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970428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解析(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模型 是描述系统内部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 达式。 静态数学模型 在静态条件下,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 代数方程叫静态数学模型 动态数学模型 描述变量各阶导数之间关系的微分方 程叫动态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建立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用解析法建立系统或子系统(也称元件)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1、清楚系统的工作原理,确定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输入、输出变量; 2、从系统的输入端开始,根据各子系统所遵守的物理规律列写出它们 的微分方程,一般为微分方程组; 3、消去中间变量,写出仅含有系统输入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一般情 况下,与输入量有关的项写在微分方程的

2、右端,与输出量有关的项 写在微分方程的左端,微分方程两端变量的导数项均按降幂排列。 uc ur iR C 【例2-1】试编写出图2-1所示RC无源网络的微分方程。电压 为输入量,电压 为输出量。 解:根据电路理论,可写出 如图所示, i为流经电阻R和电容C的电流。消去中间变量 i ,得到 令T=RC,则 式中T称为网络的时间常数。上式表示了RC电路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关系 。 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 (3)对输出量的拉式变换式进行拉式反变换,得到系统微 分方程的解。 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解析法、拉普拉斯变换法、计算机辅助求解 拉普拉斯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基本步骤: (1)考虑初始条件,对微分

3、方程中的各项进行拉式变换, 变成变量s的代数方程。 (2)由变量s的代数方程求出系统输出量的拉式变换式。 2.2 传递函数 2.2.1 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 1. 传递函数 定义2-1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输出量 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 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一般可写为 在零初始条件下,根据拉普拉斯变换的微分定理,对上式取拉普拉斯变换, 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例2-2 求例2-1所示RC串联电路的传递函数。 设输入量为 ,输出量 。 解:由例2-1得该电路的微分方程为 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得 传递函数为 2传递函数的基本性质 传递函数表征系统内在的

4、动态特性,与系统输入什么样的类型信号无关。 传递函数只能反映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入、输出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不 能反映系统内部中间变量的传递关系。 传递函数是从实际物理系统出发,用数学方法抽象出来的,相同的微分方 程,可以有相同的传递函数。但是,无法代表具体系统的物理结构。 传递函数描述的是系统的动态特性,它与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是一一对应的。 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就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它决定系统的暂态响应的基 本特点和动态本质。分母多项式中的最高阶数表示系统的阶数,具有n阶特征多 项式的系统称为n阶系统。令系统的特征多项式等于零所得到的方程称为系统的 特征方程;系统的特征方程的解称为系统的特征

5、根。 传递函数还可写成 式中 和 均为常数, 为分子多项式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 为分母多 项式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也就是系统的特征根。零点和极点为实数或 共轭复数。将零、极点标注在一个复平面上则得到关于零极点的分布图,这个 复平面称为s平面。一般情况下,零点用圈号表示,极点用叉号表示。 某系统的传递函数 的零极点分布图如图所示。 2.2.2典型环节环节 的传递传递 函数 1) 比例环节环节 :其输输出量和输输入量的关系,由 下 面的代数方程式来表示 式中 环节环节 的放大系数,为为一常数。 传递传递 函数为为: 特点:输入输出量成比例,无失真和时间延迟。 比例环节 实例:电子放大器

6、,齿轮,电阻(电位器),感应 式变送器等 2) 惯惯性环节环节 :其输输出量和输输入量的关系,由下 面的常系数非齐齐次微分方程式来表 示 传递传递 函数为为: 式中 T 环节环节 的时间常数。 特点:含一个储储能元件,对对突变变的输输入,其输输出 不能立即发现发现 ,输输出无振荡荡。 实实例:RC网络络,直流伺服电动电动 机的传递传递 函数也 包含这这一环节环节 3) 积积分环节环节 :其输输出量和输输入量的关系,由下 面的微分方程式来表示 传递传递 函数为为: 特点: 输出量与输入量的积分成正比例,当输 入消失,输出具有记忆功能。 实例: 电动机角速度与角度间的传递函数,模 拟计算机中的积分

7、器等。 4) 微分环节环节 :是积分的逆运算,其输输出量和输输入 量的关系,由下式来表示 传递传递 函数为为: 式中 环节环节 的时间常数。 特点: 输出量正比输入量变化的速度,能预示输 入信号的变化趋势。 实例: 测速发电机输出电压与输入角度间的传递 函数即为微分环节 5) 振荡环节环节 :其输输出量和输输入量的关系,由下面 的二阶微分方程式来表示。 传递传递 函数为为: 特点:环节中有两个独立的储能元件,并可进行能量交换 ,其输出出现振荡。 实例:RLC电路的输出与输入电压间的传递函数。 6) 延迟环节环节 :其输输出量和输输入量的关系,由下式 来表示 传递传递 函数为为: 式中 延迟时间

8、 特点: 输出量能准确复现输入量,但须延迟一 固定的时间间隔。 实例:管道压力、流量等物理量的控制,其数学 模型就包含有延迟环节。 以上6种是常见的基本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 1)是按数学模型的共性建立的,与系统元件 不是一一对应的; 2)同一元件,取不同的输入输出量,有不同 的传递函数,有不同的传递函数; 3)环节是相对的,一定 条件下可以转化; 4)基本环节适合线性定常系统数学模型描述 。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1比例环节 2惯性环节 3积分环节 其传递函数为 其传递函数为 其传递函数为 4微分环节 其传递函数为 5振荡环节 6延迟环节 其传递函数为 其传递函数为 2.3 系统动态结构图 2.

9、3.1 结构图的构成 任何线性控制系统,都可以用方框、相加点、信号线和分支点所组成的 结构图来表示。 方框:标有某一元件传递函数的方框图。方框的输出量等于方框的输入量 与传递函数的乘积。 信号线:带有箭头的直线,它有方向性,用箭头表示信号传递的方向,箭头 处用字母符号代表信号。 )R r G( s )(s )C(s 信 号 线 方 框 (t) c (t) 相加点:也称综合点,用“ ”符号表示,箭头表示信号传递方向,表示 两个以上信号的代数和。当反馈信号为正反馈时,用“+” 号表示; 当反馈信号为负反馈时,用“-”号表示。“+”号可以省略不写。 分支点:用“ ”符号表示由方框出来的信号,从这一点

10、同时进入另一方 框或相加点,信号在数值和性质上没有任何变化。 ER C C CC + X1X1+X2 X2 + 想加点示意图 分支点示意图 ) X ( s) X ( s)R( s) C ( s )( 1 sG )( 2 sG 建立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将系统分解成若干个环节, 确定各环 节的输入量、输出量,写出各环节的传递函数。 第二步:绘制出各环节的动态结构图。 第三步:按照信号在系统中的传递方向,把各环节的动态结构图连接起来,就 得到了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例2-4】绘制滤波网络的动态结构图 ur i1 R1 C1 uc i2 R2 C2 u1 解:

11、根据电路理论的KVL、KCL运算法则,可直接列写出下列各式 1/R1 1/R2 1/C1s 1/C2S 1/R1 1/C1s 1/C2S1/R21/R1 1/R2 1/C1s 1/C2S 2.3.2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1.前向通道传递函数:输出量与偏差量之 比。 2.反馈通道传递函数:反馈量与输出量之 比。 3.开环传递函数:反馈量与偏差量之比 。 4.闭环传递函数:输出量与输入量之比 。 5.误差(偏差)传递函数:偏差量与输入量之比 。 典型的闭环负反馈系统的结构图如图所示,其中 代表输入量, 代 表输出量, 代表偏差量, 代表反馈量。 解:按照上述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以及误差传递函

12、数的定义,可知 开环传递函数 闭环传递函数 误差传递函数 【例2-5】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所示,其中前向通道传递函数 ,反馈 通道传递函数 。试求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以及误差 传递函数。 为了由方块图写出它的闭环传递函数,通常需要对方块图进行等效变换。 等效变换的原则:变换前后各变量之间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 在控制系统中,任何复杂系统主要由响应环节的方块经串联、并联和反馈三种基本形 式连接而成。 2.4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2.4.1 串联环节的等效变换 特点:前一环节的输出量就是后一环节的输入量。 n为相串联的环节数 R( s) C( s) )( 1sU (a) )( 1sG)(

13、2sG 结论:串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所有传递函数的乘积 。 结论:并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并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代数和 。 n为相并联的环节数,当然还有“-”的情况。 2.4.2 并联环节的等效变换 特点:输入信号是相同的, 输出C(s)为各环节的输出之和. (a) R( s) C( s)( 2 sG )( 1 sG )( 2 sC )( 1 sC 2.4.3反馈环节的等效变换 推导(负反馈): 右边移过来整理得 即 : 这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等效变换方法,可将所有闭环系 统等效为一个环节。当正反馈时,分母取“-”号;当负反馈 时, 分母取“+”号。 1.综合点的移动(前移、后移 ) 2.4

14、.4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法则 2.分支点的移动(前移、后移) 4.引出点之间互移 3.比较点之间互移 5.比较点和引出点之间不能互移 X(s) Y(s)Z(s) C(s)X(s) Y(s)Z(s) C(s) X(s) Y(s)Z(s) C(s) X(s) Y(s)Z(s) C(s) ab ab X(s) Z(S)=C(s ) Y(s) C(s) X(s) Y(s) C(s) Z(S)=C(s) 补充结论:控制系统方块图简化的原则 1.利用比较点引出点移动解除交叉点, 变成大环路套小环路 2.利用串联、并联和反馈的结论进行简化 注:比较点和引出点之间不能互移 X(s) Z(S)=C(s ) Y(s) C(s) 2.4.5 系统结构图等效变换举例 系统结构图进行等效变换时要注意:前向通道中的传递函数的乘积必须 不变;各移动的回路中传递函数的乘积必须保持不变。 【例2-6】试求图所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 其等效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