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2)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1783287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来造“环形山”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猜测。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析特点猜测成因模拟实验形成新观点”科学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对陨石撞击说的质疑和验证时本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二、教学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经历科学探索的方法。三、教学难点:带着疑问造“环形山”,并收集证据。四、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沙、石块、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等。过程设计:一、事实观察1、课件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拍摄的月球表面局部画面。2、你观察到什么?3、环形山的观察特征。课件定格月球

2、环形山的高清局部照片,出示思考题:“思考和讨论:这些月球环形山有什么显著特点?”4、学生小组观察讨论。6、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并随机板书。(预设)“特征: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二、成因猜想1、课件出示思考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多少种可能?”2、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并记录猜想情况。3、学生小组交流,教师随机板书。(预设)“猜想: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月壳运动、月面陷落、人为挖掘”4、猜想的理论思辨。引导语:“在环形山成因的这么多可能性中,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个?可能性最小的是哪个?为什么?”5、学生交流并简单阐述理由。(预设:学生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陨石撞击,可能性最小的是

3、人为挖掘。)三、模拟实验1、选择实验内容。将可能性最大的猜想“月球环形山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作为进一步探究的项目。2、讨论实验材料和方法。3、展示实验材料。出示用以模拟月面的塑料水槽、沙子,用以模拟陨石的大小不一的石块和玻璃球;针管和橡胶管。4、明确实验目标。模拟实验所要达到的基本效果: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5、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及思考:“实验要求:能在模拟实验中较好地呈现月面环形山的特征。实验思考:(1)仔细分析自己的各种实验动作,这些动作和实验结果有什么联系?和月球环形山形成有什么联系?(2)模拟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地方与真实情景不太相符,你的解释是什么?(3)

4、在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想法?”6、学生利用工具和材料分组完成模拟实验和相关思考,教师分组观察并指导。(预设学生活动时间为10分钟)四、结果分析1、模拟现象呈现。选择若干学生小组将模拟实验后的表面呈现凹坑的沙子槽放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交流。2、现象相互比对。教师引导学生就模拟实验所呈现的现象与月球环形山的真实现象进行一一比对。3、过程相互关联。引导:“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呈现出大小不一的环形山的呢?”(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大小不同的物品、投放的角度等制造出大小不一的环形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从这个实验方法中我们可以推测撞击月面的陨石有什么特点?撞击过程有什么特点?”(预设:学生可能会说陨石的大小不同、撞击角度不同)4、实验过程质疑。通过实验你认为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出来的吗?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五、结论得出1、看书52页,从中你明白什么?2、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我们来造“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形成原因:陨石撞击(主要原因),火山爆发课后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只关注了学生的实验过程,最后的结果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最后的结论也是我强加给学生的,忽略了最后得到实验完成后学生对过程和结果的描述,让学生自己根据本组所得到的现象验证自己组的假设,才能够使学生实验有意义,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有助于其以后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