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迭现象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923670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82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迭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迭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迭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迭现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迭现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迭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迭现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外语言学年第期 , 一贾 , 北京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 张敏 新加坡国立大学 引言 近十多年来 , 功能语言学界出现 了一个值得注意 的发展趋势 , 即语言类型学和认知功能语 法研究的汇合 。 这主要体现在相当一批从事类型 学 和语 言共性 研 究 的 学 者 如 , ,、 , 、, 位 , 等人 , 日益重视对语言共性规律从认知心理和语言功 能的角度作出解释而认知语 法领域内的一些重要问题的提出和论证 , 如语言范畴的形成 、 隐喻认知结构 、类象性 等 , 也越来越多地建立在跨语言的观察和类型学证据的基础上 , ,。 这种汇合是上述两个学科的研究朝 向纵深发展的一 个

2、标志 。 正如 所说 , 在语言研究中有意义的概括可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层是对语言结构基本 事 实的观察 , 第二层是从结构 内部对单个语言的结构规律的概括 , 以及对不同语言所作的类型学 的概括 , 第三层是对与语言结构相关的外部因素的概括 。 某一层次上的概括对于其前一个层 次而言是解释 , 对其后一个层次而言则仅是描写而非解释 。 这样看来 , 以形式化的方式对语言 的结构规律作出内部的概括 , 对功能语言学家而言算不上解释 , 对语言结构的真正的解释应该 来 自更高的层次 。 由于近几十年来语言学界对单个语言内部规律 的观察和归纳已经成就蜚 然 , 自 以来跨语言的研究也已发现大量类

3、型和共性规律 , 在此基础上 , 为语言 共性寻求合理解释的语言类型学家将目光引向一个较高的层次 , 自然是顺理成章的 。 用 的话来说 , 他们 “ 特别关注认知 、 功能和语用等方面的解释 , 因为这些方面看来是对语 言形式特性作出解释的特别丰富的来源 。” 另一方面 , 建立在非 客观主义哲学基础 上的认知语 言学 既然将语法看作概念化的产物 , 而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 , 面对相 同的外部世界 , 其概念化过程及体现在不同语言中的概念结构一定会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 , 故认知语言学 的研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 自然不会满足于仅从单个语言的分析 中得 出结论 , 而会开 始重视从

4、类型学证据和共性规律中寻找更多的依据和支持 。 上述两个研究方向的融合无疑对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 本文试图说明 的是 , 由这种融合所提供的研究路子还有助 于对单个语言如汉语研究的深化 。 我们选取句 法重叠现象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 重叠是汉语普通话及方言里一种分布广泛 、 使用频 繁 的重要 语法手段 , 汉语语法学界在其构造方式 、 形成限制 、 句法功能及语法 意义等课题上作过相当深 入细致的分析 。 不过 , 以往的研究多半局限于对汉语或某汉语方言 个别词类里的重叠现象 的考察 。 下文将说明 , 若在重叠的研 究中引入跨语言的类型学视界及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 我们

5、对重叠的实质 、 其形式意义关联等问题的认识还可大大加深 。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复现的形式一意义匹配 时常有人说 , 重叠是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 。 跨语言的考察证明这种说法有 失片面 。 作 为 一种能产的语法手段 , 重叠极为广泛地分布在世界上大多数语系的诸多语言中 。 它 不仅出现 在汉藏语系诸语言里李如龙 , 刘丹青 , 也出现在与汉语无系属关系的邻近语言如 年第期 阿尔泰语系 、 南亚语系诸语言及日语里 , 还出现在远离 中国的达罗 毗茶语 系 、 、 南岛 语系 、乌拉 尔语 系 、 闪含语系 一 、 霍 坎语系 、 尼日尔一科尔多 凡语系 一 、 尼 罗一撒 哈拉语系 一 、 美 洲

6、印第安语 , 甚至印欧语 里如印度一雅利安语族各语言 、 拉丁语 、 希腊语 、古英语等, ,。 我们浏览了其中一些语言的语料 , 发现汉语重叠式的构形模式几乎每 一种都曾在某个或某些其他语言 中出现 , 所表达的核心意 义也无一不 为某个或某些语言的重 叠式所表达而其他语言里还含有大量汉语所没有的重叠方式和语义的类型 。 换言之 , 汉语的 重叠式无论形式还是意义整体上都未超出从其他语言观察所得的类型学框架 。 这使我们相信 在研究汉语重叠式时必须有类型学 的视界 , 从汉语里得出的结论亦须考虑是否普遍有效 。 令人惊异的不仅仅是类似的形式一再 出现于多种语言中 , 更是这些形式在不同语言中

7、所 表达的意义也是类似的 。 下面我们由近及远稍加说明 。 首先 , 在汉语内部 , 普通话的所有重叠 形式如量词的式 、 动词的式 、 式 、形 容词的式等都出现在方言里 , 且 为 多数方言所共有 。 其语法意义如一般所说的表周遍 、逐指、程度增 加 、 程度减弱 、动作反复 、尝 试 、少量、短 时等亦代表了方言中重叠式的核心意义 。 这 自然不是说个别方言里的重叠现象 都与普通话完全相 同 , 而是指整体地看 , 就重叠式的形式一意义 匹配而言 , 方言完整地涵 盖 了 普通话 。 而且相当多南方方言里的重叠现象无 论形式还是意义都远比普通 话复杂 。 不过 , 即 使是在方言里有而普

8、通话无的重叠式里 , 其形式一意义 匹配亦形成某些非常有规律的类聚模 式 。 如绝大多数南方话都有形容词重叠式或其变体 , 其中不乏一些较特别 的变体 , 如广州 话里依变调模式及后缀的有无而定的表弱化义的 “ 噬 ”和 表强化义的 “ , 高华年 , 横县话里依元音之别而表强化或弱化式闭克朝 , 各种闽南话 、 客家话里表程度极 高的式等郑彭德 , 罗肇锦 。 这些形式 的基底意义均为程度的增 加或减弱 。 动词重叠在方言中的各种变体所表达的语义十分歧异 , 除了普通话类似的 “ 时量短 ” “ 动量小 ” 及随附而来的 “ 轻微 ” “ 尝试 ” 的意 义之外 , 还有不少形式负载较特别的

9、意义 , 如广 州话 的 “ 下 ”表“ 动作持续时出现了情况 陈慧英 , 阳江话的 “ 蒲 ”表“ 相同动作一个接一 个发生 ” 黄伯荣 , 厦 门话 “ 去 表 “ 行 为动作的周 遍 ” 周长揖 , 莆田话及一些闽 南话的助动词 “ , 表 “ 非常 ”等 袁家骆 。 不过 , 这些歧异 的语法意义可明显地归入相 互联系的几个语义类型 , 其中最主要的类型是表动作行为的量的变化 , 其基底语义是动作的持 续和反复 , 这可从多数方言中不能表持续或自主地重复的动词 无法进入主要的重叠式的事实 得到证明 。 其他较次要 的类型还有表心理状态的量的一类 , 如语里表程度高的助 动词 的重 叠式

10、 , 广州话 表程度弱的心理动词 “ 啪 格式 等高华年 、 在汉藏语系包括 语言里 , 根据我们所看到的有限的材料 , 重叠式就出现在三十多种 语言里 , 包括 中国境内的哈尼语 、 白语 、京语、 怒语 、 舍语 、阿 昌语 、 苗语 、 纳西语 、 德 昂语 、 壮语 、 锦话 、 土家语 、低语、 忆佬语 、 黎 语 、瑶语、 景颇语 、拉枯 语 、 基诺语 、 门巴语 、 格曼语以及境 外的泰 语 、 、 等语言 一, 能够重叠 的词 类除了动词 、 形容词 、 量词 、 名词 之外 , 在有些 本文引证的国内汉藏语言材料除随文注 出的之外 , 多数来自民族出版社当版的甲国少数民族语

11、言简志丛书 , 恕 不一一列举 。 此 外还包括李水隧 哈尼语语法 北京民族出版社 , 张济民 忆佬语研 究贵阳贵州 民族出版社 , 韦庆稳壮语语法研究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 丁椿寿 黔澳川彝语比较研 究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 戴庆厦 、徐悉艰 景颇语语法 北京 中央 民族学院出版社 , 孙宏开等门巴 、路 巴 、 登人的语言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 傅愁制主编 中国民族语言论文集成都 四川民族 出版社扮罗安源 、 何天贞义 , 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文研究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韦星朗文 。 境外汉藏语言的材料未自八 】 , ,士、 尸 司、 、 从 即 叹爪, 了 ,耐声,钾。 匕夕

12、、 国外语言学 语言里还包括代词和数词 。 其 中分布最广的是形容词的重叠式 , 表达的意义一般是程度 的加 深 , 也有表减弱的 。 量词重叠多含遍指义 如壮语 , 见韦庆稳 , 也有表复数如哈尼语 , 李 永隧和不定量的 如 景颇语 , 见戴庆厦 、 徐悉艰 , 数量词 的重叠则多表 “ 逐一 ” “ 依 次 ”的意 思。 名词 重 叠可 表复 数泰语 , 、 遍 指如彝语 , 见 丁椿寿 、 种类繁多 如壮语 , 见韦庆稳 、 强调如景颇语 , 同上等意义 。 疑问代词的重叠在不少藏缅语族语 言里如哈尼语 、 门巴语 、 格曼语 、 怒语 、阿 昌语、景 颇语可表复数 , 人称和指示代词

13、的重叠则表 强调见李永隧 , 戴庆厦 、徐悉艰 等 。 动词重叠在汉藏语 里的分布范围比其他词类 要小 , 其格式和意义类型都比较繁复 , 但最常见的意义是表动作的持续不断 、 反复出现 、交替 出 现 、 节奏快 、 动量大或动量小 、 频度高 、惯常 出现等 。 尽管难以用某个共同的语义特征去概括所 有这些意义 , 我们可直观地感觉到 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 在认知语法的框架里 , 这些意义类聚 为数个能够联系得上 的原型意义核心 , 进 而可归结成一个以 “ 家庭相似 ” 的方式连接起来的意义范畴参见它们与汉语重叠式表达的意 义之间的相似性是显而 易见的 。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汉藏系之外

14、的其他语言里 。 较早注意到不同语言中重叠形式 的意义 相似性的是萨王 尔 , 他从既无亲缘关系又无地缘关系的美洲印第安语言 、 非洲 、大 洋洲语言里观察到 , 重叠表达的意义通常包括遍指 、 复数 、 重复 、惯常行 为 、 形状的增大 、 强度的 增加 、 连续性等 。 其后 , 大量涉及上述各语系语言的实地调查报告都证实了这一观察 如 ,。 根据的总结 , 各种语言的重叠式经常负载的最 为显著的 意 义是 “ 量的增加 。 这个意义可分 为两个基本 的次类所指的量 , 强 调的量 。 第一类中的所指既可为事件的参与者 , 亦可为事件本身 。 就前者而言 , 名词重叠多表 示复数如语 、

15、 遍指如他加禄语 、 事 物 的 纷 杂如马来 语 “” 指 “ 小孩 ”,“ , 指 “ 各种各样 的小孩 ” 、 不 定指等 。 就后 者而言 , 动词重叠 多表示事件 的持续或复 现 。 第二类指的是动作的强度及性状的程度的增 加 , 这正是不少语言里动词 和形容词重叠所 表达的主要意义 。 近儿年语言类型学界所作的研 究将重叠 的形式一意义匹配分析得更为细 致 。 如考察了种南亚语言 分属印欧 、达 罗毗茶 、 南亚 、 汉藏四大语系 , 将各类 重叠形式负载的语义分为种类型 , 其中动词重叠式表达同时 、 持续 、 反复 、 非短时及伴随 、相 互等意义 , 形容词重叠式表强调 ,

16、程度增强 、程度减弱等意 义 , 名词重叠式多表周遍 一、强调 、 排除 其他等意义 。 等在研究世界各语言的体成分虚化过程时提出 , 各语言中 动词重叠的最早 的意义是动作重复 、频 繁或持续 。 上述现象很自然地引发出一个重要的间题为什么在如此众多的语言中相似的形式即重 叠 多表达相似的意 义 如持续 、 反复 、周 遍等换言之 , 如何解释这种特定的形式一意义匹配 的复现人们很容易想到的解释是同源 、 借用 、 扩散 、联盟。 例如 , 李如龙就以汉语方言 和苗 、壮、傣、 藏等语言共同采用的动词特式重叠推测 其渊源关 系 。、 也根据某些具 体重叠形式的分布特性讨论南亚和东南亚各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及相互影响 , 并提 出重叠是 以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为中心的语言区域的一个地域性语言普遍特征的观点 。 在翔实的材料 的佐证下 , 这类历时探究不无道理 。 不过 , 重叠形式的分布远远超 出上述区域 , 并不能完全 用 亲缘和地缘关系去解释 。 我们在此关心的是间题的另一 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