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91990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7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 与布特博士的讨论提纲与布特博士的讨论提纲 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这篇文章是我同布特博 士讨论的提纲。布特博士的学位论文是一篇对现代体育的文化哲学批判的文章。 自定题后,我们之间为寻究根源的体育学讨论就开始了。文章认为:体育学的 最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人类体育的反思、追问和评价,回答“体育应该是什么” 的问题,从而为人们提供一种无功利性的体育目的观和价值观,为分析、评价 现实体育中的是非曲直提供基本依据。文章认为:人类的体育不应该被简单地 视为一个用以实现这种或那种功利目的的技术体系或工具,而应该

2、视之为人的 一种为自己生命进行美的创造的主体活动。因此,体育学应该是从一种对人的 终极价值关怀的人文体育观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指出:以这种方式从 理性上把握人类体育的整体是我们今日所处伟大变革时代的呼唤。 摘要:本文认为体育学作为企图以理性把握人类体育整体的学科,因其目 的和对象的非实体性,它应是一门人文教育理论学科,这是体育学的存在价值 和现代意义之所在。提出,体育学应在实践唯物论的人文主义基础上建树一种 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的人文体育观,由此出发通过反思、追问、评价现实体育 提出的基本问题,建构它的理论体系。文章并讨论了体育学的科学性以及它与 人文性有机结合问题,指出作为人文学科的体育

3、学其研究和学习本身就是检验 道德和锻炼、发展人性的过程。 1 1、 体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体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体育学是一门企图用理论把握人类体育的学科。 这门学科 1920 年代末就在中国出现,先后有体育原理、体育概论、体育教育理 论、体育理论、体育哲学和体育基础理论等称,至今也不统一。但是,因为它 们都是以人类体育作为研究对象,并且都企图从理论上把握这个整体,所以我 们把它们都视之为体育学。如此,体育学在中国构成了一个已有 80 年历史的理 论流变过程。现在看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怎样理解或界定这门学科的性质, 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左右着这门学科理论发展的方向,而且这个问题 似乎还是人

4、们并不一定自觉的问题。 我这样界定体育学的性质:体育学是以我们中国人用“体育”一词所指称 的人的一种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因为我们中国人所谓的体育实际上, 一个主要含义就是指我们心目中的人类体育的整体,所以也可以说体育学是以 人类体育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如果我们接受对体育学性质的这种界定, 则它的研究过程就应该是根据这种性质人文学科所规定的方向去发展 2 它的理论,逐步实现它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有的目的。因此,正确地把握这门 学科的人文性,对它的研究和理论建构就具有重要意义。 把体育学界定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基于人类知识现有人文学科和科学的分 野,从而对其分类属性的一种判断。但是,现在也许在

5、一些场合不论我们说体 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或一门科学,都可能不一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原因很简 单,因为尽管有人始终把科学概念限定于自然科学,但更多时候、更多地方, 科学一词在人们心目中其含义都是泛化的,它不仅把一切理性认知纳入其中, 甚至把善和美的评价也囊括进去,何况现在国内外都有人把“人文学科”就称 作“人文科学”的。不过,应该指出,尽管如此,所谓人文学科和科学这两者 之间还是有着我们应该注意的重要区别。因此,这就使得我们明确体育学究竟 是一门人文学科抑或科学的性质问题就很有必要了。 一般地说,人文学科与科学的区别更像是一个对待研究对象的方法、态度 或精神的问题。科学是把整个世界分门别类对其一

6、个个局部进行认知的活动和 由此建立的对世界的分科的理论知识体系。科学把对象(包括人文学科研究的 人和人的活动)一概视为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体” ,在其外部进行“静观” 意义的认知,静观其变,力求揭示作为客体的对象不受研究者主观方面干预和 影响的、客观的、普遍的因果关系或规律,它主要是实证性的,回答对象“是 什么”的问题。而人文学科则不然,人文学是以作为主体的人为研究对象是对 人的各种主体活动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所关注的是维护和发展关于人的权益 的崇高目标、问题和价值。 1因此,它不把也不可能把对象视为客体在其外部进 行认知,而是研究者以一定知识、意志和情感或身心整体介入人的活动,对其 进行内

7、在的直接体验和认同,对它进行反思、追问和评价,它主要是规范性的, 回答对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所以,如果体育学是一门科学,则它当然是 把体育这种人的活动视为客体,在其外部进行认知,揭示其客观的、普遍的规 律,主要是实证性的,回答“体育是什么”的问题,是研究体育的“实然性” 的学科。而如果体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则它就是把体育视为人的一种主体活 动,研究者以一定知识、意志、情感或身心整体介入其中,对其进行内在的直 接体验和认同,进行反思、追问和评价,主要是规范性的,回答“体育应该是 什么” (当然也意味着要回答“体育不应该是什么” )的问题,是研究体育的“应 然性”的学科。显然,它的研究和学

8、习就是对于研究者、学习者的道德、人性 的检验、锻炼和发展过程。 1 大英百科全书15 版,人文学科词条。转自尤西林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第 12 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2 参阅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第 4-6 页 3 2 2、作为技术体系的体育和作为主体活动的体育作为技术体系的体育和作为主体活动的体育。可见,要把作为科学和人 文学科的体育学区别开来,除了两者关心和追求目的不同,主要的问题就是要 理解和把握被我们视之为客体的体育和被我们视之为主体活动的体育这两者的 不同。直言之,把体育视之为客体,就是把它视之为以历来人们创造的多种多 样的身体运动这个集合为基础的体育技术操作活动体系。

9、实质上,这就是把体 育视之为一个无人称的技术体系。很多时候,体育就被视之为种种身体运动的 集合。但是,把体育视之为人的一种主体活动则不然,它是把体育当作人们为 使自己的人性臻于完善,运用上述那个无人称的体育技术体系对自己的生活和 生命进行创造的活动。 这样,前者作为科学的体育学的对象就是一个有限的、固定的和 实体性的存在,因而可以当作客体来研究的对象;后者作为人文学科的体 育学的对象则就是一个无限的、无法纳入固定领域的非实体性的存在,因 而无法当作客体来研究的对象。进一步说,如前者,尽管人们历来所创造的体 育技术体系,不论是运动技术或管理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层面的内容和结 构都是不断丰富、趋

10、于复杂、处于动态之中的,但是作为既往的创造成果,总 之是一个有限的、固定的实体,因而研究者就恒可以把它当作外在于自身的客 体,在其外部对它进行科学认知,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或客观的、普遍的规律。 而如后者,把体育视之为一种主体活动或实践,情况就不同前者了。在实践唯 物论看来,人就是实践活动(人的主体活动)本身,所以体育作为人的多种多 样主体活动的一种主体活动,就是人的多种多样存在形式或载体的一种存在形 式或载体。并且,由于实践唯物论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3,所 以体育当然也就是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多项规定域的一项规定域,也就是人的这 种本质多种多样对象化或自我实现活动的一种对象化或自我

11、实现活动。如是, 体育便是人的一种向着未来开放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创造活动。因此,它同人 的任何一种主体活动一样,根本无法回避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有意识的活生生的 人经由这种实践或主体活动把自己从“已是”的改造成“尚不是”的,那种自 我生成和自我超越的无限可能性和主体能动选择的一面 4。例如,人们对那个无 人称的、有限的体育技术体系的运用和选择从来就是无限的,它们至多表现出 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却从来没有任何两个人一样,并且这种活动越成功,其个 性化程度也越高。所以,作为主体活动的体育这种向着未来开放的无限可能性、 不固定性决定了它的非实体性。从而,研究者无法把它当作一个客体或实体性 存在进行研究,而

12、只能代之以自己一定的知识、意志、情感或身心整体介入,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 卷第 46 页人民出版社 1979 年 4 参阅人文学科及其现实意义第 5、26 页 4 对它进行内在的直接体验和认同,进行反思、追问和评价,回答体育应该是什 么,促使体育成为有效锻炼和发展人性的活动。显然,这也正是作为人文学科 的体育学的目的和对象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这门学科的人文性之所在。 3 3、以实践唯物论为人文体育观的基石以实践唯物论为人文体育观的基石。科学作为人的一种认知活动同一切 认知活动一样,无法避免“见仁见智”的问题。所以,也可以说科学作为“实 事求是”的活动,无法避免人们面对一样的“实事” (对象

13、) ,却“求” (研究) 出不一样的“是” (认识成果) ;这些不同的“是”分别以不同程度逼近着“实 事”的固有之“是” ,或者有的甚至谬误。因此,在科学中从来都把怎样去 “求”、 怎样去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问题视为头等重要的问题。科学尚且如此,在 人文学科中,由于研究者要以自己一定的知识、意志、情感介入作为对象的一 种主体活动中,进行内在的直接体验和认同,进行反思、追问和评价,从而回 答对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所以,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究竟怎样就更加不可 忽视了。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甚至简直完全左右了研究的方向、过程和 结果。所以,作为人文学科的体育学一开始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要有一种自觉

14、 的、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我认为,我们可以选择马克思实践唯物论的人的本质理论作为这种自觉的、 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思想理论基础。因为,不论历史上的体育具体样态 如何,人类的体育一开始和最终都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意识的人的 活动演化出来的。这是对人类体育进行研究、企图回答它究竟应该是什么的问 题,绝对不能回避、始终都要重视的基本事实。其实,所谓以人类体育为对象, 所谓把人类的体育视为人的一种主体活动(而不是一种技术体系)主要或者说 其核心就是指的这个事实。所以,离开这个基本事实,很难想象研究结果能对 人类体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作出怎样的回答。甚或根本也就没有体育学。体育 学就是要

15、找到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研究这个基本事实入手来研究人类的体 育。而马克思的理论恰恰为此提供了一个坚实有力的思想理论基础。因为,马 克思所提供的这个思想理论基础恰恰是以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有意识的活生生的 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他把我们直接引导到最彻底的地方,即在人 和动物相区别的地方来对人类的体育进行体验和认同,反思、追问和评价的唯 物论基石上。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 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生活本身却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这种生

16、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 5 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 同动物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 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 他 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5 这里,马克思让我们看到了,显然体育之作为人的一种活动与我们熟见的 高等动物的嬉戏活动是有根本性质区别的。从生物生理上讲,人的体育活动和 动物的嬉戏活动,都来自一种共同的本能或需要。因为,所谓需要乃是“生物 体、人由于内部不平衡和与环境不平衡,为维持和恢复平衡状态而产生的一种 动态依赖关系和倾向。 ” 6所以,人和动物因体内营养和能量匮乏而失却平衡, 就 有摄取食物的需要;相反,因能量和体力的充盈而失却平衡,就必然产生以肉 体活动方式耗散能量和体力来恢复平衡的动态依赖关系和心理倾向,从而引起 肉体活动。 7但是,由于动物没有意识,所以它的这种肉体活动就只能是这种本 能或需要引起的恢复平衡态的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