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7807990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分)1.我国民间的剪纸艺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题材,表达了农民热切祈盼丰收的愿望。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业A. 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B. 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结合C. 已经实现自给自足D. 种植与饲养技术成就非凡【答案】B【解析】【详解】“五谷丰登”体现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的特点,“六畜兴旺”体现出以家庭饲养业的特点,材料说明古代农业是以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结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

2、点,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材料只是说明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结合特点,但不能说明种植与饲养技术成就非凡,D错误。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 铁器使用B. 牛耕的使用C. 筒车的使用D. 水排的使用【答案】B【解析】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期,牛用于犁耕逐渐推广,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B项正确。铁器使用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但与题意“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不符,排除A。筒车属于灌溉工具,与题意不符,排除C。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提高冶铁生产效率,排除D。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

3、期,下列经济现象最早出现于这一时期的是A. 铁犁牛耕/草市/私营纺织作坊B. 男耕女织/盐铁官营/棉纺织业C. 铁质农具/小农经济/重农抑商D. 精耕细作/重农抑商/丝绸外贸【答案】C【解析】【详解】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草市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私营纺织作坊出现于唐朝,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盐铁官营出现在汉武帝时,棉纺织业出现在宋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铁质农具、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均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正确;丝绸外贸是在汉代出现,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点睛】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常常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考查,对“三农”热点问题尤其要重视例如联

4、系每年的一号文件,我国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实施得当对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等等。4.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 个体农耕B. 集体劳作C. 奴隶制经济D. 自然经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期,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项不是耕作方式,排除;D项是经济形态,不是耕作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考

5、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集体劳作5.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灌溉的工具-翻车,故B项正确;耧车是播种工具,故A项错误;筒车依靠水力,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风车是利用风带动水车提水的一种工具,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6.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

6、峰翠色来”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机户出 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开始于春秋战国,“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出现于宋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唐代的越窑,故正确的顺序是,排除ABC,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宋代的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瓷器;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井田制7.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职业 自耕农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 明朝苏州

7、商品经济占主导B. 明朝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苏州已经是丝织业中心D. 苏州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D【解析】从材料来看,明代苏杭地区工场商人已经占据30%左右的人数,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这一时期占主导的还是小农经济;B选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近代;C选项错误,我们无法得知当时丝织业的中心在哪里。8.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A.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正因

8、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可知材料强调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并没有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排除C;材料也不能体现对农民的同情,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即可解答。9.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A. 确立土地私有制B. 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C. 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D. 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的土地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收了更多的流民农耕定居

9、,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这一政策为后代所沿用。所以B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说法均与史实不符。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10.下表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简表,这反映了省份南京北京山东浙江福建广西江西湖广山西河南陕西人数2717132611222125122A. 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B. 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C. 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D. 南北人才不平衡性出现【答案】C【解析】从图表看出,东南省份籍贯的内阁大学士超过北方省份,明清选官制度是科举考试,所以反映的是科举考试南方录取人数超过北方,根源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文化中心南移,并非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故C正确,A错误;明朝政

10、治中心在北京,B错误;D不是图表反应的本质。11.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安史之乱时以及两宋之际,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故答案为D项。ABC项不是共同原因,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12.中国古代最稀少、最精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

11、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A. 民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附属国贡品D. 官营手工业【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因此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于官营手工业,故D项正确;古代民间私营手工业规模往往比较小,无法满足官府的需求,明朝以后才取得很大的发展,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缴纳赋税和满足自己消费,故B项错误;古代的手工业处于领先地位,外国进口的又比较少,因此不可能是官府收藏的主要来源,故C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最稀少、最精英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结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分析解答。13.麻曾是中国

12、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棉花的种植遍及中国南北,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纺织品对麻的冲击导致民间麻的种植量减少,故C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且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问题,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才有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故B项错误;当时民众的主

13、要衣料是棉布,不是丝织品,故D项错误。故选C。14.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A. 商朝B. 唐朝C. 南宋D. 明中叶以后【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故排除ABC,所以选D。15.在我国古代小农经济中,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内容是A. 纺织B. 制瓷C. 冶铁D. 煮盐【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体现为男耕女织,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基本上是经营纺织业,故A

14、项正确。BCD在古代大多属于官营,与题干要求不符。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家庭手工业的特点、范围、地位的识记,除此之外还需掌握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的相关知识。16.2010年,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D【解析】瓷器的发展历史是东汉末年出现青瓷,排除A;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手工业部门,产品有白瓷、青瓷、秘色瓷、唐三彩等,排除B;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但没有粉彩瓷,排除C;清朝瓷器的特色是出现粉

15、彩和珐琅彩,故选D。17.中国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其中,能充分展示商周灿烂辉煌文明的手工业成就是A. 白瓷制造技术B. 棉纺织技术C. 青铜铸造技术D. 青瓷制造技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灿烂辉煌文明的手工业成就是青铜铸造技术,故C项正确;A项是南北朝出现的;B项是宋元时期;D项是东汉时期。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青铜铸造技术18.“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A. 秦都咸阳B. 唐都长安C. 宋代东京D. 明代苏州【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