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侧褶蛙ssr位点分离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924264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116 大小:3.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斑侧褶蛙ssr位点分离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黑斑侧褶蛙ssr位点分离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黑斑侧褶蛙ssr位点分离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黑斑侧褶蛙ssr位点分离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黑斑侧褶蛙ssr位点分离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斑侧褶蛙ssr位点分离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斑侧褶蛙ssr位点分离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斑侧褶蛙S S R 位点分离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论文评阅人1 : 评阅人2 : 评阅人3 : 评阅人4 : 评阅人5 : 答辩委员会主席: 委员1 : 委员2 : 委员3 : 委员4 : 委员5 : 答辩日期: 1 0 ng e n e t i c u l a t u s A u t h o r Ss i g n a t u r e :i 曼Q Q 垒g S u p e r v i s o r Ss i g n a t u r e :P r o f S h e n g g u oF a n g &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Q i u h o n gW a n E x

2、 t e r n a lR e v i e w e r s : 隆名迁阅 E x a m i n i n gC o m m i t t e eC h a i r p e r s o n : E x a m i n i n gC o m m i t t e eM e m b e r s : D a t eo fo r a ld e f e n e e :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逝婆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

3、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矣杰 签字日期:2 p 工年夕月2 驴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浙婆太堂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浙江太堂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考杰 导师签名: 易黟国 签字日期:加f 上年r 月2 ,g 日签字日期:趴夕I ,年f 月力日 浙江大学博上学位论文致谢

4、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方盛国教授和万秋红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 向两位恩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早在云南求学时,我就听人说起过方老师在学术上的成就,也初步地拜读 过方老师早期发表在国内期刊的成果。虽然当时未必能真正体会出其中的精妙 之处,但无论是其所外显的研究内容还是其内蕴的科研思路,都让我觉得惊为 天人。来杭州面试的一路上,我心中都颇感惴惴,深恐自己无缘于此。待见到 两位恩师,却只觉得两位恩师平易近人,极具人格魅力。与两位恩师相处,若 饮醇醪,不觉自醉。 方老师的保护遗传学课程,我反复听了三次之多。不仅在专业知识让 我大开眼界,而且恩师在上课所体现出来的严密的逻辑性、出众的表达能力与

5、 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更让我受匪浅。也许正是具备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才使 得恩师能在“保护生物学”这个领域独树一帜。我也曾多次手抄过很多万老师 发表的文章,不仅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学 - j 严谨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当我把关于微卫星座位分离的文章交到万老师的时 候,万老师忍不住“斥责”:“怎么看着都像是实验室之前发表文章上的句子? ” 最后,万老师又悉心地修改了一遍。在文章接收之后,我又把很多万老师改写 的地方抄了一遍,以求加深理解。直到撰写学位论文,依然是在参照恩师当年 的论著。虽是亦步亦趋地学 - - j 多年,但却仍有瞠乎其后的感觉。 “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

6、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 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昔日孔门弟子对于至圣先师的感慨,或许正是说出了我们的想法。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我还需要特别感谢德育老师葛云法老师。“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善为谑兮,不为虐兮。”葛老师有古君子之风,对之如沐春风。在这五年中,有 了葛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才使我们能顺利地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由于是实 验的特点,我曾在外出差几个月,每天都会向葛老师报平安。正是由于有实验 室作为坚实的后盾,野外采样的工作才能顺利地完成。 采样之初,由于没有任何野外工作经验,所以根本不知如何着手。幸而得 浙江大

7、学博十学位论文致谢 到了云南大学沙涛老师、吴世芳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向两位老师致谢。我 在本科时跟从沙老师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也正是由沙老师教授了科研的基本 功,并引发了我对科研的兴趣。在此,再次向沙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分析 数据时,我得到浙江大学邱英雄老师和孙逸、杜玉娟等同学的指导。在此向邱 老师和两位同学致以由衷的感谢。 我对于图像处理等知之甚少,论文中的采样点分布图,由好友吴家福协助 完成,在此向家福致以感谢! 实验的采样范围较广,长白山下、山海关外、鸭绿江边、微山岛上、天仙 湖畔、神女峰前若没有得到各地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我很难顺利完成采样 工作。来去匆匆,我未能向这些朋友充分地表达

8、自己的感激之情,深感惭愧。 在此记录这些朋友的名字,聊以表达自己的谢意。他们是:李竺霖( 大庆) 、朱 旭彤( 万州) 、林文玉( 巫山) 、陈静怡( 重庆) 、李婷( 荆州) 、张乐( 新乡) 、 周路( 武汉) 、李超( 嘉祥) 、洪培( 安庆) 、刘外林( 蚌埠) 、刘亚兰( 长沙) 、 莫海芳( 怀化) 、张赛娜( 呼和浩特) 、闰计春( 徐州) 、王宇( 泸州) ,王佳( 渭 南) 、滕飞( 公主岭) 、阮瑞( 驻马店) 、祈慧博( 太原) 、刘迪( 齐齐哈尔) 、李 玉红( 承德) 、黄伟骏( 姜堰) 、姜龙( 讷河) 、张乐( 新乡) 、周骁驷( 永新) 、 朱丽( 句容) ,罗

9、义勇( 常德) 。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还应特别感谢师弟孙启鹏。启鹏从进入实验室以来,一 直和我配合默契。在此,向启鹏致以由衷的感谢! 感谢实验室里相处过的每一位兄弟姐妹:曾长军、吴海龙、何陆平、潘慧 娟、陈艺燕、赵莎莎、张培、叶青、龚少斌、王晓亮、娄延乐、吴建会、荆伟、 连虹、章鹦鹦、匡叶叶、常真、朱英、何珂、倪小伟、陈礼诚、李灵、曾倩倩、 陈辉、蓝泓、李雯婧、楼暨康、吴少英、孙丹丹、喻斌、杨海琼、薛飞、:FA L 冰、刘宏毅、姚刚、赵兰、王梦真、孙力 我刚进入实验室时,对于实验知之甚少,朱英、小珂、小伟等同学,常常 是手把手地教我做实验;我经常围观龙哥、小青、Y Y 姐等师兄师姐做实验,他 们

10、总是很耐心地给我讲解实验每一个步骤;刚进实验室时,我也曾把自己写的 错误百出的读书报告给小P 姐看,小P 姐非但没有笑话我,反而很耐心地给我 讲解文献查阅的技巧和论文书写的规范;学校的图书馆所收的数据并不是很全 致谢 面,每次有找不到的文献,大多都是小连给我找到。有些文献,小连也找不到, 就帮我到处问人如是种种,不可胜记。 此外,还需要特别感谢我的室友金敏。在最后的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染 上了严重的角膜炎,根本无法长时间对着屏幕。很多时间,我只好先把文稿写 在纸上,然后由金敏帮我完成文字录入。在此,向金敏致以由衷的感谢!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理解和无私的奉献,我 才能全

11、身心地投入学习、潜心钻研,顺利完成学业! 龚杰 2 0 1 2 年4 月2 1 日 目录 摘要 目录 A b s t r a c t 第一部分前言 I I I 1 两栖类保护生物学 l l 1 1 两栖类种群衰退分析。l 1 2 两栖类保护遗传学3 1 2 1 保护遗传学的另一方向。4 1 2 2 分子支系地理学在保护遗传学上的应用一5 1 2 3 两栖类种群遗传多态性检测6 1 2 4 从保护遗传学到保护基因组学1 l 2 罴斑侧福蛙研究概况1 2 2 1 黑斑侧褶蛙简介13 2 2 中国两栖类保护概况兼论黑斑侧褶蛙保护生物学1 4 2 3 黑斑侧褶蛙分子支系地理学。1 5 3 本研究的意义

12、和目的 第二部分研究内客 4 罴斑侧褶蛙徽卫星多态性位点筛选 1 7 1 9 4 1 材料19 4 1 1 样品1 9 4 1 2 试剂19 4 1 3 主要设备2 0 4 2 方法2 0 4 2 1D N A 提取2 0 4 2 2 微卫星座位分离2 l 4 3 结果和讨论2 6 5 黑斑侧褶蛙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5 1 材料2 9 5 1 。l 采样2 9 5 1 2 试剂3l 5 1 3 主要设备3 l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 2 方法。3l 5 2 1 D N A 提取3l 5 2 2 线粒体控制区多态性检测3 l 5 2 3 微卫星检测3 2 5 2 4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3 3 5 3 结果3 6 5 3 1 线粒体支系的分布3 6 5 3 2 基于线粒体的系统发育分析3 8 5 3 3 线粒体的遗传多态性与分布4 2 5 3 4 基于线粒体的种群遗传分化4 4 5 3 5 基于线粒体的种群历史分析4 5 5 3 6 微卫星的遗传多态性与分布4 7 5 3 7 基于微卫星的瓶颈效应检测5 l 5 4 分析与讨论。5 2 5 4 1 两个支系的存在5 2 5 4 2 黑斑侧褶蛙种群历史5 5 5 4 3 黑斑侧褶蛙遗传多样性与种群衰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