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古诗三首舟夜书所见人教版

迷****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40KB
约3页
文档ID:117825945
三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古诗三首舟夜书所见人教版_第1页
1/3

三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古诗三首舟夜书所见人教版(2014)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注释】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作者简介】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

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赏析】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第三句作者丢开灯光,写微风起后的满河细浪簇”是“堆”的意思,形象地写出浪的形态作者为什么突然掉转笔锋呢?这是为下一句开创新格局,为了写水中灯影的变化,必须写出水中之浪,而水中之浪只能因风而起,此风又只能是恰到好处的“微风”,倘使大风大浪也就无从欣赏水中灯影了。

这句是全诗的转机,作者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变化的契机黑沉沉的夜幕下,河中一盏孤灯,灯下粼粼细浪乍起,从而出现一个崭新的画面末句“散作满河星”,用天上万点繁星比喻河中倒影,灯光由静止到烁动;由一点孤灯散作万点灿烂,诗人的情绪由孤寂到振起,诗的底蕴从静态的孤寂美转化为动态的流动美,诗歌就在这最精彩的瞬间戛然而止这首诗的层次结构十分鲜明黑夜——孤灯——萤光——满河星,作者沿光亮变化加以表现;又极富匠心地抓住极有表现力的一刹那,即从静到动转瞬过程的留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