0.5N2+ N3) C-事故中财产损失的评估值,万元; N1、N2、N3-事故中人员死亡、重伤、轻伤人数的评估值。 105 6000 引发事故发生的三大原因: 1、工艺设

15、备故障 2、操作人员的错误操作 3、生产安全管理上的缺陷 因而对工艺设备危险进行有效监控,提高操作 人员基本素质和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能大大减 少事故的发生。 用A*=lg(B1*)作为危险源分级标准,式中B1*是 以10万元为缩尺单位的单元固有危险性的评分值。 一级重大危险源 A*3.5; 二级重大危险源 2.5A*3.5; 三级重大危险源 1.5A*2.5; 四级重大危险源 A*1.5。 危险性控制程度的分级依据:综合抵消因子的值B2。 A级:B20.001 B级:0.001B20.01 C级:0.01B20.1 D级:B20.1 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 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 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 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综合危险性抵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