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第十一章.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7041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3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第十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江西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第十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江西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第十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江西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第十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江西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第十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第十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第十一章.(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中介指标 v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 货 币 政 策 货币政策 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 调控机制 货币政策 中间目标 货币政策 工 具 The Ultim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的概念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其特定的 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量 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 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而非微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是一种调节总需求而非总供给的政策 货币政策

2、是一种间接而非直接的调控政策 货币政策是一种长期而非短期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涵义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货币当局所期 望达到最终实施结果,是中央银行组织和 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必须服 务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涵 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1)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 在一定的工资水平下,所有有工作能力的人,如果 愿意工作,就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 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并不意味经济中没有失业: 自愿失业 摩擦性失业 (2)适度的经济增长率 适度的经济增长率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是持

3、续、健康、稳定的增长率。 适度的经济增长率是与一国经济资源承受力相适应 的增长率: 经济增长不能过快,否则会导致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也不能过慢,否则会引起失业和通 货紧缩 (3)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保持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将通货膨 胀率或失业率控制在一国经济所能够承受的范围 之内。 衡量物价总水平指标:CPI、PPI、GDP缩减 指数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全部对外经 济交往(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综合记录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记帐法编制的,在国 际收支平衡表上,借贷双方永远都相等。根据国 际收支平衡表无法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 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与否主要取决于

4、国际收支是否 与一国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 菲律普斯曲线 (AWPhil lips 1914- 1975) 通货膨胀率 与失业率之间 存在一种此消 彼涨的关系。 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 菲律普斯曲线的意义 提供了一份“政策选择的菜 单” 含义:反映了失业率上升 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 而通货膨胀上升则是降低 失业率的代价。 社会临界点:即失业率和 通货膨胀率的社会可以接受 程度。 失业率

5、 通 货 膨 胀 率 社会临界点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稳定物价需要抑制总需求,而促进经济增长需要扩 大总需求; 要加快经济增长,就必须配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以刺激投资和消费,而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又有可 能引发物价上涨; 要稳定物价,必须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这种政 策又可能损害经济增长速度; 最坏的情况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滞胀”。 (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 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这会导致外汇储 备减少,造成国际收支逆差。 为了消除国际收支逆差,需减少进口,扩 大出口,减少国内商品供给,这又可能给 国内市场造成压力,导致价格上

6、涨。 (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经济增长,国民 收入增加,导致进口增加,资金外流,国 际储备减少,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相 反,则会引起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国内平衡与国际收支平衡往往逆向运动。 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Th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补充资料: 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1)四种观点 单一目标论:稳定币值或稳定物价 双重目标论:稳定币值、发展经济 多重目标论:同时实现四个目标 “轻度通货膨胀论” (2)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 (3)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 济发展”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1995 现阶段货币政策目标的和理性 克服了“稳定货币”单一目标的片面性和局限 性; 纠正了“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双重目标倚轻 倚重的相互冲突和相互对抗。 币值稳定的度量指标 币值稳定的度量指标: CPI RPI 检讨指标 GDP缩减指数 WPI 预警指标 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标 币值稳定的目标区域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受货币政策工具 作用,并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传导性 金融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特征 控制启动器 传导指标指示器 反馈指示器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标准 可测性。中介指标要有较明确的定义,中央 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获得该

8、变量的数据资料 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可控性。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 具,能对该中介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 相关性。中介目标必须和最终目标有密切的 相关性,中央银行通过对中介目标的调控,能 够促使最终目标的实现。 货币中介指标的种类 (1)准备金存款 准备金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 准备金 可测性:强 可控性:较强(针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而言 ) 相关性:较高 (2)基础货币 也称货币基础或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 ) 基础货币现金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 A.基础货币的影响因素 国外部门 央行的国外资产增加, MB增加;反之, MB减少 政府部门 央行对财政的

9、资产增加, 则MB增加,反之, MB减少; 银行部门 央行对商业银行债权增加,则MB增加;反之, MB减少 其他因素 央行其他资产增加,则, MB增加;反之, MB减少 B、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科目余额增加, 或负债科目余额减少,则表明基础货币从央 行流入商业银行或社会大众手中,从而引起 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成倍扩张。 (3)短期利率 通常指市场利率 可测性:强 可控性:间接控制 相关性:较好 但容易受非政策、非经济因素影响 (4)货币供给量 M0、M1、M2 可测性: 逐渐下降 可控性: M0最强、 M1、M2较强 相关性:密切 (5)银行信贷规模 指银行体

10、系对社会大众及经济单位的存贷款的 总额度; 可测性:通过银行和非金融机构的资产表反映 ; 可控性:直接控制 相关性:较强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国际演变 新兴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 对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 的考察 对构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设想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中介目标的演变 1978年以前:现金计划和信贷计划 1978年1993年:信贷规模 19931998:1993年首次向社会公布货币供给量 指标,1996年采用M1、M2为货币政策的调控指标 ,标志我国开始引入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1998年以后,随着信贷规模控制遭到放弃,货币

11、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地位更是无可争议。 (2)对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的考察 可控性较差 可测性不稳 相关性不高 A、 可控性:较差 在M1上,1998年,实际值比目标值低5.1个百 分点(约差1776亿元);1999年,实际值又比目标 值高3.7个百分点(约差1441亿元);在M2上,1997 年实际值比目标值低5.7个百分点(约差4166亿元) ;1998年实际值比区间值上限低2对个百分点(约差 2457亿元);2000年实际值比目标值低17个百分 点(约差2038亿元)。从1994年到2000年7年间,M1 实际值与目标值相差不到一个百分点的仅有1996年 。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目标值与实际

12、值(%) B、可测性:不稳 货币供应量的计量口径可能失真 : 目前,居民活期储蓄存款在M2中体现,但借记卡等新 型支付手段的广泛运用,其应当在狭义货币M1中体现 ; 证券交易保证金、外币存款等具有一定货币功能的金 融资产原先并未纳入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直到 2001年6月,证券交易保证金才在2中得到体现。 M2的界限可能会越来越模糊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金融业, M2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C、相关性:M1的相关性不强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 M0与GDP的回归方程为:y0.5092x+0.5509,其 相关系数为r0.644 Ml与GDP的回归方程为:y0.

13、2459x+0.8623,其 相关系数为r0.328 M2与GDP的回归方程为:y0.7731x+0.2072,其 相关系数为r0.764 (3)构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设想 “一个可行的选择是放弃采用任何中介目 标,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同时将货币供应 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 量作为监测指标,即采取通货膨胀目标。事 实上,这也正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放弃货币 供应量目标后的共同选择。”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 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再贴现率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政策 (1)Legal Res

14、erve Ratio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概念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 律赋予的权力范围之内,通过规定或调整 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 ,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达 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措施。 B、法定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内容 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记提基础 v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各国金融法规都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吸纳 存款的一部分存到央行,这部分资金与存款总额 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有的国家对不同的存款种类、银行规模、经营环 境规定不同的准备金率; 定期存款的准备金率要

15、低于活期存款。 v规定可充当存款准备金的内容 一般只有存入中央银行帐户的存款才能充当 法定准备金; 美国:存入中央银行的现金、和金融机构业 务库存现金; 英国:除了上述两项外,还包括国库券、商 业票据和一年期以下的公债; v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 存款余额的确定: 以商业银行日平均的存款余额作为计提法定存款准备金的 基础; 以商业银行的月末和旬末的存款余额作为计提法定存款准 备金的基础 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基期: 当期准备金帐户制 前期准备金帐户制 接上页 比如在美国: 应提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根据两周前的 平均存款余额为基准算出的周平均数来计 提的。 C、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 中 央 银 行 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 超额准备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