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命脉推动文化创新_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_汤一介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994027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9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承文化命脉推动文化创新_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_汤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传承文化命脉推动文化创新_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_汤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传承文化命脉推动文化创新_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_汤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传承文化命脉推动文化创新_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_汤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承文化命脉推动文化创新_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_汤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文化命脉推动文化创新_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_汤一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书书传承文化命脉推动文化创新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汤一介一党中央十七大六中全会发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的号召, 使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深受鼓舞。如何使社会主义文化得到“大发展大繁荣” , 当然需要从多方面来使它实现。我想, 胡锦涛总书记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的讲话 中说: 我们要 “大力推进文化的传承创新” 无疑是一重要的指导方针。这就是说, 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重要的是要使文化自身在“传承创新” 中来实现。有 “传承” 才有 “创新 ” , “传承” 更重要的是为了 “创新” 。我们 “传承” 什么?我们如何 “创新” ?我想这应是我们

2、国学研究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的国家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 因此, 我们必须传承中国文化的 “传统” 。我认为, 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可以说有两个“传统” ,一个是几千年来的 “国学” , 即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文化,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文化, 我们可以称之为 “老传统” ; 另一个是影响着中国社会、 改变着中国社会面貌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可以称之为“新传统” 。我们必须 “传承” 这两个传统, 并且要逐步使两个传统在结合中 “创新” , 使之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顺利发展, 适应当前世界已经形成的 “全球化” 势态的需要。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我们知道, 在中国前现

3、代社会中, 一向有儒释道三家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这三家中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的是儒家思想文化, 这是由中国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中华夏、 商、周三代文明, 实际上它成为支撑着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支柱。当前, 我们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过程之中, 民族的复兴必然要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 也就是说, 任何社会文化的建设都不可能离开它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历史上长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生长、 发育的儒学, 曾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 发展的根子, 我们作为中华民族后代子孙是不能、 也不应该人为地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把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儒学抛弃掉, 无疑是宣告我们这个民族曾赖

4、以生存的民族精神不复存在, 或者说作为一个独立的有自身生命力的中华民族不复存在, 而成为其他国家的附庸或殖民地。还特别要说明的是儒学中包含着某些社会主义思想的因素, 它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无可代替的价值( 这个问题我将会在后面讨论到) 。因此, 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发展其有益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宝贵思想资源, 创造新时代的新儒学。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在欧洲( 或者说西方) , 它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母胎中发展出来的革命学说, 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重重深层矛盾。自 17 世纪英国的“光荣革命” 实现了君主立宪制到 18世纪发生的资产阶级法国大革命, 此后在欧洲各国相继发生了资产

5、阶级革命运动, 其结果最终落实到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欧美各国从前现代社会进入了现代社会。然而中国, 自 17、 18世纪以来日益没落, 一直停留在前现代社会的阶段, 受着现代化帝国主义国家的欺压, 使我国越加贫困与衰落。此时, 我们国家的有识之士努力学习西方, 但并未能改变被动、 挨打的局面。因而, 自 20 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使中国找到了一条摆脱积贫积弱的道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进行了几十年的斗争, 使中国争得了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 实现了从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到建设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艰难历程, 尽管中国共产党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 甚至十分

6、严重的错误, 而5且现在仍然有许多面对需要急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们决不能忘记, 正是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因此, 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进入中国, 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样一个现实,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 特别是要“传承”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百年来为适应中国社会的要求而对马克思主义的 “创新” 和发展。如何在中国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认为既要全面地实现现代化, 又要极力避免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弊病, 这无疑对中国人民

7、来说既是极大的考验, 又给了中国人民难以得到的创造新世界的机会。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得到重大发展?从一方面说, 我们不能离开中国社会的现实要求,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即与中国传统文化接轨, 特别是实现与儒学的有机结合。面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对儒学和马克思主义都有着“传承” 和“创新” 的巨大任务, 这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得以全面实现, 这样中华民族将对人类社会做出史无前例的重大贡献。因此,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如何 “传承创新” 儒学, 也需要考虑如何“传承创新” 马克思主义, 这就涉及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事关重要的大事。二我

8、想, 国学研究的目的是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贡献。因此, 它应该处理好“国学”( 主要是儒学) 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关于处理好“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的关系, 使之能共存共新, 互利互补, 是一个需要长期认真研究的大课题, 认真地说我是不具备研究这一课题的知识和智慧的。但是,这个问题却是在我心中常常想到而没有深入研究的问题。回忆起来, 在 1983 年, 我就考虑过这个问题,这年的夏天,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 “第 17 届世界哲学大会” , 我在会上有一个发言, 题为关于儒家思想第三期发展可能性的探讨 。在我发言后的讨论时, 据当时参加会议的刘述先教授撰写的蒙特利尔世界哲学会记行

9、中有如下一段记载:“汤一介讲完后, 在讨论时间, ( 台湾) 冯沪祥就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问汤一介讲的这一套究竟与马克思主义有怎样的关连。汤一介的回答是, 在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之间至少可以看出三个契合之处: ( a) 二者都重实践; ( b) 二者都取理想主义态度; ( c) 马克思主义有矛盾统一律, 过去毛泽东强调斗争, 以至产生偏向, 如今应该强调和谐, 乃和儒家有契合处。 ”到 21 世纪初我主持编纂 儒藏 时, 由于对中国先秦的 “礼” 有所涉及, 又接触到先秦儒学如何处理“人” 的问题时, 注意到儒学是在社会关系中定义 “人” 。因此, 可以说, 儒学和马克思主义至少可能有四个契合点。

10、对这个问题, 我稍稍作点解释:( 1) 关于儒学和马克思主义“都取理想主义的态度” 。礼记礼运 中说 :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 寡、 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 不秘藏于己; 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 又说 : “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 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 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 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是为

11、小康。 ” 在这里把 “小康” 与“大同” 对举, 从以上所述可见, 所谓“小康”是以 “大道” 丧失 、 “天下为家” 为特征的社会, 它是一种农耕社会中的私有制, 有上下等级的关系, 所以要用外在的制度来规范的社会。所谓 “大同” 是以“大道” 通行 、 “天下为公” 为特征的社会, 它是一种在农耕社会中的公有制、 无上下等级的、 都能自觉地遵守着理想的道德要求的社会 , “大同” 社会虽然是一6中国哲学史 2012 年第 4 期刘述先 : 文化与哲学的探索 , 台湾学生书局 1986 年版, 第 90 页。种美好的 “理想” , 但只是一种 “空想” , 不过这种“空想” 是建立在公平与

12、正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 因此, 它包含着某种合理的因素。在人类社会实现了“现代化” 之后, 经过改造和发展, 可以为所谓“科学的社会主义” 提供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儒家的 “大同” 对中国来说则更有利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 这是因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毕竟要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素。在马克思、 恩格斯的著作中许多地方都有关于理想的 “共产主义” 社会的描述 , 共产党宣言 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恩格斯 在爱北斐特的演说 中说 : “共产主义社会里, 人和人的利益并不

13、是彼此对立的, 而是一致的, 因而竞争就消失了。生产掌握在公社及其管理机构手里, 那也就不难按照需求来调节生产了。 ” 马克思主义最经典的关于“共产主义” 的理想也许可以是马克思的如下一段话 : “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迫使人们奴隶般服从社会分工的现象已经消失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生产力已随着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而增长, 一切社会财富的资源都充分地涌现出来只有在那时候, 才能彻底打破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观点, 社会才能把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 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 马克思的这段关于“共产主义” 的理想和上引礼记礼运 中的“大同” 思想是有某种契合处的。但是, 马克思主

14、义是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的利益日益尖锐矛盾之时, 所以它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而发的, 自然比“大同” 思想更切合现代的实际。不过,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 有远见的思想家都会考虑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 不仅中国代代思想家考虑过这个问题, 西方的思想家也在一直考虑这个问题, 如柏拉图的“理想国” 、 莫尔的“乌托邦” 、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等等, 当然都是 “空想” , 但分析起来, 其中也包含着对“共产主义社会” 颇有意义的思想因素。所以我们对这些包含有 “社会主义” 思想因素的学说必须十分重视, 不能简单地否定。因此, 我们可以说, 儒家的 “大同” 理想无疑对我国建设 “

15、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能提供极有价值的理念。马克思、 恩格斯虽然在生前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瓦解, 但在 1871 年法国的工人阶级在巴黎宣告成立“巴黎公社” , 这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一次尝试, 马克思还亲自参与了“巴黎公社” 的事务 。“公社” 虽然失败,但其中有两条经验为马克思、 恩格斯所重视。恩格斯 1891 年为法兰西内战 写的导言 中说 : “为了不让国家及其各个机关都由社会的公仆变成社会的主人 这种现象在迄今所有一切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 公社采用了两个正确的办法。第一, 它把行政、 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 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

16、 它对所有公职人员, 不论职位高低, 都只能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 ” 这两条从原则上说都是合乎公平与正义的, 对建设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的新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想, 它和中国的“大同” 理想一样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应受到重视。( 2) 关于儒学与马克思主义都是实践的哲学。儒学和马克思主义都有其比较完整的一套哲学体系, 在它们的哲学中都十分重视社会“实践” , 儒学从尚书说命 起就讨论到“知” 、 “行” 关系, 认为:“非知之艰, 行之惟艰 。 ” 左传召公十年 中说 “非知之实难, 将在行之” , 一直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 都重在 “知” 必须行 。大学 中说:

17、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其意 “修身” 是为了“齐家” 、 “治国” 、“平天下” ( 这又和儒学的理想主义相结合) , 这就是说不能只停留在 “修身” 上, 必须在实践中使家齐、 国治、 天下太平。但 大学 中又说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这虽是儒学的一种为人处世的道德伦理, 但有可能走向 “人治” 。马克思在 费尔巴哈提纲 中说 : “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产生就在于它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而创造了 “改变世界” 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但是, 革命的理论如果要实现“改变世界” ,

18、 那就一定要见之于实践, 就需要摧毁人剥削人的旧世界, 而最终实现没有人剥削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的共产主义理想。( 3) 关于儒学与马克思主义都是从社会关系定义 “人” 。这个问题是我在考虑儒学在先秦是否讨论7传承文化命脉推动文化创新到 “礼法合治” 的问题时想到的, 这也可能是儒家的一种社会理想。为此, 我写了一篇论儒家的礼法合治 。儒家认为, 人与人的关系虽然是从“亲亲” 开始, 但人一出生实际上就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这种关系是由 “礼” 来体现 。礼记礼运 中说 :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 兄良弟弟,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十者谓之人义。修十义, 讲信修睦, 尚辞让,

19、 去争夺, 舍礼何以治。 ” 这就是说 , “礼” 的意义是规定 “人” 在社会生活中应有之权利和相应的应尽之义务。有“父慈” , “子孝” 才有意义; 同样有“子孝 ” , “父慈” 才有意义; 他们之间有着相对应的关系 。“人” 一出生就是生活在这种对应关系之中。因此, 先秦儒家不是从抽象的 “个人” 来定义“人” , 而是从社会关系来定义“人”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 中说 :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在此强调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 历史的。就理论上说, 马克思当然对

20、 “人的本质” 的看法较之儒家思想更深刻, 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但从思路上说, 儒学关于 “礼” 的理念和马克思的思路是有一致之处的。( 4) 关于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对 “斗争” 与 “和谐” 的看法 。周易 是中国最古老讲事物发展变化的书,系辞 中的 “太极生两仪” 包涵着 “一分为二” 的因素。因此, 儒学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 “斗争” , 一味只讲“和谐” 。这里我想引张载的一段话 : “有象斯有对, 对必反其为, 有反必有仇, 仇必和而解。 ” 意思是说, 例如阴阳、 刚柔、 寒热、 生杀等等是一对相对的矛盾, 有这种相对矛盾, 在它们运行中就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在这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中

21、就一定会有斗争, 但是矛盾斗争到最后终究要和解, 以达到和谐。马克思主义是要 “改变世界” 的革命理论,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现代社会存在着对立的阶级, 在对立的阶级之间必然会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最后的结果是以无产阶级革命来消灭资产阶级。但消灭资产阶级之后应该如何呢?我想, 应该是进入 “和谐” 的社会。中国汉朝的贾谊, 在刘邦夺取天下之后, 曾对汉文帝说 :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 意思是说, 在汉王朝取得政权之后, 应该行 “仁义” 之道, 否则政权是保不住的。以上四点, 当然不能说是对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可有契合之处的深刻、 全面的概括, 但无论如何可以说,在一定的意义上, 儒学与马克

22、思主义是有可以契合之处的, 这也说明儒学中确有 “社会主义” 思想的因素。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考虑,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是否有可以互补之处呢?对这个问题我也有一点思考,但不可能作过多的论证。我想: 也许马克思主义对儒学可以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纠正: 一是: 儒学必须特别重视 “经济基础” 的问题, 在这方面儒学是十分欠缺的。二是必须克服儒学过于重视“人治” , 而勿视“法治” , 也就是说要克服 “道德至上主义 ” 。“道德” 对人生十分重要, 但一个健全的社会是要由多方面来维系的, 如政治、 经济、 法律、 科学、 文学艺术等等。社会的健康发展是要由多方面共同协调发展的, 不能认为 “道德” 可以解决

23、一切社会问题。那么, 儒学对马克思主义是否有可补充和纠正之处呢?我认为, 至少也有两点: 一是 “要重视传统” , 在 共产党宣言 中说 : “共产主义革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是彻底的决裂。 ” 这句话在马、 恩当时的情景下, 我们也许可以给以同情的理解, 但是作为共产主义革命的理论来说是片面的。我想, 这方面可以从儒学十分重视“传统” 方面得到一些补充和纠正。第二, 马克思、 恩格斯的著作中具体讨论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不多, 但在儒学中这方面的论述特别丰富, 也许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吸取某些有益的理念。我对儒学和马克思主义不能说有深入、 独到的研究, 这里只是提出一些想法, 请大家批评指正。我讲这些的目的是想它或许对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有点意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该“传承” 儒学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 “传统” , 并且儒学与马克思主义都必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来 “创新” 。也就是说, 国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都要紧紧地围绕着我国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一主题来开展。( 作者: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责任编辑: 李存山8中国哲学史 2012 年第 4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